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

第1篇 表达的逻辑

第1章 为什么要用金字塔结构

1. 原因

人能记住的内容7+-2,所以归纳总结分类,可以帮助记忆

2. 自上而下表达,结论先行

3. 自下而上思考,总结概括

1)纵向:文章中任一层次上的思想必须是其下一层次思想的概括。

2)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属于同一逻辑范畴。

3)横向:每组中的思想必须按逻辑顺序组织。

演绎顺序: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时间(步骤)顺序:第一、第二、第三

结构(空间)顺序:波士顿、纽约、华盛顿

程度(重要性)顺序:最重要、次重要,等等

第2章 金字塔内部的结构

1. 主题与子主题之间的纵向关系

通过纵向联系,你可以引导一种疑问/回答式的对话,从而使读者带着极大兴趣了解你的思路进展。

要想吸引读者的全部注意力,作者就必须在做好回答问题的准备之前,避免引起读者的疑问;也必须在引起读者疑问之前,避免先给出对该问题的答案。

2. 各子主题之间的横向关系

归纳关系&演绎关系

3. 序言的叙述方式

序言是为了保证金字塔的纵向横向关系,叙述的内容与背景相关。

通过背景、冲突、疑问、回答叙述问题的起源和发展。

第3章 如何构建金字塔

1. 自上而下法

提出主题思想。

设想受众的主要疑问。

写序言: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与受众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对受众的新疑问,重复进行疑问/回答式对话。

2. 自下而上法

当还无法确定主题时使用。

列出你想表达的所有思想要点。

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得出结论。

第4章 序言的具体写法

1. 序言的讲故事结构

背景-冲突-疑问-回答

1)用讲故事的形式,引起读者注意力

2)引入“背景”的时机,就是你能够作出关于文章主题独立的、无争议的表述的时候。

3)冲突:推动故事发展,引发读者疑问

4)顺序:

背景-冲突-答案

答案-背景-冲突

冲突-背景-答案

疑问-背景-冲突-答案

5)关键句要点

对疑问的解答。

6)序言的长度

序言的长度与正文部分的长度不一定成正比,而是根据读者的需要而定。

7)关键句要点的描述方式

也需要用背景-冲突-疑问的结构描述。

在全文的序言部分,你的目的是提示读者有关文章主题(当前管理方法)的信息。在第一个关键句要点的引言,你的目的是提示读者这一主题为什么与全文的主题相关。在其他关键句要点的引言,你的目的是向读者说明将要讨论的主题与前面已讨论的主题相关。

2. 序言的常见模式

1)发出指示式

我们打算做X,需要你们做Y,如何做?

2)请求支持式

我们有一个问题,解决方案是,应该批准吗?

3)解释做法式

必须做X,还未做好做X的准备,如何做好准备?

4)比较选择式

我们希望做X,我们有不同方案,哪种方案更合理?

第5章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

金字塔横向之间具有逻辑关系,可以是演绎推理或归纳推理。

在金字塔结构中,位于演绎论证过程上一层次的思想是对演绎过程的概括,重点是在演绎推理过程的最后一步,即由逻辑词“因此”引出的结论。

归纳推理是将一组具有共同点的事实、思想或观点归类分组,并概括其共同性(或论点)。在演绎过程中,每个思想均由前一个思想导出;而在归纳过程中则不存在这种关系。

1. 演绎推理

1)步骤

阐述世界上已存在的某种情况。

阐述世界上同时存在的相关情况。如果第二个表述是针对第一个表述的主语或谓语的,则说明这两个表述相关。

说明这两种情况同时存在时隐含的意义。

也可以是:

出现的问题或存在的现象。

产生问题的根源、原因。

解决问题的方案。

2)应用

在关键句要点使用归纳推理,关键句以下的解释说明,使用演绎推理。

连环演绎推理时:1.演绎推理的过程不要超过4个步骤;2.推导出的结论不要超过两个。

2. 归纳推理

1)步骤

找到一个代表一组论述共同的词。

正确定义该组思想。

准确识别并剔除该组思想中与其他思想不相称的思想。

3. 演绎推理和归纳推理的区别

演绎推理,第二点是对第一点主语或谓语的论述。

归纳推理,同组中的思想具有类似的主语或谓语。

第二篇 思考的逻辑

通过冷静思考(Hard Headed Thinking,重新检视金字塔的结构。

第6章 应用逻辑顺序

金字塔第二条规则:同一组的思想,必须具有某种逻辑顺序。

在归纳性的思想中,有以下几类逻辑:

1. 时间顺序

在按照时间顺序组织的思想组中,你要按照采取行动的顺序(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依次表述达到某一结果必须采取的行动。

1)根据结果寻找原因

步骤不应过长,奇妙的“7”。

考虑分组是否合理时,想象自己实际在执行步骤,思考步骤对应的结果。

2)揭示隐含的逻辑思路

通过思考自己执行步骤和对应的结果,可以发现遗漏的分组。

2. 结构顺序

1)创建逻辑顺序

MECE原则:各部分之间相互独立,所有部分完全穷尽。

划分结构的三种方式:

根据活动本身

根据活动发生的地点

根据特定产品、市场或客户活动的集合

2)描述逻辑结构

自上而下,自左而右的顺序描述

3)用结构顺序概念检查思路

思考:这些思想的顺序是什么?这些思想是从哪里来的?

