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集成|第一章(笔记)

目录

  • 第一章 信息化知识
    • 1.1 信息与信息化
      • 1.1.1 信息
      • 1.1.2 信息系统
      • 1.1.3 信息化
      • 1.1.4 国家信息化体系要素
    • 1.2 国家信息化战略和规划
    • 1.3 电子政务
    • 1.4 企业信息化和两化深度融合
      • 1.4.1 企业信息化
      • 1.4.2 企业应用集成
        • 1.4.2.1 电子商务系统
        • 1.4.2.2 企业资源规划系统
        • 1.4.2.3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 1.4.2.4 供应链管理系统
    • 1.5 商业智能
    • 1.6 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产业的推动
      • 1.6.1 大数据
      • 1.6.2 云计算
      • 1.6.3 互联网+
      • 1.6.4 智慧城市


上篇:前言、基础知识
下篇:第二章、信息系统服务管理

第一章 信息化知识


1.1 信息与信息化


1.1.1 信息

概述:

  • 信息是有价值的一种客观存在。
  • 信息就是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
  • 信息是事物普遍的联系方式,信息能够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
  • 信息是客观事物状态和运动特征的一种普遍形式,客观世界中大量的存在,产生和传递着以这些方式表示出来的各种各样的信息。

信息传输模型:

信源
编码
信道
解码
信宿
噪声
  • 信源:产生信息的实体。信息产生后,有这个实体向外传播。
  • 信宿:信息的归宿或接受者。
  • 信道:传送信息的通道。
    • 举例:TCP/IP 网络
  • 编码器:在信息论中泛指所有变换信号的设备,实际上就是终端机的发送部分。
    • 举例:① 量化器;② 压缩编码器;③ 调制器
  • 译码器:是编码器的逆变换设备,把信道上送来的信号,转换成信宿能接受的信号。
    • 举例: ① 解调器;② 译码器;③ 数模转换器
  • 噪声:干扰

信息的质量属性: 信息反映的是事物或者事件确定的状态,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等特点,由于获取信息满足了人们消除不确定性的需求,因此信息具有价值,而价值的大小取决于信息的质量,这就要求信息满足一定的质量属性。

  • 精确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精确程度
  • 完整性:对事物状态描述的全面程度,完整信息应包括所有重要事实
  • 可靠性:指信息的来源、采集方法、传输过程是可以信任的,符合预期的
  • 及时性:指获得信息的时刻与事件发生时刻的间隔长短
  • 经济性:指信息获取、传输带来的成本在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
  • 可验证性:指信息的主要质量属性可以被证实或者伪证的程度
  • 安全性:指在信息的生命周期中,信息可以被非授权访问的可能性,可能性越低安全性越高

1.1.2 信息系统

概述:是一种以处理信息为目的的专门系统类型

组成部分:

  • 软件
  • 硬件
  • 数据库
  • 网络
  • 存储设备
  • 规格

数据库是经过机构化、规范化组织后的事实和信息的集合,是信息系统中最有价值和最重要的部分之一。

软件的生命周期:

  1. 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
  2. 需求分析
  3. 概要设计
  4. 详细设计
  5. 编码
  6. 测试
  7. 维护
  • 需求分析:是直接面向用户的。一般来说,需求的调研、分析和确认等都需要客户参与。
    • 目的:
      • (1) 检测和解决需求之间的冲突
      • (2) 发现软件的边界,以及软件与其环境如何交互
      • (3) 详细描述系统需求,以导出软件需求

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

  1. 系统规划(可行性分析与项目开发计划)
  2. 系统分析(需求分析)
  3. 系统设计(概要设计,详细设计)
  4. 系统实施(编码,测试)
  5. 运行维护
  • 可简化为:
    • ① 立项(系统规划)
    • ② 开发
      • 系统分析
      • 系统设计
      • 系统实施
      • 系统验收
    • ③ 运维
    • ④ 消亡

特性:

  • 目的性:任何系统都是有一个目的,一个目标的
  • 可嵌套性:指信息系统可以被结合、分解、组装
  • 稳定性:当前网络流畅
  • 脆弱性:当前网络不流畅
  • 开发性:可以被外部环境识别的
  • 健壮性:通过一些冗余,容错,应对突发情况

