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叮”的一声扫码背后,解放了双手却禁锢了思维!

自从1994年由日本DW公司发明二维码以来,在过去的几年中,“叮”的一声扫码,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环节。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每天消耗的二维码多达上亿个,扫码成为了常态化的生活习惯,但是在“扫一扫”的便捷之下有多少隐患,我们逐渐丧失了多少曾经引以为傲的东西呢?


令人战栗的消费习惯养成

自2013年以来便捷支付理念席卷了整个世界,其极具代表性的“快”和“便捷”引领了时代消费的发展趋势,实现了大众告别钱包、卡包的时代,将人们的双手逐渐释放,但这一切恰恰是在互联网头部企业处心积虑的消费习惯养成,将依赖感贯穿始末,让人们爱他又离不开他。被改变的世界真的如我们所想的那么好么?

不可否认便捷支付对于社会的改变,但互联网巨头不计成本的消费习惯养成不单是想要单纯的服务社会,而是想通过习惯获取更大的利益。比如美团、滴滴等一系列APP,在疯狂补贴大战取得胜果后,出现了杀熟、提价、垄断等一系列行为,其本质不过是在消费习惯下利用占领心智后的品牌效应孵化更大的利益;而如支付宝般更是通过引入超前消费的理念,利用大众的依赖性通过花呗、借呗延伸信贷业务,逐步引导更多的年轻人陷入不断还贷的经济漩涡,这些令人战栗的消费习惯养成是我们所希望的么?


灰色产业链的不断催生

看似便捷的扫码业务不断滋生了大量的灰色产业链,如2月1日人民日报批扫码点餐不是唯一选择,将提升生活品质作为绑架消费者的道德基石,特别是对中老年伤害巨大。前段时间,由于不会手机缴纳社保独自坐在前台孤立无助的老奶奶,那个视频是多么的让人感触;大街上利用同情心让你帮忙扫码,却不知暗地里去拓展安全辅助验证解封微信号产业,更有甚至可以一天解封10余个被封禁的微信号,获利近千元;购物扫码进群、接送孩子扫码进群、下载图片扫码、追剧会员扫码......殊不知在一次次的扫码下,个人信息不断外泄,滋生出多少不法分子对外销售这些个人信息,有的银行从业人员甚至可以将自己办理业务的所有信息打包出售,获取暴利。

这一系列的灰色产业链只不过是冰山一角,但却全部建立在“扫一下”的基础之上。


便捷支付下丢失的社交、金钱观

由于快,年轻人可以在菜市场不问价钱的购买时蔬;由于快,支付饭店账单时少有人会观看明细;由于快,我们变得忘记了购物的体验,丢失了该有的社交,更逐渐没有了金钱的观念。当一切建立在“扫一下”的背景板下,孩子们认为妈妈的手机里有着花不完的钱,老人们对于微信里余额的数字毫无感念,就怕一个误操作里面的钱就转瞬不见。


结语

当然,便捷支付对我们生活的影响巨大毫无疑问,也不是一无是处,毕竟它的出现改变了一个时代,但充其量不过是功过相抵。希望我们对于便捷支付要始终抱着抵制与接纳并存的态度,正确理解和引导,让工具始终为人所用而不是人被工具所累。


关注小叨,持续推送营销干货!

你可能感兴趣的:(“叮”的一声扫码背后,解放了双手却禁锢了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