3. 程度顺序

先重要,后次要

1)确定该组思想的类型(类别)。

2)将同一类型的思想归类、分组。

3)找出各类别思想之间的顺序。

第7章 概括各组思想

如果某一组思想表达的是一个演绎推理得出的结论,你只需以该组思想的最后结论为主体作总结、概括,就可以得出其上一个层次的思想了。如果某一组思想的分组方法是归纳性的,即该组由具有紧密联系的一些思想组成,那么上一层次的思想必须说明该组思想之间的关系所代表的意义。

1. 总结句避免使用缺乏思想的句子

原因:无法加速关注重点,缺乏思考容易遗漏其他的观点。

如何概括:

1)检查分组基础,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2)思考是哪种类型的概括语句

概括行动性思想

概括描述性思想

2. 总结句要说明行动产生的目标/结果

方法:

明确描述该行动

找出因果关系,每一组行动控制在5个以下

直接概括出目标和结果

1)总结句要使用明确的词语

2)区分行动步骤的层次

不同的行动、步骤、流程时,要有意地区分其层次,以便将每一个层次上的行动步骤控制在5个以内。

3)直接概括行动的结果

确认行动项之间是否相互独立,完全穷尽

直接说明行动带来的结果

对行动项进行不同层次的提炼

3. 找出各结论之间的共性

1)如何找到共性

第一步,列出一些可能值得思考的思想。

第二步,是通过找出这些思想之间的共同点

第三步,是明确说明这些思想之间的共同点所具有的普遍意义,即要提出一个新的思想。

如果这些语句符合以下要求,就说明这一组思想具有某种共性:

•针对同一类主语。

•针对同一类谓语(动作或对象)。

•具有同一类隐含的思想。

2)如何提炼思想

进行任何一次分组时,都要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只列出了这些思想,而不列出其他思想?”

这些思想都具有某种共性,而且是以这种方式相互关联的仅有的一些思想。

这些思想都是为实现某一结果而必须同时采取的行动。

第3篇 解决问题的逻辑

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应该做什么?(如果不知道解决方案)

我们应该做吗?(如果已经给出了解决方案)

我们应该怎么做?你会怎么做?(如果已经知道且接受解决方案)

思考方式:界定问题和结构化分析问题。

第8章 界定问题

非期望结果(undesired result R1):由某一背景导致的某一结果。

期望结果(desired result R2):不喜欢某一结果,期望得到其他结果。

界定问题:R1到R2是否有差距。

解决方案:如何从R1到R2。

连续分析法:

界定问题:1.是否有/是否可能有问题(或机会)?2.问题在哪里?

结构化分析原因:3.为什么存在(产生问题的根源、原因)?

寻找解决方案:4.我们能做什么?5.我们应该做什么?

1. 界定问题的框架

•发生了什么事情?[背景(切入点/序幕+困扰/困惑)] •我们不喜欢它什么?(非期望结果R1) •我们想要什么?(期望结果R2)

2. 展开问题的各要素

1)切入点/序幕

在时空的某一个特定点,是由结构或流程组成的

2)困扰/困惑

某些事件的发生困扰了结构或流程的正常运行。可以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方面考虑。

3)R1

R1是指读者需要设法解决或有可能面临的问题,或者是有可能抓住的机会。通常是由于困扰/困惑引起的,可能不止一个。

4)R2

只有对R2进行尽可能具体和定量的描述,才能判别你取得的结果是否是期望结果。如果没有对期望结果的全面准确的描述,你就很难在思考过程中选择各种解决方案。

有时你可能无法具体描述R2的最终结果,或者根本不能描述,这种情况下,只需在R2部分写下,如果问题得到解决,你希望达到的状态。接下来,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就是确定具体的R2。

3. 发掘读者的疑问

最常见的问题

1)不知道如何从R1(现状)到R2(目标)。2)知道如何从R1到R2,但不敢肯定是否正确。3)知道从R1到R2的正确方案,但不知道如何实施。

最常见问题的变形

4)知道从R1到R2的解决方案,并且已经实施,但由于某种原因行不通。5)确定了好几个解决方案,但不知道选哪一个。

可能但不常见的情形

6)知道R1,但不能具体描述R2,所以无法找到解决方案。7)知道R2,但不清楚自己是否处在R1(这是典型的标杆比对)。

第9章 结构化分析问题

1. 从信息资料入手的问题

信息堆积如山,很难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有了完整的数据,很难表达清楚观点。

-> 讨论解决方法前,先对问题进行结构化分析,思考产生问题的各种原因。

2. 设计诊断框架

1)呈现有形的结构

分析领域的结构,包括由不同单位组成的系统。

2)寻找因果关系

寻找具有因果关系的要素、行为和任务。

通过财务结构、任务结构或活动结构,寻找可能的原因。

3)将产生问题的可能原因分类

把所有可能的原因按相似性分类。

3. 使用诊断框架

如何知道在什么时候建立哪种框架?->隐含在界定问题的序幕中。

4. 建立逻辑树

序列分析法:1是否有问题;2问题在哪里;3为什么存在;4我们能做什么;5我们应该做什么

步骤2和3,用诊断框架分析,步骤4和5,可以通过逻辑树得出解决方案。

5. 是非问题分析

issue 是能用“是”或“否”回答的问题,双方就某一论点辩论,其中一方将获胜。

是非问题对于困难的解决至关重要,因为它们给出直截了当的回答。能不能设计出鲜明的是非问题,决定这解决困难的努力能不能取得成效。

你可能感兴趣的:(《金字塔原理》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