1.1.3 信息化

概述:是综合利用各种信息技术改造、支撑人类各项活动的过程。

从“小”到“大” 5个层次:

  • 产品信息化
  • 企业信息化
  • 产业信息化
  • 国民经济信息化
  • 社会生活信息化:指包括商务、教育、政务、公共服务、交通、日常生活等在内的整个社会体系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合各种信息网络,大力开发有关人们日常生活的信息服务,丰富人们的物质、精神生活,拓展人们的活动时空,提升人们生活、工作的质量。目前正在兴起的智慧城市、互联网金融等是社会生活信息化的体现和重要发展方向

主体是全社会成员,包括:政府、企业、事业、团体和个人。

时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空域是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社会的一切领域。

手段是基 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先进社会生产工具。

途径是创建信息时代的社会生产力,推动社会生产关系及社会上层建筑的改革。

目标是使国家的综合实力,社会的文明素质和人民的生活质量全面提升。

信息化发展:

  • 基本原则:
    • 统筹发展、有序推荐
    • 需求牵引、市场主导
    • 完善机制、创新驱动
    • 加强管理、保障安全
  •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 (1)促进工业领域信息化深度应用
    • (2) 加快推进服务业信息化
    • (3) 积极提高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
    • (4)协力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
    • (5)全面深化电子政务应用
    • (6)稳步提高社会事业信息化水平
    • (7)统筹城镇化与信息化互动发展
    • (8)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 (9)构建下一代国家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 (10)促进重要领域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升级
    • (11)着力提高国民信息能力
    • (12)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证体系建设

我国信息化建设目前处于深入发展阶段


1.1.4 国家信息化体系要素

两网一站四库十二金:

  • 两网:是指政务内网和政务外网
  • 一站:是指政府门户网站,这个一般是指G2C,即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
  • 四库:即建立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等四个数据库
  • 十二金:是指以 “金” 字冠名的12个重点业务系统

系统集成|第一章(笔记)_第1张图片

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关系图

国家信息化体系要素包括:

  • 信息技术应用 – 6要素的龙头,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主阵地
  • 信息资源 — 国家信息化的核心任务
  • 信息网络 — 信息技术应用的基础,是信息传输的必要手段
  • 信息技术和产业 — 信息化建设的基础
  • 信息化人才 — 国家信息化成功之本
  • 信息化法规政策和标准规范 — 国家信息化快速,持续,有序,健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的利用具有很强的目标导向,不同的信息在不同的用户体现不同的价值。
信息资源具有广泛性,人们对其检索和利用不受时间、空间、语言、地域和行业的制约。
信息资源具有流动性,通过信息网可以快速传输。
信息资源具有融合性特点,整合不同的信息资源并分析和挖掘,可以得到比分散信息资源更高的价值。

信息技术发展及趋势:

  • ① 集成化和平台化
  • ② 虚拟计算
  • ③ 两级融合

1.2 国家信息化战略和规划

战略目标

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长期演进技术 TD-LTE 成为新一代移动通信国际标准;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构建国家综合信息基础设施的内容:

  1. 加快宽带网络优化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
  2. 促进下一代互联网规模商用和前沿布局
  3. 建设安全可靠的信息应用基础设施
  4. 加快推进三网融合

1.3 电子政务

概述:是指政府机构在其管理和服务职能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组织结构和工作流程的重组优化,超越时间,空间和部门分隔的制约,建成一个精简,高效,廉洁,公平的政府运作模式。

政务内外网:

  • 内网:政务内网主要是副省级以上的政务部门的办公网,与副省级以下政务部门的办公网物理隔离。
  • 外网:政务外网是政府的业务专网,主要运行政府部门面向社会的专业性服务业务和需在内网上运行的业务。

电子政务包括:

