写在前面的话:
没有更新的这半个多月,忙到要起飞,幸好还是跌跌撞撞走了过来,倍感安慰。
从12月底准备成立社群,到1月4日正式运营,2年未熬夜的自己开始狠狠熬了几天夜;
元旦三天上课、11-13号上课、这周末接着上课,期间成功做了2个生涯规划的案例,同时还在上着一个21天的线上课程……
安排如此满满当当,只为了能极速前进,尽快达成自己的梦想。因为时间太宝贵,不想浪费一丝一毫……
心心念念的2018年12月总结都还没有写,争取这几天写出来,不然1月的总结就紧接而来了~囧
无论如何,感恩您一直在这里,这么耐心等着我的更新,等着我的步伐赶上来……
2019年,让我们一起飞~
本文原发:锤炼公号 (文章有点长,但的确都是干货,希望你能有收获)
查
理·芒格说:人类社会只有发明了发明的方法之后才能发展,同样的道理,你们只有学习了学习的方法之后才能进步。
对于学习,大家首先印入脑海的是什么样的场景,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还是古代人凿壁借光、挑灯夜读的那股狠劲?亦或者是你坐在成堆的书海里,却发现自己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考好,干脆直接趴在桌子上和周公约会去了……
我们很多人都以为,学习是“学海无涯苦作舟”、“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只要努力就一定能学好,甚至还有一些人认为,学习就是天才的专利,只有有天赋的人才能学好,没有天赋的人学不好等等。
但是,学习的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当然不是。
你有没有这样的经验,发现自己其实已经很努力了,可学习成绩依然不是特别好,于是,就觉得自己真笨,不是读书的料。看看那些学霸,他们也努力,但是他们竟然还有时间看课外书!
事情的真相是,不是你比她们笨,而是她们的学习方法比你高级很多。因为学习并非都是毫无章法的刻苦与努力,并不是都拼谁多花时间的。相反,无谓的用功,反而会消耗你的能量,打击你积极性,让你远离成功。
在《如何学习》一书中讲到,学习,有它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和你的大脑去连接,按照你大脑的规律来学习,你将事半功倍。
接下来,我们就从大脑的学习原理、集中式学习、发散式学习和如何在应试中学习四个方面,来具体讲讲,如何花最少时间却可以达到最大的学习效果,从此告别苦逼但又没有成效的学习方式。
1
大脑的学习原理
下面,我们先来讲讲大脑的学习原理,了解记忆和遗忘的关系。
学习是一门科学,和我们的大脑运作息息相关。我们大脑的运作,主要是指它如何处理我们日常生活中,这些大量输入大脑的视觉、听觉和嗅觉的信息洪流。
比如中午在家,你可能需要边做饭边看宝宝,然后还需要回复一下邮件,偶尔刷刷朋友圈,给朋友们点个赞,留个言。再逛逛淘宝给宝贝买几件好看的衣服,给自己买几盒面膜,然后想想下午要给谁去个电话,讲哪几件事情,希望达成什么的结果等等。
我们的大脑是一部超凡卓绝无可比拟的机器,能同处理这么多信息,完成这么多任务,远远不是“复杂”两个字就能描述的。它是一个小宇宙,每天都在不断存储东西,而且日夜不停,传导着上千TB无声信息风暴。可能你对上千TB的容量没有概念,但如果说我们的大脑可以同时支撑300万套电视节目播放,你是不是对大脑的容量就清晰多了。
所以,如此强大的大脑,我们只要遵循好规律,就可以让这部机器更好的为我们学习服务。
大脑中,和学习有关的核心部位,主要有内嗅皮层、海马和新皮层。嗅皮层类似于某种过滤器,专门过滤涌入大脑的信息;海马,是构筑新记忆的地方;新皮层就是存储我们显意识记忆的地方了。
那大脑是怎样构建一个新记忆的呢?
