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治疗中的安全与界限

自从读了DR.科恩的《游戏力》后,我就对通过游戏与儿童沟通这件事很有兴趣,与其说我想去应用在儿童身上,不如说是自我疗愈,也许等我准备好了,它会成为我未来生命与生活的一部分。

去年我因缘际会了解到杭州游戏治疗中心这个组织,参加了他们发起的王文秀老师的儿童游戏治疗三日工作坊,并且主办方赠送了一年不限次数的沙龙分享参与机会。于是这一年,我几乎没有错过任何一场沙龙,每次就像去赴一场美好的童年之约。不知道为什么,就是特别愉快。而这一次沙龙,似乎感触特别深,也许是个案活生生的影像具有冲击力,也许是最近有更多人生考验与思考。

穿黑衣的是认真听讲的我

在去年参加工作坊时,我了解了游戏治疗的意义与概念,也认同以儿童为中心的理念。但其实对如何应用游戏治疗是感到茫然的,听老师的讲述感觉好像咨询师不需要做什么,只要在门口坐着就好了,然后过程中只要来访者不违反安全的规则,尽量少设限。于是上课中的模拟练习时,扮演我的来访孩子的同学就说我好像一直在重复她的话,她感觉有点生气。回家后,我马上采购了几种游戏治疗的经典玩具(女人败家的理由真是千千万),想在自己孩子身上实践。我觉得游戏治疗虽然有治疗二字,听起来像是运用在“病人”身上的,其实它是一个具有普适性的东西,首先儿童对这种玩玩具玩游戏的形式接受度很好,其次如果以儿童为中心,那不会有说教没有道理更不存在任何负面影响。对普通儿童也能起到“无病强身、预防保健”的作用,至少不像吃药那样有副作用。

然而看起来轻松随意的游戏治疗其实真没那么简单,设限与规则其实是帮助咨询师开展工作的,最难的是跟随孩子,其实是很考验咨询师的,对自家孩子还好,但是工作中面对的都是陌生而多样的孩子。今天沙龙的主讲人是一位资深儿童咨询师,怀有8个月身孕的她依然活力满满地分享了大量实践干货,本来安排的是一个半小时的分享,结果两个半小时大家还意犹未尽。这次分享是相对完整的介绍了游戏治疗的流程,和不同阶段的特点,以及其中遇到的具体状况的处理。但对我来说,最大的收获是对游戏治疗中的安全与界限关系有所感悟。

游戏治疗的整个过程可以概括成让孩子在感到安全后表达自己并疗愈自己,整个过程在游戏主题中体现。

对于孩子来说,首先在游戏治疗中他是完全被接纳的,被接纳是儿童获得安全感的重要来源,安全感可以说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可能也会表现的很优秀,但总会有一些问题在不一定的场合与情况下表现出来。那么除了接纳,还有什么会影响孩子的安全感呢,我认为是界限。因为咨询师有明确的自我界限,所以孩子在试探几次后能很快明白自己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也能明白咨询时间内他是可以尽情释放自己的负面情绪的,过了咨询时间他就要离开,回到正常的生活中去,时间也是一种界限。他的情绪不会影响到咨询师,他也不必有任何负罪感。要知道这种美好的感觉在现实家庭或学校中几乎是不可能体会到的,更不用说不用听所谓的关心实则唠叨,也没有各种批评教育了,想玩啥玩具玩啥玩具,想说啥就说啥,还有人一直配合着你,关键玩完还不用收拾哈哈。如此想想游戏治疗室真是儿童的天堂(可能除了不能玩手机。。。)

话说回来,很多父母的问题不是不接纳孩子,而是没有清楚的界限和原则。比如我的一个朋友,她因为小时父亲很严厉,给她留下了一些阴影,于是她想对她的孩子充分尊重绝不打骂,结果却是她的孩子脾气很不好,以自我为中心,听不进母亲的建议与意见。她感到很困惑,不知道哪里出了问题,是自己的初衷是错误的吗?父母就应该树立威信,不然根本管不好孩子?

其实在她的养育过程中,自我界限模糊是最大的问题,接纳不是无原则的退让,在看似接纳不打不骂背后暗藏了很多自己的不良情绪。不止是育儿,交友、恋爱,都需要界限感。那么什么是界限感?很多科普文章里都有介绍。

感性地说,界限感让你可以轻松又坚定说出:NO,并不会因为别人的态度而改变想法或觉得内疚。界限感让你感到独立又安全。总而言之,作为父母,做一个有界限感的人,可以让孩子更健康的成长。

你可能感兴趣的:(游戏治疗中的安全与界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