  • 政府间的电子政务( G2G)
    • 概述:政府与政府之间的电子政务,即上下级政府、不同地方政府和不同政府部门之间实现的电子政务活动。
    • 举例:
      • 下载政府机关经常使用的各种表格
      • 报销出差费
  • 政府对企业的电子政务( G2B)
    • 概述:指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电子政务,是利用intranet建立起有效的行政办公和企业管理体系,为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 举例:
      • 企业在网上缴费
  • 政府对公众的电子政务( G2C)
    • 概述:指政府与公众之间的电子政务,是政府通过电子网络系统为公民提供各种服务
    • 主要应用包括:
      • 公众信息服务
      • 电子身份证
      • 电子税务
      • 电子社会保障服务
      • 电子民主管理
      • 电子医疗服务
      • 电子就业服务
      • 电子教育
      • 培训服务
      • 电子交通管理
    • 举例:
      • 一个人在网上缴费
  • 政府对公务员( G2E)
    • 概述:指政府与政府公务员之间的电子政务,是政府机构通过网络技术实现内部电子化管理的重要形式
    • 举例:
      • 公务员在网上办公

注意:门禁系统不属于电子政务内容。

发展目标:

  1. 电子政务统筹协调不断深化
  2. 应用发展取得重大进展
  3. 政府公共服务和管理应用成效明显
  4.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取得重大突破
  5. 电子政务技术服务能力明显加强
  6. 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我国现阶段电子政务建设:

  • 坚持统一规划,加强领导
  • 需求主导,突出重点
  • 整合资源,拉动产业
  • 统一标准,保证安全的原则
  • 建设和整合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

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完成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顶层设计。


1.4 企业信息化和两化深度融合

两化指的是:工业化信息化


1.4.1 企业信息化

《中国制造 2025》内容:

       十三五规划建议指出:实施 “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物联网和应用,发展分享经济,促进互联网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推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开展网络提速降费行动,超前布局下一代互联网。推进产业组织,商业模式,供应链,物流链创新,支持基于互联网的各类创新。
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 2025》。引导制造业朝着分工细化,协作紧密方向发展,促进信息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实施智能制造工程,构建新型建造体系,促进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壮大。加快推动新─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

       《中国制造2025》在战略任务和重点中提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其中推荐制造过程智能化的工作内容包括在重点领域试点建设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加快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促进制造工艺的仿真优化、数字化控制、状态信息实时监控和自适应控制。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 集成电路及专用装备
  • 信息通信设备
  • 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

建设内容:

  • 应用系统及信息化
    • 企业技术知识信息化
    • 企业管理知识信息化
    • 企业信息应用系统的采购

企业信息化结构:

  • 产品(服务)层
  • 作业层
  • 管理层
  • 决策层

推进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遵守的原则:

  • ① 效益原则
  • ② “一把手”原则
  • ③ 中长期与短期建设相结合原则
  • ④ 规范化和标准化原则
  • ⑤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在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企业信息化成功与否,最终决定于人的素质,取决于企业是否建立了一支稳定的高水平的信息化人才队伍,是否具备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本领和能力,是否能够运用信息技术为企业现代生产、管理和经营服务。企业在信息化过程中,要形成高水平、稳定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建立和完善信息化人才激励机制。

我们不能等工业化完成后才开始信息化或停下工业化只搞信息化,而是应该抓住网络革命的机遇,通过信息化促进工业化,通过工业化为信息化打基础,走信息化和工业化并举,融合,互动,互相促进,共同发展之路。


1.4.2 企业应用集成

概述:是完成在组织内外的各种异构系统,应用和数据源之间共享和交换信息和协作的途径,方法学,标准和技术。

包括:

  • 电子商务系统
  • 企业资源规划系统
  •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 供应链管理系统(SCM)
  • 办公自动化系统
  • 数据库系统
  • 数据仓库

1.4.2.1 电子商务系统

       电子商务是指企业通过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通过广泛利用以互联网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整个交易过程的电子化,其过程包括网上广告、订货、付款、客户服务,也包括货物的投递、销售以及市场查询分析、财务核算等,以达到优化生产经营流程,有效降低生产经营成本、提高经营管理效率、提升市场开拓能力和增进客户满意度等多方面的目的。

       使用电子信息技术工具进行商务活动。凡使用了诸如电报,电话,广播,电视,传真以及计算机,计算机网络等手段,工具和技术进行商务活动,都可以称之为电子商务。

       电子商务通常是指在网络环境下,买卖双方不需见面,实现网上(线上)交易,在线支付(或者货到付款),智能配送以及相关综合服务的一切活动,是完全创新的或者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传统商务流程的一种以信息化手段应用为典型特征的商业运营模式。