首先,当我们体验到一些事物的时候,脑细胞们就“刷”的亮起来了。其次,他们通过海马将亮起来的神经元连成网络,最后沿着大脑新皮层中不同功能的不同据点,以一定的排列组合,把这一记忆网络固定下来,就形成了一个新记忆,让我们对一个事物有了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所以,大脑中不同的运作模块和功能元件,各司其职又紧密结合,形成整体运作,源源不断地更新着过去、现在以及将来的信息,处理着我们每天无数件事情。
说到记忆的同时,你一定也会想到遗忘,甚至会认为记忆和遗忘是死对头。其实不然,遗忘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记忆和学习的。
正如19世纪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观察到的那样:“假如我们把一切都记在心里,那么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会差劲得像什么都没记住一样。”
遗忘有两个非常明显的正面作用。
第一,它拥有最精致的“垃圾信息过滤”的功能,使人的大脑能够专注于某一件事,只让该出现的信息出现于脑海中。
比如在比赛当中,我们都需要非常的集中,把一些不相干的细枝末节全部都屏蔽掉,高度专注的调取跟比赛相关的知识。
又比如,大家要换新的电脑密码,就必须屏蔽掉对老密码的习惯记忆。这些,都是遗忘在帮助我们。
第二个正面作用就是遗忘式学习。
书中讲到,刚学过的东西或者新课题忘掉了很多,并不是因为我们不够努力,不够专注。相反的,这证明大脑在以它恰当的方式工作着,也就是遗忘式的学习。
因为99%以上的体验都是过眼云烟,转瞬即逝,我们的大脑只会保留那些有意义、有作用的东西,也可能是将来会变得有用有趣的东西。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心理学家罗伯特.比约克说:“我们以为遗忘是件很糟糕的事,是大脑系统的败笔,但实际上遗忘往往是学习的良师益友。”
遗忘在大脑运作中的作用就是屏蔽掉大脑中的背景噪音,或者说静电干扰,让大脑把该输出的信号输送出来。就像我们肌肉锻炼一样,都是先损耗后增长。
当我们提取存储的信息是为了能够强化“习得”,所以一定程度上都会有“损耗”,如果没有一点的遗忘,对长远的学习是没有任何好处的。
所以,遗忘是为了更好的学习。
遗忘不但能过滤掉干扰你的信息,还会激活并加深你已经学得的部分,根据先损耗后增长的法则,在你提取记忆内容时再次激发出更高的提取能力和储存能力,让我们的记忆更加深刻。
2
集中式的学习
了解大脑的基本学习原理后,我们对于记忆和遗忘有了更多的认知,也知道了遗忘是更好的帮助我们来学习。那有没有什么更符合大脑运作规律的方法,来提高我们的记忆力呢?答案是肯定有的。
接下来,我们就从两个方面来集中式的学习,增强我们的记忆,让你脑洞大开。
一方面,利用间隔效应来增强记忆。
有一种偷懒的学习方法大家肯定非常熟悉:那就是临时抱佛脚。
临时抱佛脚用得好能勉强应付考试,但是它有一个致命的问题,就是考完后,我们全部都还给了老师。就如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家勒迪格三世感叹到的那样:“他们简直就像是从未学过那门课程一样。”
其实偷懒还有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叫做分散式学习,其实就是利用间隔效应来学习。它可以让我们不需要花更多时间,也不需要更加刻苦,就能记住很多东西,而且会长久记住所学的知识。
艾宾浩斯记忆曲线的创始人艾宾浩斯是第一个发现间隔效应威力的人,他说:“同样的重复次数,若恰当的分成几组、拉开时间距离来完成,要比集中起来一次完成的效果明显好很多。”
那多长时间的间隔学习,对我们的记忆是最有帮助的呢?
