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了又一个自己

将进酒图

(郑重声明,九月星空推荐团推荐阅读,本文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十月十一日的一个整天,我彻底停了下来,忘掉了过去,也不想未来,就这样走进了自己。

我徜徉在恰巧遇到的文字里,看到了傅国涌先生最新论著《美的相遇:傅国涌教育随想录》一书,其后记“我一生最重要的相遇”中的一段文字打动了我:我常常想起童年、少年时代读过的那些书,它们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都已汇入我的生命当中,让我的世界变得越来越大,每一本书其实都在参与我的人生,让我不断地获得精神的滋养,重新找到前行的勇气。

我好久就有这种感觉了,我现在变得敬畏每一位作者的文字。我认为,这些文字所表达而成的观点、思想、方法,都是经由纯粹心灵打磨而成的,是其所遇与所爱的结晶。因此,当我阅读他们时,不是仅仅看那些文字了,而是与一个个灵魂在窃窃地私语。

这个过程,时刻驱使着我想表达内心生命的声音,表达真实的同时,不真实的东西被涤荡出去。文字表达的、描述的那些画面、那些情景、那些思考、那些探索,都与自己的心灵有关,取自过去那铭刻在心的东西。

正是人生的短暂,使一切的相遇显得更美。与一朋友微信交流,珍惜五十岁的每一天吧;与另一朋友也是微信交流,忘记过去,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他们都有自己的故事,与之对话内容自然有别。目的都是觉察平静的洗礼,明达生命的通透。

后记中傅国涌先生还介绍了俄国作家谢尔古年科夫的《秋与春》中的一段话:森林、繁星、河流——世间一切美丽的事物——这恰恰是我们的内心、我们的心灵的反映。可以说,整个世界都是我们自身的反映。正因为如此,遇见松树的时候,我们才怡然欣赏,我们看它,怎么也看不够,我们遇见的不是松树,我们与松树没有任何瓜葛,我们遇见的是我们自己。正因为如此,遇见我们的时候,松树才怡然欣喜,它能够在我们心灵的密林之中找到自己。

遇到了常生龙老师的一篇文章“教师要如何实现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说到了教学。好的教学的秘诀其实不复杂,就是教师要通过完整与强大的内在生命、充盈而丰沛的心灵能量,在学科知识、个人经验和社会生活的交汇处“编织联系之网”,来打破学科、学生和教师三者之间的隔阂,并将它们融为一体,以实现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

教学是无止境的相遇,只有认识自己,能听到自己发自内心深处的声音,才有可能和学生的内在心灵相遇并产生共鸣;只有在相互联系中仔细体验每个相遇,才能在体验中不断丰富并强化联系之网,这是做好教学工作的源泉。

遇到了罗振宇先生空间里的一段文字,可以解释上段关于教学是什么的描述:如果一个人身上有“一个外人触达不了且又能展开想象的领域”,那他就有魅力。比如说,一位老师怎么在学生面前显得有魅力,长得好看,讲课精彩,那当然是,但是除此之外,他还要储备一些课堂之外的经历。比如说暑假的时候去新疆参加过一次徒步,去登过山,去参加过某个联合国组织的公益项目。然后回来偶尔在课堂上讲给学生听,学生就会觉得他有魅力。因为这些领域,学生一般够不着,但又可以想象。你还可以再想象一个场景,一个平时不善言谈的人,但是他有一厚本读书笔记,经常能从里面引用一些有趣的话,你是不是觉得这个人有魅力?对,因为他的阅读世界,就是这么一个外人触达不到,但是又能展开想象的全新领域。

以上的相遇,是我学习的一种姿态,他们驱动我的思考,让我的思维受到刺激,从而产生了认知突围的感觉。这不是一种行动,而是我遇到的另一种成长的秒道,即思考积累。他让我明白,花费时间学习和思考,有时比直接行动更有收益。

表象看,起初,一个人在思考上花费的时间,不会带来明显的收益,甚至在积累速度方面,慢于直接行动。随着思考时间持续增加,个人终将获得蜕变式的成长。正如作家刘润所说,深度思考几乎是唯一一个,对每个人而言,没有门槛的逆袭机会。

卡尼曼在《思考,快与慢》中写道:“重复且长时间的无尽忙碌,只要条件具备,大部分人都可以做到。难的是思考。没有深入的思考,勤奋就没有意义。”

每一次深度思考,其实都是在打破自己,打破单一浅显的思维框架,打破陈腐的认知和经验。

所以,我不着急,寻书、读书;反思、沉淀;倾听、等待,营设深度思考的场域,享受高思维勤奋带来的复利成本,邂逅人生意想不到的美好相遇。

文章最后的总结当然不是我的思考,而是我遇到洞见老师的一篇文章“一个人成长最快的方式:深度思考”,才得以说出如此深刻的话语。

以上都是我一天的相遇,相遇了几个有思想的人,几个有故事的人,相遇到了他们的文字、思想与心灵,其实是遇到了变化中的自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遇见了又一个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