EDI(电子数据交换)是连接原始电子商务和现代电子商务的纽带。

注意:电话购物是原始电子商务概念,不是现代电子商务概念。

包括:

  • 信息技术
  • 交易原则
  • 法律法规
  • 技术规范

主要功能:

  • 广告宣传
  • 咨询洽谈
  • 网上订购
  • 网上支付
  • 交易管理
  • 商品推送
  • 商户管理
  • 账户管理
  • 供应链管理

网上支付:

  • 支付模式按支付流程分类:
    • 支付网关模式
    • 网上银行模式
    • 第三方支付模式
      • 优点:① 比较安全;② 支付成本较低;③ 使用方便
      • 缺点:① 无法预防虚假交易
    • 手机支付模式
  • 安全电子交易协议(SET)
    • 概述: 是安全电子交易的一个国际标准,是一种应用于因特网环境下,以信用卡为基础的安全电子交付协议,它给出了一套电子交易的过程规范。通过SET协议可以实现电子商务交易中的加密、认证、密钥管理机制等,保证了在因特网上使用信用卡进行在线购物的安全。
    • 支付系统组成部分:
      • 持卡人
      • 商家
      • 发卡行
      • 收单行
      • 支付网关
      • 认证中心

基础设施:

  • 网络基础设施:网络基础设施主要是信息传输平台,这个信息传输平台主要运行TCP/IP网络协议,承载在电信通信网、有线电视网、专线网络之上,接入方式除了传统计算机有线网络之外,无线网络(4G或WiFi)也是非常便利和普及的接入技术。
  • 多媒体内容和网络出版的基础设施:多媒体内容和网络出版的基础设施主要负责管理电子商务活动涉及的各种信息,包括文字、语音、图像、视频等,采用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数据库及数据库管理系统,负责多媒体信息的存储和管理; Web服务器系统,负责信息的发布和展示,提供客户与电子商务系统交互的接口;搜索工具,便于客户快速准确地找到有关信息;内容和出版管理工具,负责网页内容的编辑和组织。
  • 报文和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报文和信息传播的基础设施负责提供传播信息的工具和方式,包括电子邮件系统、在线交流系统、基于HTTP或HTTPS的信息传输系统、流媒体播放系统等。
  • 商业服务的基础设施:商业服务的基础设施负责提供实现标准的网上商务活动的服务,包括:商品目录和价格目录、电子支付网关、安全认证等。

重要保障和应用环境技术标准,政策,法律等,举例:取消电子商务税收优惠政策不利于推动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建设。

按交易对象可分为:

  • B2B:企业与企业间的电子商务
  • B2C:商业企业与消费者之前的电子商务
  • C2C:消费者和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
  • B2A:企业与行政部门之间的电子商务
  • O2O:电子商务与线下实体店有机会向消费者提供商品和服务

在该 C2C 模式中常用的在线支付方式为第三方支付。

O2O OnlineToOffline,含义是线上购买线下的商品和服务,实体店提货或者享受服务。O2O 平台在网上把线下实体店的团购、优惠的信息推送给互联网用户,从而将这些用户转换为实体店的线下客户。助借助 O2O,能够迅速地促进门店销售,特别适合餐饮、院线、会所等服务类连锁企业,并且通过网络能够迅速掌控消费者的最新反馈,进行个性化服务和获取高粘度重复消费。

建立和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保证体系:

  1. 法律法规体系
  2. 标准规范体系
  3. 安全认证体系
  4. 信用体系
  5. 在线支付体系
  6. 现代物流体系
  7. 技术装备体系
  8. 服务体系
  9. 运行监控体系

1.4.2.2 企业资源规划系统

该系统可分为:在线分析处理 OLAPERP

ERP:

  • 概述:是一个以财务会计为核心的信息系统,用来识别和规划企业资源,对采购,生产,成本,库存,销售,运输,财务和人力资源等进行规划和优化,从而达到最佳资源组合,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 特点
    • 系统特点:
      • ① ERP 是统一的集成系统
      • ② ERP 是面向业务流程的系统
      • ③ ERP 是模块化可配置的
      • ④ ERP 是开放的系统
    • 与制造资源计划 MRPⅡ 相比,特点:
      • ERP在制定计划时将整个供应链考虑在一起,延伸管理范围
  • 系统功能
    • 1)财会管理
      • ① 会计核算
      • ② 财务管理
    • 2)生产控制管理
      • ① 主生产计划
      • ② 物料需求计划
      • ③ 能力需求计划
      • ④ 车间控制
      • ⑤ 制造标准
    • 3)物流管理
      • ① 销售管理
      • ② 库存控制
      • ③ 采购管理
    • 4)人力资源管理
      • ① 人力资源规划的辅助决策
      • ② 招聘管理
      • ③ 工资核算
      • ④ 工时管理
      • ⑤ 差旅核实

1.4.2.3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CRM

  • 概述:CRM是一个集成化的信息管理系统,它存储了企业现有和潜在客户的信息,并且对这些信息进行自动的处理从而产生更人性化的市场管理策略。但是,CRM的定义绝对不仅仅是一套计算机系统那么简单,CRM在注重提高客户满意度的同时,一定要把帮助企业提高获利利润的能力作为重要指标。
  • 内容:
    • 第一,CRM 以信息技术为手段,但是 CRM 绝不仅仅是某种信息技术的应用,它更是一种以客户为中心的商业策略, CRM 注重的是与客户的交流,企业的经营是以客户为中心,而不是传统的以产品或以市场为中心。
    • 第二,CRM 在注重提高客户的满意度的同时,一定要把帮助企业提高获取利润的能力作为重要指标。
    • 第三,CRM 的实施要求企业对其业务功能进行重新设计,并对工作流程进行重组 BRP,将业务的中心转移到客户,同时要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有重点地采取不同的策略。
  • 应用功能的设计:
    • ① 自动化销售
    • ② 自动化的市场营销
    • ③ 自动化的客户服务
  • CRM 与 ERP 的关系:CRM 与 ERP 之间存在着相互支持和互相依赖的关系。首先,ERP 生产系统为 CRM 中的数据仓库提供丰富的数据。其次,CRM 的分析结果和对市场发展的预测给 ERP 系统提供了决策数据。最后,CRM 从改善客户关系的角度,而 ERP 从优化企业生产流程的角度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利润。因此 ERP 系统只有与 CRM 结合在一起,以及再加入 SCM 供应链管理,能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才能发挥 ERP 的最大作用。ERP、SCM、与 CRM 可以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

客户数据:

  • 分类:
    • 描述性数据:这类数据是客户的基本信息,如果是个人客户,一定要涵盖客户姓名,年龄,ID 和联系方式等;如果是企业客户,一定要涵盖企业的名称,规模,联系人和法人代表等。
    • 促销性数据:这类数据是体现企业曾经为客户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历史数据,主要包括用户产品使用情况调查的数据,促销活动记录数据,客服人员的建议数据和广告数据等。
    • 交易性数据:这类数据是反映客户对企业做出的 回馈的数据,包括历史购买记录数据,投诉数据,请求提供咨询及其他服务的相关数据,客户建议数据等。
  • 数据挖掘:
    • 概述:是从特定形式的数据集中提炼知识的过程。
    • 过程:① 清理与集成;② 数据的选择与变换;③ 数据挖掘以及知识评估与表示
    • 直接对象:
      • 关系数据库
      • 数据仓库
      • 事物数据库
      • 新型的高级数据库
    • 任务:
      • ① 描述
      • ② 分类和预测

考点:目前企业信息化系统使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结构大多关系结构


1.4.2.4 供应链管理系统

       是一种集成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在满足服务水平要求的同时,为了使系统成本达到最低而采用的将供应商、制造商、仓库和商店有效地结合成一体来生产商品,有效地控制和管理各种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并把正确数量的商品在正确的时间配送到正确的地点的一套管理方法。

       是以客户为中心的。整个供应链管理追求的目标,首先是满足客户的需求。衡量供应链管理绩效的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客户满意度。降低供应链的成本、提高供应链的响应速度等,都要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前提。