很多人可能会认为,刚学习完的知识,几秒或者几分钟之后赶紧复习,效果应该很不错,但研究发现这样的间隔效果并不理想。短期时间对刚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会使大脑对快速重复的信息变得越来越不感兴趣,对它的关注度也会次第减弱。
有一个19岁的波兰大学生叫沃兹尼克亚,为了能够用尽少的时间达到最大程度的学习效果, 他把自己作为实验对象,找出了最利于记忆的间隔时间。
他把3000个英文单词和1400条英文分为三个大组,每一组按照不同的时间进程来学习,比如间隔两天、四天,一星期、两星期来复习等等,很快他就注意到一个规律:第一天学习过后,一个新单词能记住一两天,如果第二天复习一次,这个新单词就能再记一星期,如果一星期时间到了再复习第三遍,那这个词能记住一个月。
最后,他研究得出最佳复习间隔时间是:第一次学过后,一两天之内复习一次,然后过一个星期再复习,过一个月再复习,之后复习间隔可拉得更长。
如果用来应对考试,那最佳的备考复习间隔是多少呢?如果你正面临这考试,可要竖起耳朵来听啦。
备考时间一个星期的,两次学习间隔时间是1到2天;一个月的,间隔时间一个星期;三个月的,间隔时间是两个星期;六个月的间隔时间是三个星期;一年的,间隔时间是一个月。
所以,如果你没有那么多时间来学习,或者说你希望用最少的时间来达成最好的效果,那么分散式学习,也就是间隔式学习,就是对你非常有帮助的方法。
另一方面是,我们到底要不要在安静的环境里学习?
如果有人问你:学习是不是要在安静的环境里学,你是否不假思索的说:那肯定的呀。因为从小到大我们都被这样告知,觉得是再理所当然不过的了。
贝勒大学的学习指南也开宗明义说到:“找一个安静的、没有任何干扰的地方学习。”
但是,在安静的环境中学习真的是效果最好的吗?
结果可能要让你失望了。实验表明,在几个不同的环境中学习然后考试,但安静环境中得出的考试成绩竟然是最差的,让人大跌眼镜吧。
大家来看看这个实验。
得克萨斯州农工大学的史密斯招募54名心理学专业的新生,让他们学习40个新单词。新生们被分成三个组,一组在安静的教室里学习,一组在有一段爵士音乐中学习,一组在古典音乐中学习。学习时间为10分钟。两天后他们在没有任何预告的情况下接受记忆考核。
考核时每一组又细分成三组,比如当初在爵士乐教室的学生有一部分人继续留在原来的教室,有的则去了莫扎特教室,有的去了安静教室。其他两组也都被分成了三组,要么在相同环境考试,要么去到另外两间不同的教室考试。
最后考试的结果是:在爵士乐教室学习并考试的学生,记住的单词量平均为21个,比去了其他两个教室的学生,成绩高出一倍。同样在莫扎特教室考试并学习的学生,记住的单词量也比去其他两个教室的学生多出两倍。
但在安静教室学习并考试的那一组,成绩是最差的,记住的单词量只有11个,比最好的那组差一半。
这和我们之前的认知都太不一样了,为什么在安静教室学习的学生成绩反而最差?
实验者史密斯认为,这可能和“还原理论”相吻合。背景音乐能通过潜意识的渠道跑进我们记忆网去藏起来,一旦遇到相同的音乐提示作用,便会带动更多的单词浮现出脑海。所以,在有音乐的教室里学习,并在这个教室里面考试的学生,成绩会比较好。可是在安静教室学习并考试的学生就显得过于苍白,因为它缺乏任何能起到提示作用的信息来诱发还原效果。
这个实验告诉我们,过去我们关于该如何学习想当然的说法可能是错误的,同时,也让我们知道了,原来被吸到脑海中的东西比我们意识到的要多得多,其中一部分还会直接影响我们的记忆。比如周围的音乐、光线和色彩等,它们都藏在我们的潜意识中,在我们意想不到的时候,就会从头脑中蹦出来。
那怎样利用环境来帮助自己学习呢?诀窍就是多换几个学习场所。
同样的内容,不同环境对学习造成的影响是很明显的。
20世纪70年代中期,有三名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把相同的学习材料分两个不同的地方学两次。
实验的结果是:之前在同一间屋子学习的小组平均记起单词为16个,而在两间不同屋子学习的小组平均能记起24个。
仅仅只是变化了学习场所,记忆提取能力就提高了40%。实验表明:“环境背景的变化,大大提高了记忆力。”
所以,以后我们学习的时候,不用固定在书桌前,可以在客厅学习,还可以到咖啡厅去学,总之,多换几个环境就对了。
以上是关于集中式学习的内容,我们知道了间隔效应和多环境对学习的巨大影响,很多观点都颠覆了我们传统的想法。
如果你一直在用古老的方法来学习,现在是应该仍掉旧方法,尝试新方法的时候了。你的学习不但不会因为临时抱佛脚而全部还给老师,还能在不增加时间和压力的情况下,轻松掌握学习。
