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撒哈拉的故事》——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今天我要介绍的书籍是台湾作家三毛写的《撒哈拉的故事》。

你是否听过这样一首诗:“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每想你一次,天上就掉下一滴水,于是形成了太平洋”。

这是台湾女作家三毛思念丈夫荷西的诗句,撒哈拉沙漠也成为了三毛身上抹不去的印记。可惜,咏出如此刻骨诗句时,三毛已形单影只,再后来,她也飞去属于她的孤独星球与荷西团聚了。

《撒哈拉的故事》是三毛的代表作,也使她成为流浪文学的代表人物。这是一件最“三毛”的作品,就像一个顽童,在这本书里肆无忌惮地挥洒着自己的天性,把她的率真、洒脱、任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毛一生的足迹踏遍世界各地,她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直到和丈夫荷西一起生活在撒哈拉沙漠,她暂时停下了流浪的脚步,把心也放在了撒哈拉。

对于三毛来讲,保持婚姻美好的秘诀,无非是在婚姻中保持自己的个性和作风。

这本书由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经历的十几个散文故事组成。其中最能表现她和荷西初到沙漠时生活的艰苦、两人苦中作乐、平淡中又见真情的爱情故事,就是“白手起家”。

三毛在书中说明了来撒哈拉的原因:“不记得在哪一年以前,我无意间翻到了一本美国的《国家地理》杂志,那期书里,正好在介绍撒哈拉沙漠。

我只看了一遍,我不能解释的,属于前世回忆似的乡愁,就莫名其妙,毫无保留地交给了那一片陌生的大地”

三毛对撒哈拉着了迷,执意要进沙漠。在亲朋好友都当她是闹着玩时,只有荷西知道她是个一意孤行的女子,想做的事是不会改变的。

于是荷西默默地收拾了行李,先去沙漠磷矿公司找到事做,安定下来,等三毛去非洲时好照顾她。

三毛在几个月后来到撒哈拉,看到荷西被风吹的焦红的脸、干裂的嘴唇,连眼光都好似有受了创伤的隐痛时,三毛心里忍不住震惊得抽痛了一下。她知道,马上要面对的生活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荷西在西属撒哈拉的首府阿雍城外围的坟场区租了栋撒哈拉威人的小房子,地是水泥地,糊得高低不平,墙是空心砖原来的深灰色,吊着小灯泡的电线上停满了密密麻麻的苍蝇。

水管里没有水,没有书报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吃饭坐在地上,睡觉换一个房间再躺在地上的床垫;电,运气好时会来,大半都没有电。这样房子的房租对于刚开始工作的荷西来讲已经是惊人的贵。

三毛并没有气馁,她会用生活来证明她的潜力,证明她来撒哈拉并不是一件表面倔强而内心浪漫的事件。人,多几种生活的经验总是可贵的。

沙漠的第一夜,三毛睡在睡袋里,荷西包着薄薄的毯子,在近乎零度的气温下,冻到天亮。

为了挣钱布置他们的小家,荷西开始拼命加班,还代人上晚班,夜以继日地工作。家里许多粗重的事只能三毛自己做了。

白天,三毛开始和邻近的太太一起走路去镇上买淡水,在灼人的烈日下,提着十公升的水箱,一步一挪地走回家。

煤气用完了,没有气力将空桶拖去镇上换,三毛常常借了邻居的铁皮炭炉子生火做饭,被烟呛得不停流眼泪。

这些生活的苦还不算什么,空荡荡的家里最难以忍受的是寂寞。荷西的工地距离家里往返上百公里,虽然荷西每天都尽量赶回来,但有时为了代别人的早班,深夜还是要坐交通车回公司。

此时,三毛会不争气地冲出家门追上他,荷西总是很难过,安慰三毛“生活费,我多赚给你,忍耐一下,结婚以后我就不再加班了”。夜深了,三毛点上白蜡烛,一个人静静地看它的眼泪能淌成什么形象。

坚强的三毛没有气馁,她写到:“撒哈拉沙漠是这么地美丽,而这儿的生活却是要付出无比的毅力来使自己适应下去啊!我没有厌沙漠,我只是在习惯它的过程里受到了小小的挫折”。

为了布置家,三毛要了五金店丢弃的装棺材的外箱,荷西用这些木材给家里打造了桌子、书架和衣柜;三毛把捡来的旧汽车外胎洗干净,中间填上红色坐垫,像一个鸟巢,谁来了都抢着坐。

慢慢的,出版社快递来的大箱的书到了,家里挂上了母亲寄的棉纸灯罩,墙上贴着林怀民的云门舞集书法帖,深绿色的大水瓶里插上了怒放的野地荆棘,还有书架上荷西捡来的骆驼头骨,都让这个家透露着不一样的味道。

甚至为了让家里有些绿意,两人还跑到总督府偷了几棵绿植。

三毛步行到很远的外籍兵团福利社区买菜,那里的价格比镇上要便宜好多,而录音机、录音带就是这样给省出来了。从此,家里有了音乐。

三毛和荷西就像一对小燕子,辛苦地布置着这个充满爱的小窝,外联社记者在他们家拍了很多照片后,不禁感叹“你们把美丽的罗马造成了”,这样的罗马可不是一天能造成的。

是啊,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来这么一遭啊。家,也突然成了一个离不开的地方。


有了家,自然少不了烟火气,热爱生活的三毛即使是在贫瘠的沙漠里,也想尽办法用有限的食材“变”出各种美味佳肴。

在“沙漠中的饭店”这一篇里,三毛风趣的记录了她用妈妈寄来的粉丝做的几样菜:第一次是“粉丝煮鸡汤”,荷西不认识粉丝,三毛一时兴起,说这是台湾春天下的第一场雨,被冻住了,山民们扎好拿到山下卖的特产;

