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评

毛赞赏诸葛亮的治国之才,但对其武略却颇多非议。

  隆中对是诸葛亮未出茅庐之时向刘备提出的谋取天下、复兴汉室的战略建议。诸葛亮为刘备策划的战略目标是恢复汉室,统一天下。具体步骤分两步走,第一步是占据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第二步是兵分两路,进取中原。但毛说:“蜀汉灭亡其始误于隆中对,千里之遥而二分兵力。其终则关羽、刘备、诸葛亮三分兵力,安得不败。”认为造成蜀汉灭亡的原因就是诸葛亮的隆中对。中国兵法强调集中兵力,以兵力集中之势,战胜兵力分散之敌。这也是毛惯用的策略。三分兵力使本已弱势的蜀汉政权兵力不得集中,国势分散,战而无功,最终灭亡。毛把刘备集团失败的原因归结到隆中对身上,一语中的,道前人所未道,独步古今。

  诸葛亮战略上的失误与他的人生境遇有直接关系。诸葛亮未出茅庐即受到刘备的礼遇和器重,少年得志,独上高楼,没有经历过大的人生磨难。反观毛,当年几乎被开除党籍。秋收起义失败后,在几千起义官兵中愿意再跟他走的只有七十二人。他在人生曲折磨难的砺进中日积月累,才领悟到中国兵法思想的意境和精髓,干出了一翻震撼世界的事业。

  失街亭、斩马谡是一件亦悲亦壮的历史事件,评书中说,京戏中唱,都以此来颂扬诸葛亮爱惜人才、执法严明。毛则对此有独到的见解。毛评点道:“初战亮宜自临阵。”认为街亭之战诸葛亮应大军挺进,临阵调度,不应分散兵力、委责于人。诸葛亮初次北伐失利的原因不在于街亭之败,而在于诸葛亮用兵无法,调度失略。张合围困马谡之时,诸葛亮当北进街亭,策应马谡,与张合展开决战,战胜张合。诸葛亮却以马谡、王平为一部攻打街亭,自率大军驻足祁山,不能集中优势兵力战胜攻取,把本已相对强势的蜀汉兵力进行分散,变强势为弱势,致使马谡兵败街亭。这就是毛评点中所说的“亮宜自临阵”的关键所在。

  马谡,刘备之谋臣,诸葛亮南中平叛,问计于谡,谡筹策征服南人之心。亮采纳马谡之策,纵孟获而南方平定。及马谡被斩“十万之众为之垂涕”。马谡是一位难得的智士谋臣,诸葛亮不能量才器用,命令马谡为先锋直接领军,这是任人不当;又令其孤军深入敌境,导致马谡上山是败,守城亦败,这是裁定失中;事后斩马谡,则亲者痛仇者快。

  司马懿是三国中被丑化的人物,毛却认为他远比诸葛亮高明。明帝青龙二年(公元二三四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今陕西省眉县西南),筑防于渭水南原。明帝命司马懿抵御蜀军。诸葛亮大军远道而来,利在速战,司马懿坚守不出。诸葛亮多次挑战,诸将欲与亮战,司马懿皆不从,按兵不动,静待其衰。亮无奈派人送给司马懿“巾帼妇人之饰”,以激怒司马懿出兵应战。司马懿知亮计已穷,佯装大怒上表朝廷请求决战,朝廷不允,并派骨鲠之臣辛毗杖节监军,不许魏军出战。司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假藉王命制御诸将是其智略的显现。司马懿更大的智略还在于不战,使亮自败。因此,毛评点时说“司马懿敌孔明之智”。毛曾说,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

  诸葛亮不是司马懿的对手,司马懿私下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为什么司马懿又当众称赞诸葛亮是“天下奇才”呢?其实,这跟当时百姓所说的“死诸葛走生仲达”都是司马懿释放给曹魏集团的烟幕。曹操察觉司马懿有雄才大略,又梦见“三马同食一槽”,因而对曹丕说:“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内心里戒备司马懿。司马懿对曹氏的戒心有所洞察,因此他盛誉葛氏并且用兵不求急进的目的是,在与诸葛亮的战争中保全司马集团的政治军事实力,发展壮大自己。这才是毛评点中所说“司马懿敌孔明之智”深层次的思想所在。虽说历史是人民写的,但在大多数时候,执掌史笔的还是文人学士,里边自然少不了预设的立场与偏见,上述对诸葛亮和司马懿的褒贬就是一例。我们在读历史的时候留点神,不要轻易上文人的当。

你可能感兴趣的:(三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