3
发散式学习
讲完了集中式学习,接下来,我们来讲讲发散式学习,也就是学习的最高境界,如何“不动脑”就能学到知识。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我在吹牛,其实还真不是。不过要说明的是,这里的不动脑子是打双引号的。
要达到这样的学习境界,我们有两个工具可以利用,那就是知觉学习模块和睡眠。这两者可以让我们的潜意识“自动学习”。
首先来说说知觉学习模块。
知觉学习模块是由一位专门研究视觉感知的行家,凯尔曼发明的便捷训练法,就是利用电脑程序来培训仪表读取的能力,当时主要运用于飞行员的训练中。
1994年,凯尔曼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用知觉学习模块的形式,做了一个实验。参与试验人员包括10名毫无经验的新手,和4名已有500-2500个小时飞行的飞行员,训练的内容是识别24组仪表组图,以便帮助他们更快更准读取仪表信息。
训练的方式是,每一时段中电脑显示24组仪表组图,每个训练时段之间有短暂的间歇。参与者看到屏幕上出现一幅仪表组图,下面是7个选择键。如果点错了,电脑会噗的一声,紧接着跳出正确答案来,如果点对了,就会听到悦耳的铃声,然后出现下一步仪表组图,同样带着七个选择键。
一个小时训练结束后,富有经验的飞行员提高了水平,更快更准的读取仪表信息。但更令人惊讶的是,新手们的成绩更是直线飙升,水平竟然和老飞行员不相上下。但他们用的时间,仅仅是这些老飞行员千分之一的时间!
这个答案太震惊太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了,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结果的可靠性,他们又主导了一次类似的训练。结果两次知觉学习模块实验都表明,新手接受电脑模块培训的反应速度,比老飞行员反应速度还快!
受这个试验的启发,《如何学习》的作者凯里,也运用知觉学习模块进行学习,竟然轻松地在一个小时内,就能分辨出野兽派和后印象派的作品有什么不同。而在这之前,他完全不了解。而且让他印象特别深刻的是,学习过程中从头到尾都是非常的愉快。
所以,当你有一个特定的目标需要去学习,又很难分辨的时候,用知觉模块的形式来学习再适合不过了。
举个例子,你想了解本地不同树的品种,但是又很难区分,那么用知觉模块的形式,把不同树的照片找出来,像上面的飞行员实验一样操作,只需要快速浏览不同树的照片,其他全部交给你大脑知觉区去处理就行了。你会发现,以前让你很难记住的各品种的树,不用多长时间,你就能轻松就学会啦。
所以,知觉学习模块不但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感知力,还能培养我们直觉判断能力,帮助我们达到只需扫上一眼就“知道”自己看到了什么,连解释都不需要的境界,这样的学习方式,简直太幸福了。
正如吉布森所说:知觉学习最妙的地方在于,它不但能自动进行,而且能自主修正,你都不用动脑筋就能学会了。
除了知觉模块学习,睡眠也是让潜意识“自动学习”的终极利器。因为我们学习能力的高低,和睡眠密不可分。
2007年,哈佛大学和迈克吉尔大学的研究学者,一起做了一个关于识别彩蛋的能力。
学生们被分成两组,一组早上学习彩蛋,一组在晚上学习。他们在同样都看不清彩蛋层级排序的情况下,晚上学习早上考试,也就是睡了一觉的那一组,正确率高达93%。而在早上学习,晚上考试的那一组,正确率只有69%。再过24小时再做测试时,两组的分数差距拉到了35%。
也就是说,睡与不睡,我们的学习成绩差距在35%。
大量的研究数据证明:睡眠能增强我们对前一天所学内容的理解力和记忆力,而且这绝不仅限于彩蛋学习,也包括了词汇学习、单词配对、逻辑推理,还有我们在工作中的陈述报告、学校里即将到来的考试等等。
所以,即使打个盹儿也是在学习,因为打盹也是睡眠。
有研究表明,在傍晚的考试中,那些白天睡过一个小时午觉的人,成绩会比没有午睡的人高出大约30%。而且,白天睡上一小时到一个半小时,所得到的学习辅助效果,竟然跟睡了八个小时整宿觉不相上下,可见白天打盹的重要性。
所以,当我们清醒的时候,把握好时间,让学习效果最大化。但当收益越来越低时,就应该赶紧去睡觉或者趁机打个盹,不要再学习了,因为再拖下去除了浪费时间没有一点意义。而你一直没有想明白的问题,接下来的睡眠会帮助你去完成。
为什么说睡眠可以帮助我们完成不明白的事情?