特征:

  • 交叉性:节点企业是这个供应链的成员,同时也可以是另外—个供应链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键通过具有多重参与性的节点企业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状交叉结构。
  • 动态性:供应链管理因为企业战略和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的需要,节点企业需要动态地更新,供应链中各种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信息都需要实时更新,从而使得供应链具有了显著的动态性质。
  • 存在核心企业:由供应链的概念即可看到,供应链中是存在核心企业的,核心企业是供应链中各个企业信息、资金、物流运转的核心。
  • 复杂性:因为供应链中各个节点企业组成的层次不间,供应链往往是由许多类型的企业构成的,所以供应链中的结构比一般单个的企业内部的结构复杂。
  • 面向用户:供应链中的一切行为都是基于市场需求而发生的,供应链中的信息流、资金流和物流等都要根据用户的需求而作变化,也是由用户需求来驱动的。

系统设计原则:

  • (1)自顶向下和自底向上相结合的设计原则
  • (2)简洁性原则
  • (3)取长补短原则
  • (4)动态性原则
  • (5)合作性原则
  • (6)创新性原则
  • (7)战略性原则

物流供应商选择的因素: 价格、运输时间、运输质量


1.5 商业智能

概述:

  • 商业智能(BI)为了将数据转化为知识,需要利用数据仓库,联机分析处理( OLAP)工具和数据挖掘等技术。
  • 商业智能的实现涉及到软件、硬件、咨询服务及应用,是对商业信息的搜索、管理和分析过程。
  • 是使企业各级决策者获得知识或洞察力(insight),促使他们做出对企业更有利的决策。

目的:是使企业各级决策者获得知识或洞察力(insight),促使他们做出对企业更有利的决策。

组成部分:① 数据仓库;② 联机分析处理;③ 数据挖掘;④ 数据备份;⑤ 恢复。

范畴:① 分析客户购买偏好;② 为客户进行商品推荐;③ 分析历史数据做出投资决策。

商业智能系统应具有的主要功能:

  • (1)数据仓库:高效的数据存储和访问方式。提供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数据存储,容量大,运行稳定,维护成本低,支持元数据管理,支持多种结构,例如中心式数据仓库和分布式数据仓库等。存储介质能够支持近线式和二级存储器,能够很好地支持容灾和备份方案。
  • (2)数据 ETL:数据ETL支持多平台、多数据存储格式(多数据源、多格式数据文件、多维数据库等)的数据组织,要求能自动地根据描述或者规则进行数据查找和理解。减少海量、复杂数据与全局决策数据之间的差距。帮助形成支撑决策要求的参考内容。
    • 包括:
      • 数据迁移
      • 数据合并
      • 数据同步
      • 数据交换
      • 数据联邦
  • (3)数据统计输出(报表):报表能快速地完成数据统计的设计和展示,其中包括了统计数据表样式和统计图展示,可以很好地输出给其他应用程序或者以Html形式表现和保存。对于自定义设计部分要提供简单易用的设计方案,支持灵活的数据填报和针对非技术人员设计的解决方案。能自动地完成输出内容的发布。
  • (4)分析功能:可以通过业务规则形成分析内容,并且展示样式丰富,具有一定的交互要求,例如预警或者趋势分析等。要支持多维度的OLAP,实现维度变化、旋转、数据切片和数据钻取等,以帮助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实现三个层次:① 数据报表;② 多维数据;③ 数据挖掘。

实现步骤:

  • ① 需求分析
  • ② 数据仓库建模
  • ③ 数据抽取
  • ④ 建立商业智能分析报告
  • ⑤ 用户培训和数据模拟测试
  • ⑥ 系统改进和完善

1.6 新一代信息技术对产业的推动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创新发展的重点:

  • 培养人工智能
  • 移动智能终端
  • 第五代移动通信(5G)
  • 先进传感器

1.6.1 大数据

概述:大数据(big data)是指无法在可承受的时间范围内用常规软件工具进行捕捉,管理和处理的数据集合,是需要采用新处理模式才能获取很多智能的,深入的,有价值的信息,以期得到更强的决策力,洞察力和流程优化能力的海量,高增长率和多样化的信息资源。针对大数据的分析处理,不能用随机分析法(抽样调查),而要针对所有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四个环节:

