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如果如果

嗯,今天我们来聊聊IF函数,SUM,VLOOKUP,IF三个函数都学会了,小学毕业都在办公室可以潜伏下去。

不过什么是IF函数?IF(条件,第二参数,第三参数),通俗的来讲就是满足条件返回第二个参数,不满足条件就返回第三个参数。

举个例子在C2单元格输入=IF(A1="男","猪蹄子","啃猪蹄子"),A1单元格内是“男”,C2将显示"猪蹄子",否则显示"啃猪蹄子"。

单独的看IF函数语法很简单,但IF最多可以做7层的嵌套,很多同学在做IF嵌套的时候搞不清楚要打几个括号,诀窍是有几个IF就有几个括号;更多的同学搞不清楚IF的嵌套逻辑,搞不懂IF不是函数本身,是没有理清楚思路,下面举一个纠结的例子——用IF函数确认学生成绩等级。

首先我们理逻辑,这里注意一点使用IF函数一定要有个次序,数字型可以从高到低也可以从低到高,文字型需要自己定次序,目前这个例子是数字型的,我们先按从低到高的顺序,成绩小于60分的,归类到“不及格”;

成绩大于60分的,分为2类,第一类介于61到70之间,归类到“及格”:

第二类大于70,这部分可分为2类,第一类介于71到80之间,归类到“良好”,第二类介于81到100之间,归类到“优秀”:

理清楚逻辑之后我们再来加入IF函数,加入IF函数的过程跟刚刚过程相反,从高到低:

第一次判断,成绩大于80,结果是“优秀”,小于80分的因状态不明朗,暂用“A”代替 ,即IF(C4>=80,"优秀",A)

第二次判断,成绩大于70,结果是“良好”,小于70分的因状态不明朗,暂用“B”代替 ,即IF(C4>=70,"良好",B),第一次判断公式中的“A”可用第二次判断的公式代替;

第三次判断,成绩大于60,结果是“及格”,小于60分的结果是“不及格”,即IF(C4>=60,"及格","不及格"),第二次判断公式中的“B]”可用第三次判断的公式代替;

将三次判断的结果嵌套起来得到IF(C4>=80,"优秀",IF(C4>=70,"良好",IF(C4>=60,"及格","不及格")))


可以看到整个公式中有3个IF,结尾时的“)”有3个,当然此例中还可以用VLOOKUP的相对查找搞定(=VLOOKUP(C4,{0,"不及格";61,"及格";71,"良好";81,"优秀"},2,1)),有兴趣的小同学可以自己去研究下2个公式的差异。

一般来讲IF多一层逻辑关系就多了至少一层,不建议使用超过3层以上的IF,很多时候可以用其他函数代替IF,避免陷入逻辑困境。

你可能感兴趣的:(15. 如果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