睡眠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之一威斯康星大学的托诺尼认为,睡眠的首要功能,就是解开那些在白天新形成的不必要的连接,同时“巩固那些连接网中已经形成的有意义的成果”。什么意思?简单来说,就是睡眠会帮助你过滤掉不必要的信息,把你认为重要的信息加深记忆,巩固下来。
而且,通过对动物的研究,我们还找到了直接的证据证明:在睡眠期间,和记忆相关的不同脑组织,也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海马和新皮层之间,有信息相互串联的迹象。就好像是大脑在回顾和存储一整天中最为重要的具体细节时,会把新信息和旧信息进行整合或者融合,澄清我们的记忆。
由此不难看出,睡眠其实也是在学习。
听到这里,你是不是也和《如何学习》的作者凯里一样,再也不觉得白天打个盹,或者晚上早早睡觉就表示自己懒或者不爱学习啦。是的,睡觉不代表浪费光阴,相反的,你现在可以把睡眠看作是闭着眼睛在学习。
以上就是发散式学习,也就是用知觉学习模块和睡眠来帮助我们,即使在“不动脑”的情况下,依旧可以学习。知觉学习模块可以帮助我们轻松搞定以前觉得很难搞定的问题,而我们的大脑即使是在睡觉,它也在帮助我们工作,就算打个盹,学习效率也高出30%。
4
如何在应试中学习
讲完事半功倍的学习方法,接下来,我们讲最后一部分,就是如何在应试中学习,考出好成绩。
考试是我们学习路上绕不过去的坎,甚至很多的学习是为了应对考试而存在的。
但当我们提起考试,整个人神经都绷得紧张起来,就算不觉得如洪水猛兽一般,但心里多少对考试都是比较抵触的。这可能和我们学生时代的考试经历息息相关。
不过,面对考试,聪明的学习者往往会利用考试来帮助自己巩固知识,甚至和考试成为好朋友。因为考试是记忆非常好的帮手。
其实考试的目的,无非是想让我们更好的掌握学过的知识,但是因为以往对于考试的经历,让我们对“考试”这个词敬而远之,其实我们完全可以用“记忆提取练习”来取代“考试”这个词。
加州大学心理学老师比约克夫人做了一个实验。
课堂上,在上新内容之前,她先让学生们做了预考,也就是列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们先考试,考完后再接着讲课程中的内容。
结果在后面的考试中发现,比起课堂上直接讲答案的题目,那些在讲课之前就有过预考的题目,学生做对的概率更高。这说明了预考的的确确可以帮助学生增强记忆。
不过运用预考有一点需要注意,就是在答错后要及时给对方正确的反馈,如果反馈不及时,可能效果就不太好了。
所以,如果你是一名老师,想让学生考出好成绩,不妨借助这种办法,在给到正确答案之前,先做一个小的考试,紧接着上课,提供正确的答案,学生们对这个知识点的印象就会加深很多,这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方式。
因为与直接进入学习相比,先猜测后学习,使你的大脑能以更高要求去运作,从而使知识更深刻地印在脑中。也就是说,跟直接学习相比,预考更容易把知识“赶进”我们的大脑里。
所以,如果你面临考试,那在考试之前,完全可以自己创造预考的条件,比如两个同学配合,一人出题另一个答题,这样的效果远高于你自己一个人埋头看题要好得多。
除了预考,默写也是提高考试成绩非常好的方式,因为默写效果大于学习效果。
为了了解默写效果是否优于学习效果,华盛顿大学和普渡大学的两位心理学家做了一个实验,以不同年龄的学生为实验对象。
他们让学生看两篇和科学有关的文章。其中一篇让学生们学两次,每次七分钟,另外一篇只学一次,第二个7分钟让学生们尽量默写,不看原文。