  • 数据采集
    • 主要技术 — 数据抽取工具(ETL)
  • 数据存储
    • 数据类型
      • 结构化数据
        • 相关技术 — 关系型数据库、SQL
      • 非结构化数据
        • 相关技术 — Hbase、NoSQL
      • 半结构化数据
        • 相关技术 — Hbase、NoSQL
  • 数据管理
    • 主要技术 — 分布式并行处理技术(MapReduce)
  • 数据分析与挖掘

大数据关键技术:

  • 大数据存储管理技术:大数据存储技术首先需要解决的是数据海量化和快速增长需求。存储的硬件架构和文件系统的性价比要大大高于传统技术,存储容量计划应可以无限制扩展,且要求有很强的容错能力和并发读写能力。目前,谷歌文件系统 (GFS) 和 Hadoop 的分布式文件系统 HDFS 奠定了大数据存储技术的基础。大数据存储技术第二个要解决的是处理格式多样化的数据,这要求大数据存储管理系统能够对各种非结构化数据进行高效管理。
    • 代表产品如:谷歌 BigTableHadoopHbase 等非关系型数据库 (NoSQL)
  • 大数据并行分析技术:大数据的分析挖掘是数据密集型计算,需要巨大的计算能力,对计算单元和存储单元的数据吞吐率要求极高,并要求计算系统有非常好的扩展性和性价比。谷歌的 MapReduce 是主要的大数据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之一,而开源的分布式并行计算技术ApacheHadoopMapReduce ,已经成为应用最广泛的大数据计算软件平台。
  • 大数据分析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发展需要在两个方面取得突破,一是对规模非常庞大的结构化数据和半结构化数据进行高效的深度分析;二是对非结构化数据进行分析,将海量复杂多源的语音、图像和视频数据转化为机器可识别的、具有明确语义的信息,获取隐性的知识。大数据分析的技术路线主要是通过建立人工智能系统,使用大量样本数据进行训练,让机器模仿人工,获得从数据中提取知识的能力。

大数据V5特点:① Volume(大量);② Velocity(高速);③ Variety(多样);④ Value(价值);⑤ veracity(真实性)

从数据源经过分析挖掘到最终获得价值需经历的 5 个环节

  1. 数据准备
  2. 数据存储与管理
  3. 计算处理
  4. 数据分析
  5. 知识展现

1.6.2 云计算

概述: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在网络上配置为共享的软件资源,计算资源,存储资源和信息资源可以按需求提供给网上终端设备和终端用户。通常通过互联网来提供动态易扩展且经常是虚拟化的资源。

类型:

  • 按照云计算服务提供的资源层次划分:
    • IaaS (基础设施即服务 ):指消费者通过 Internet 可以从云计算中心获得完善的计算机基础设施服务,例如虚拟主机、存储服务等,典型厂家有Amazon、阿里云等。如果把云计算比作一台计算机,laaS 就相当于计算机的主机等硬件。
    • PaaS (平台即服务 ):指为云计算上各种应用软件提供服务的平台应用,其作用类似于个人计算机的操作系统,也包括一些增强应用开发的 “开发包”,典型厂家有 GoogleAppEngineMicrosoftAzure、阿里AliyunCloudEnginee、百度。
    • SaaS (软件即服务) :通过 Internet 提供软件的模式,用户无需购买软件,而是向提供商租用基于 Web 的软件,来管理企业经营活动。通过注册商铺的形式在该平台上从事商务活动,提供 SaaS 服务的厂家越来越多,典型的如国外的 Salesforce 等。Gmail,网上相册等,也属于 SaaS
  • 按照应用范围划分:
    • 公有云:通常指第三方提供商用户能够使使用的云,公有云—般可通过 Internet 使用,可能是免费或成本低廉的。
    • 私有云:是为—个客户单独使用而构建的,因而提供对数据、安全性和服务质量的最有效控制。该公司拥有基础设施,并可以控制在此基础设施上部署应用程序的方式。
    • 混合云:就是将公有、私有两种模式结合起来,根据需要提供统─服务的模式。

