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说到“朋友”二字,很多人马上想到管仲和鲍叔牙的“管鲍之交”,或者伯牙和子期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其实这些都太理想化了,千年不遇。
现实当中,朋友之间的交往,大多还是世俗的,有“保质期”的,常听人说“一辈子的朋友”,事后来看,不过是一时的错觉罢了。
随着我们自己的变化,朋友的变化,我们在不断地更新自己的“朋友圈”,这就是现实情况。
那么,人到底应该交什么样的朋友,说多了记不住,守住八个字就行了。
这里先讲个历史故事,袁世凯大家都知道,是晚清的风云人物,前期他其实做了不少有益的事情,但就因为两件事做错了,使他至今蒙受滚滚骂名。
第一件事就是向荣禄告密,坑了光绪和维新派,加速了戊戌变法的流产。
第二件事当然就是洪宪帝制,后人看来这绝对是败笔,但当时情况不同,袁世凯已是全国最有权势的人,且热衷于恢复帝制,所以他听到的,只是一片拥戴的声音。就连蔡锷主持下的云南,也发来了贺电,可见一斑。
反对的声音当然也有,比如袁世凯的几位老部下,段祺瑞、徐世昌、张一等人,就不同程度持有反对意见,但不管是积极的规劝,还是消极的对抗,都没有阻挡袁世凯走向皇位的脚步。
紧要关头,袁世凯的一位旧交进了京。这个人的到来,对袁世凯触动很大。
这个人就是严修,当时的身份是民间教育家,可以说是一介布衣,但这个人跟袁世凯的交情可不一般。
戊戌变法期间,严修任贵州学政,因支持变法而被革职,后来清政府搞新政,又启用他为学部侍郎,相当于教育部副部长,是废科举的功臣之一。
袁世凯更是仕途多舛,慈禧死后,摄政王载沣掌权。载沣是光绪的弟弟,恨袁世凯入骨,本来要杀他,后来总算是退了一步,罢了袁世凯的官,赶回老家。
在慈禧时代,袁世凯风光过,交了不少朋友,但当他黯然启程返乡时,没几个人相送,但严修去了。
更难得的是,严修回去就写了奏折,为袁世凯鸣冤,结果载沣一生气,把严修也给罢了官。
从这件事上,能看出来严修跟袁世凯确实称得上莫逆之交。
后来,袁世凯再度崛起,几次三番要严修进京授予重任,但严修没有接受,一直致力于民间教育,是南开大学创办人之一。
眼下袁世凯要当皇帝,严修火速进京,苦口婆心劝袁世凯不要开历史的倒车。
袁世凯对严修倒是很客气,没有直接拒绝,他玩了个花招,辩解说这个事不是我个人决定的,是组织的决定,让严修去找筹安会说——这等于是拐了弯说了“No”。
后来的情况众所周知,袁世凯在龙椅上屁股还没坐热,全国反对的声浪就起来了,蔡锷在云南起兵,袁世凯众叛亲离,被迫撤销帝制。
袁世凯实在想不清楚:为什么早先拥戴的人,现在都在反对他。
这次打击太大,袁世凯自此一病不起,病榻上的他常念叨严修,他跟身边人说,严修这样的人是国士,他那样来劝我,我却不听,简直自作自受。
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君子,可不可交,
古人有一个标准,叫做“上交不谄,下交不渎”(《易经·系辞下》),守住这个标准,交的朋友准错不了。
严修不正是这样的人吗?你发达的时候我不去巴结你,你倒霉的时候我也不会看不起你,可能的话还出手帮帮你。
人一辈子,如果能遇到这样的一个朋友,岂不是天大的幸事,怎能不好好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