考试后得出的结果是:默写自测的效果,存储在脑海中的记忆程度远远高于学习的效果。2天过后,默写记得的内容将近70%,而只是看着学习的一组,记得的内容是50%多,一星期后,默写记得的是56%左右,而学习记得的是42%左右。有一目了然的柱状图,你可以在音频下方的文稿中查看得到。
此外,背诵也是很好的应对考试的学习方式。
哥伦比亚大学的心理学家盖茨,通过研究得出的:阅读和学习最好只占30%,也就是说先花1/3的时间去学习,剩下的时间都用来凭记忆背诵,这是学习与背诵的最佳时间配比。
弗朗西斯培根在1620年的论述中,也同样肯定了背诵作为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他写道:“假如你想把一段课文背诵下来,与反复阅读20遍相比,更容易记住的做法是只读10遍,而且边读边尽力背一些出来,记不清的时候才翻开课本来看看。”
总之,不管是预考、默写还是背诵,都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技巧,可以提高我们的考试成绩。
如果你是一名老师,可以适当的增加考试的频率,帮助学生增加记忆;如果你是一个学习者,可以通过默写、背诵这种自测的方式,不但可以增加学习的时间价值,还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在面对考试时也就可以更加淡定、从容。
最后,我们来总结下,我们一共聊到来四个内容。
大脑的学习原理——我们的大脑是一部超凡卓绝无可比拟的机器,同时能支撑300万套电视节目播放。我们了解到,嗅皮层是专门过滤涌入大脑的信息;海马,是构筑新记忆的地方;新皮层是存储我们显意识记忆的地方。也知道了遗忘和记忆并非死对头,而是帮助我们更好的记住该记住的,遗忘该遗忘的。
集中式学习——这里学了两种增强记忆法。第一是通过间隔效应来增强记忆,了解到最佳复习间隔时间是:第一次学过后,一两天之内复习一次,然后过一个星期再复习,过一个月再复习,之后复习间隔可以拉得更长。第二是,安静的环境反而不利于记忆,可以变化多种学习场合,增强我们的记忆。
发散式学习——运用知觉学习模块和睡眠,可以让我们在基本“不用动脑”的状态下就可以学习。比如你一直都记不住分不清的事情,利用知觉模块学习可能一个小时就解决了;而研究表明,睡与不睡,我们的学习成绩差距在35%。所以,睡眠是闭着眼睛在学习。
如何在应试中学习——我们很多的学习都绕不开考试。考试并不可怕,相反的,它是我们巩固知识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我们可以通过预考、默写和背诵等科学的方式,来应对考试,帮助我们提高考试成绩,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不是只有正襟危坐在书桌前,努力埋头苦读这一种方式。学习是有方法有规律可寻的,是可以不用特别费力也可以学好的。
你知道毁掉一个人对学习的兴趣,最简单的方式是什么吗?就是没日没夜的让他学。就好比我们要毁掉一首自己超喜欢的歌,拿它来当手机铃声就可以了,是一个的道理。
或许在看到《如何学习》这本书之前,你可能用最笨的方法像蜗牛一样一步步向上爬,感觉学习是件苦差事。但了解到上面提供的这些方法后,你现在已经相当于是开着汽车在学习的道路上狂奔了。
愿在学习路上永不停息的你,就如林清玄在《境明,千里皆明》中说的一句话一样:我也愿学习蝴蝶,一再的蜕变,一再的祝愿,既不思虑,也不彷徨;既不回顾,也不忧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