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曾国藩传》,获精彩人生

有幸跟着520阅读群的伙伴们,读了张宏杰老师写的《曾国藩传》。领略了曾老传奇的一生,从一个资历平平之人,做到“圣人”,在中国历史上立下赫赫战功。他传奇的一生,给后人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尤其是他的勤能补拙学习精神,持之以恒学习态度,反思改进的做法,知足常乐的格局,是后辈们 学习的楷模。

1、勤能补拙学习精神

曾国藩直到23岁,第7次考试才中秀才。他的好友左宗棠14岁上秀才,学生李鸿章也是17岁考上秀才,最为厉害的是梁启超11岁就考上了。足以说明他的笨,更为有甚的说法,小偷来他家偷东西,本想等他睡后偷,结果一晚上曾国藩文章都没背会,天明小偷骂着他说,你太笨了,我都背会了,说着背完曾国藩的《岳阳楼记》,扬长而去。可见他真的很笨,但他并不怕笨,也没被笨吓到,反倒是起早贪黑刻苦的学习,勤学苦练,放弃所有休息、游玩时间,一律用在学习上,靠着勤学苦练弥补了自己的笨拙,从秀才走到两江直隶总督。

曾国藩的资历和我们普通人一样,他的成功秘诀就是勤能补拙,如果我们大家都像他一样,发挥他勤能补拙的精神,每人的人生肯定会改写,光辉灿烂很多。

2、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

曾国藩从五岁启蒙读书,到离开人世间,一生从未间断的是持之以恒的学习态度。年少时,为考学,努力拼搏,坚持学习。上学当了官后,发现周围的伙伴们比他都优秀,别人读的书自己压根不知道,所以继续读书,正是因为他持之以恒的努力,“十年七迁,连跃十级”,打破了道光朝记录。

曾国藩一生给家里写得家信大概有1459封,他的信不只是随便说说,而是把自己当日的所思所想和弟弟分享,也是反思的一部分。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30岁开始写反思日记,一写就是30年。更是常言道:“做一件好是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30岁时,他觉得自己有很多毛病,浮躁、傲气、虚伪等,决心改掉此坏毛病,学做“圣人”,写反思日记,让自己一步步变成圣人。这一修行,可不得了,脱胎换骨,尤其是觉察到自己愣头青的为官之道实在不妥,所以在家休息的两年继续学习,明白孔圣之道。二次出道为官时,简直像换了一个人,深受同僚、部下喜爱,这些都和他持之以恒的努力分不开。

     通过长期的修行学习,曾国藩变得开化通透,越来越优秀。王阳明曾在和他的老师讨论天下重要的事情之时,他老师答道,天下最重要的事是读书做官,而他自己确认为是做圣贤。而曾国藩也正是在努力做圣贤。

我们普通人不求做圣贤,但求开明通达,唯有读书修行,会让人明智。且本人就是通过读书,内观自己,从自身找原因,想通很多问题,解决很多困惑。

3、反思改进的做法

曾国藩一生经历五大劫难,但每一次事后,他都没有怨天尤人,而是总结反思,找到正确的改进方法。众所周知,他第六次考秀才不但没中,还的一个“悬牌批责”的通报,对读书人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针对此事,曾国藩反思自己多年来的读书考试,力求改进,他发现自己的读书方法十分落后,死记硬背,文笔孱弱,文峰过于拘谨,无大局之势,所以很难打动人。在第二年考试时改进了此做法,一路直上。

还有一次是曾国藩组建“团练”,带兵打仗,对一个文弱书生来说,简直比登天还难。所以失败了,但他并为气馁,而是反思总结,为啥太平天国能赢。最终制定的“结硬寨,打呆仗”的作战方法,一举平息了英勇善战的太平天国运动。

而我们普通人,一旦遇到失败,就是怨天尤人,很少自己主动分析找原因,改进方法。记得我的朋友告诉我,她曾经参加了二次考研,没上考上就放弃了。跟本没有想着反思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再战。今天看来,如果她反思总结,说不定第三次继续战斗的时候就成功了,人生命运就改写了。

4、知足常乐的格局

  别人当官在乎地位金钱,在他心中,永远想的百姓国家。初出团练时,他整治地痞流氓,维护社会治安,还老百姓的安宁。虽被排挤,但他不在乎。朝中大臣想和他盘结,他始终维护自己的底线,宁愿得罪也不攀龙附凤。后来打完大胜仗,朝中发文要战利品,他深知朝廷用意,让其第解甲归田,才让朝廷放心重新重用他做两江直隶总督。他知足常乐的做法,让自己一路开挂,名载史册!

曾国藩除过以上的智慧外,还派出第一批留学生外出学习,建中国第一艘船,这些创新的做法,在今天来看,都是大智慧,高瞻远瞩,他的一生可谓彪炳史册,被后人所传颂。这些都归功于他的勤奋、坚持、反思、知足常乐的高尚品格所致,这都值得后人所敬仰。

今天,如果大家能将曾国藩这些成就和方法运用在个人的修行中,相信一定会大有作为,活出精彩的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曾国藩传》,获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