特点:① 虚拟化;② 高可扩展性;③ 按需服务。


1.6.3 互联网+

概述:“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使两者深度结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

重点活动:

  • 基于互联网的协同制造新模式,提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 包括:
    • 智能制造
      • 相关系统 — 信息物流系统
    • 大规模个性化定制
    • 网络化协同制造
    • 服务型制造

信息物理系统(CPS,Cyber-PhysicalSystems):是—个综合计算、网络和物理环境的多维复杂系统,通过 3C (Computer、Communication、Control) 技术的有机融合与深度协作,实现大型工程系统的实时感知、动态控制和信息服务。CPS 实现计算、通信与物理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可使系统更加可靠、高效、实时协同,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应用前景。其是智能制造的核心。工业4.0时代的连接 — CPS信息物理系统就是 “互联网+制造" 系统。德国的学术界是这样理解工业4.0的:基于信息物理系统 (Cyber-PhysicalSystem,CPS) 的智能化。

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范畴:深化互联网在制造领域的应用。制定互联网与制造业融合发展的路线图,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和路径。发展基于互联网的个性化定制、众包设计、云制造等新型制造模式,推动形成基于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研发、制造和产业组织方式。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开放型产业生态体系。加快开展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工业互联网新应用。实施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应用试点,建设—批高质量的工业云服务和工业大数据平台,推动软件与服务、设计与制造资源、关键技术与标准的开放共享。


1.6.4 智慧城市

概述: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来感知、监测、分析、整合城市资源,对各种需求做出迅速,灵活、准确反映,为公众创造绿色、和谐环境, 提供泛在、便捷、高效服务的城市形态。

建设的关键:科学制定智慧城市建设顶层设计、切实加大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力度、积极运用新技术新业态,着力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能力建设等。

顶层设计包括:

  • 支撑建立精细化社会管理体系
  • 建立全面设防、一体运作、精确定位、有效管控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建设主要包括:

  1. 通过传感器或信息采集设备全方位地获取城市系统数据
  2. 通过网络将城市数据关联,融合,处理,分析为信息
  3. 通过充分共享,智能挖掘将信息变成知识
  4. 结合信息技术,把知识应用到各行各业形成智慧

参考模型:

  • (1)物联网感知层:提供对城市环境的智能感知能力,通过各种信息采集设备,各类传感器,监控摄像机,GPS 终端等实现对城市范围内的基础设施,大气环境,交通,公共安全等方面信息采集,识别和检测。
  • (2)通信网络层:广泛互联,以互联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以及传输介质为光纤的城市专用网作为骨干传输网络,以覆盖全城的无线网络(如 WiFi),移动 4G 为主要接入网,组成网络通信基础设施。
  • (3)计算与存储层:包括软件资源,计算资源和存储资源,为智慧城市提供数据存储和计算,保障上层对于汇聚的相关需求。
  • (4)数据及服务支撑层:利用 SOA(面向服务的体系架构),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通过数据和服务的融合,支撑承载智慧应用层中的相关应用,提供应用所需的各种服务和共享资源。数据及服务支撑层包括业务通用服务、SOA、海量数据汇聚与存储、数据融合与处理、智能挖掘分析、协同处理
  • (5)智慧应用层:各种基于行业或领域的智慧应用及应用整合,如智慧交通,智慧家政,智慧园区,智慧社区,智慧政务,智慧旅游,智慧环保等,为社会公众,企业,城市管理者等提供整体的信息化应用和服务。

支持体系:

  • (1)安全保障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构建统一的安全平台,实现统一入口,统一认证,统一授权,日志记录服务。
  • (2)建设和运营管理体系:为智慧城市建设提供整体的运维管理机制,确保智慧城市整体建设管理和可持续运行。
  • (3)标准规范体系:标准规范体系用于指导和支撑我国各地城市信息化用户,各行业智慧应用信息系统的总体规划和工程建设,同时规范和引导我国智慧城市相关 IT 产业的发展,为智慧城市建设,管理和运行维护提供统一规范,便于互联,共享,互操作和扩展。

上篇:前言、基础知识
下篇:第二章、信息系统服务管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系统集成,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