第二次用粉丝做了“蚂蚁上树”,戏弄荷西说里面放的粉丝是钓鱼用的尼龙线;

等到三毛又把粉丝和菠菜、肉搅碎当饼馅,做成合子饼时,荷西“明白”了,只舍得放这么一点点,应该是贵重的“鱼翅”啊。坚持要三毛写信感谢妈妈送来这么好的食材,三毛乐得笑躺在地上。

从三毛和荷西的婚姻相处模式中,我们看到了爱情最美好的样子:我不需要你为了我而改变,我爱的就是你原有的样子。 

可我们有多少人被婚姻改变了初心,变成了自己都不认识的人,也许这才是他们最令人羡慕的地方吧。


没有去过沙漠的人是不会知道的,沙漠竟然有黑色、白色,还有土黄色和红色。三毛偏爱黑色的沙漠,因为它雄壮,荷西喜欢白色的沙漠,他说那是烈日下细致的雪景。

撒哈拉之所以吸引着我们,可能就是因为那令人意乱神迷目不暇的沙漠景象,还有撒哈拉威人的异域风情。

三毛和荷西最初的家就在镇外撒哈拉威人集聚区,避免不了和当地人打交道,这本书里写邻里之间的相处最灵动的当属“芳邻”,就是三毛邻居家的女孩们。

三毛的邻居们外表看去都是极肮脏而邋遢的撒哈拉威人,后来听说,没有经济基础的撒哈拉威是不可能住到小镇阿雍来的。

三毛心中窃喜,幻想着种种跟有钱人做邻居的好处。谁知后来发生的事,实在是始料未及。

第一次被请到邻居家喝茶,三毛和荷西的鞋子上都粘上了羊粪。于是三毛开始教邻居的女儿用水拖地和晒席子,当然水桶、肥皂粉和拖把、水都是三毛供给的。

于是三毛的水桶和拖把往往传到了黄昏还轮不到自己用,不过这两样东西毕竟用完还是会还的。

慢慢地,邻居们就摸透了三毛和荷西的好脾气。每天从大早,就不断有小孩子来要东西:”我哥哥说,要借一只灯泡“;”我妈妈说,要一只洋葱”;“我爸爸要一瓶汽油“。

来要的东西千奇百怪,可恨的是三毛家里偏偏都有,邻居借走当然是不会还的。

有一天,一个小女孩竟然拖着一只小山似的骆驼尸体要放进三毛家冰箱里,被拒绝后,那女孩的母亲对三毛说:“你拒绝我,伤害了我的骄傲”。

更有甚者,邻近一家男主人受到文明的洗礼,要用刀叉吃饭,于是每到吃饭时间,他的儿子就来三毛家借刀叉,当然用完会还。

三毛不胜其烦,干脆买一幅送过去。谁知没过两天,小男孩又来了,因为妈妈说刀叉是新的,要收起来。三毛只能继续借。

每次看到这里,都令人忍俊不禁,毕竟吃饭是件重要的事,不能耽误。

三毛他们在撒哈拉沙漠租的房子房顶中间有个洞,邻里之间可以通过天台矮小的栏杆轻易跨过来,屋中情形便被一览无遗,这是典型的撒哈拉威人的房型。

为了防止沙落下来,也为了隐私,荷西用透明塑胶板把这个洞给封上了。于是总有好奇的邻家山羊跳过栏杆踏上去,然后不断的上演“飞羊落井”奇观,甚至落下来的羊还把三毛辛苦一年种的九颗盆景的二十五片叶子吃得干干净净。

三毛第一次为沙漠里的生活泄气以至流泪。羊,当然没有杀掉,和邻居的关系,仍然在借东西的开门关门里和睦地过下去。

有一次三毛去邻居家借火柴而不得,也学会了用撒哈拉威的口气说“你伤害了我的骄傲”。

他们在那里住了一年,荷西成了邻居的电器修理匠、木匠、泥水工;三毛成了代书、护士、老师、裁缝。

最好笑的是,有次为了参加镇上举行的“骆驼赛跑大会”,三毛和荷西特意从几百里外扎营旅行的大漠赶回家。三毛想先洗去一身灰沙,因为有记者答应把她拍进新闻片里。

结果等三毛全身肥皂时,没水了。原来趁他们不在家,邻居用他们的存水洗了数十个面粉口袋。三毛只好将身上肥皂用毛巾擦一下就去赛骆驼了。

那个下午,三毛只能看着朋友们在骆驼背上飞奔赛跑,被人嘲笑胆小时,她怎么能告诉人家,自己不骑骆驼的原因是怕汗出太多,身上不但会发痒,还会冒肥皂泡泡。哈哈,每次读到这里都要笑倒。

不过也是因为这些邻居,三毛在沙漠的日子才会五光十色,再也不知寂寞的滋味。


正如脍炙人口的”橄榄树“里唱的”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正好符合了三毛此时的心境。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但是对于美好,我们仍忍不住追忆,而《撒哈拉的故事》就是这些美好。

三毛的文字,平实质朴又充满灵气,一如其人。看她的书,就彷佛她光脚坐在地上跟你娓娓道来,你被她的故事打动,听得前仰后合,笑过后,不知怎的,却流下眼泪。

这些文字背后,是起伏的沙丘、是贫苦落后的撒哈拉威人、是充满异域风情又令人瞠目结舌的风俗,还有三毛和荷西之间那浓的化不开的深情。

推荐大家看这本《撒哈拉的故事》。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撒哈拉的故事》——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