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9.3分的神作,我不允许你没看过!

大家好,我是时点。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

这部电影题材很沉重,但看完之后不会觉得压抑、痛苦,反而会收获满满的温暖与感动。

这部电影是:

影片讲述了在1949年法国乡村,失意落魄的音乐家克莱芒·马修来到一所男子寄宿学校当学监,通过组建合唱团,拯救和治愈问题儿童,最终改变孩子们和自己命运的故事。

这是一部音乐片,也是一部教育片。

影片采用倒叙手法,以马修学监的日记为载体,通过皮耶尔和佩皮诺的对话缓缓展开。由法国著名电影配乐大师布鲁诺·克列斯作曲,故事情节随着音乐缓缓推进,逐渐由冰冷苍白转变为温暖绚烂,影片色调也由冷转暖,一个个所谓的“问题儿童”也变得更加开朗乐观,体验到了童年应有的自由与欢乐。

                                                                   01.”池塘之底“

影片背景是在一所名叫“池塘之底”的男子寄宿学校,之所以是这个名字,是因为这里的孩子都是父母眼里的“问题少年”,不服从管教。对马修而言,“池塘之底”则完美地诠释了他当前的境遇 — 满腹才华、怀才不遇。

在这所特殊的学校里,只有两位任课老师。自私自利的校长哈珊,负责教授历史和语文,其他的课程则由朗古卢瓦先生负责。

孩子们经常被体罚,校长哈珊建立了冷冰冰的“行为—反应”制度,设立禁止娱乐的禁令。如果孩子们犯了错,要么被关禁闭,要么被体罚。企图用以暴制暴的方式磨平少年的棱角,以显示其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能力,谋求晋升的机会。

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下,孩子们越发叛逆,抽烟、恃强凌弱、言语粗俗不堪、不知尊重为何物。

幸运的是,他们遇见了马修。

                                                        02.克莱芒·马修:温暖善良的理想主义者

马修是一位落魄的音乐人,在来到“池塘之底”的第一天,就看见了被体罚的学生,见识了孩子们捉弄马桑大叔(学校的门卫、医护员、仓管员兼窗户修理工)的恶劣手段,感受了“行动—反应”制度的冷酷。

他被学生们取外号“秃子”、小心珍藏的乐谱也被皮耶尔等人偷走、第一次上课就被学生们捉弄。这一切的一切都让马修感到害怕,孩子们令他恐惧、校长令他恐惧、学校的冰冷也令他恐惧。


他试图用自己的方法来改变这一切,他向校长提出了三点要求:

 取消禁止娱乐活动的禁令

 允许他自己惩罚肇事者

 允许他不透露肇事者的名字

但事实上,他从未惩罚过任何一名学生。

马修在无意间发现了孩子们喜欢唱歌,并且发现了极具天赋的皮耶尔。

于是,他组建了合唱团,经常给单亲家庭,性格孤僻的皮耶尔开小灶,通过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慢慢地打开了孩子们的内心,就连自私的校长哈珊也被他感化。


马修的合唱团越来越成功,吸引了慈善基金会伯爵夫人的注意,伯爵夫人也来到“池塘之底”,倾听孩子们天籁般的嗓音。

但好景不长,合唱团的成功并没有改变哈珊自私的本性,他向居委会邀功以谋求晋升。

与此同时,学校宿舍被蒙丹(一个问题少年,被父母送到“池塘之底”,由于哈珊误会他偷了10万法郎,被送进了警局)一把火烧掉,哈珊晋升无望,一怒之下解雇了马修。

这便是马修在“池塘之底”的短暂经历。

在我看来,马修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如一缕温暖的光照亮了孤独少年的心

大多数人在那样窒息压抑的环境下,都会变得自私和冷漠,但马修没有。他一直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来重塑破碎的现实。

被学生们取外号,被孩子们捉弄,被皮耶尔倒墨水,他都没有真正地生气,也没有罚过任何一个学生。

相反,他会让捉弄马桑大叔的郭邦亲自去照顾他、他会在皮耶尔被关禁闭时告诉来探望他的母亲他只是去拔牙了、他会在校长测试时用搞笑的手势告诉佩皮诺答案。

即使在合唱团被校长粗暴叫停,他也坚持组建“地下合唱团”,坚持原创音乐,用音乐来洗地孩子们的内心。

他的坚持也得到了回报,在被解雇离职时,漫天的纸飞机,窗台挥舞的手臂和孩子们天籁的童音,就是他最大的安慰。

                                                                  03.没有坏学生,只有坏老师

这部电影的背景时间是1949年,上映时间是2004年,但其反映的教育方面的问题仍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是否真的有严格意义上的“坏学生”?

“坏学生”的标准是什么?

老师在教育过程中最应该看中什么?是官运亨通还是问心无愧?

在我看来,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坏学生”,孩子们们之所以会变坏,与他的父母,他的成长环境,他的教育环境密不可分。

每个人生来都是一张白纸,刚入世的孩童并不具有分辨是非的能力,他的行为更多地是模仿周围的人。

有这样一个小故事:

孟子幼时,其舍近墓,常嬉为墓间祭拜之事,其母曰:“此非无所以处子也。”遂迁 孟母三迁

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复徒居学宫之旁;孟子乃嬉戏为设鉏豆揖让进退之事,其母曰:“此可以处子矣。”遂居焉。

孟母三迁的故事足以说明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力,在“池塘之底”那样冷漠压抑的环境下,孩子们怎么可能不变坏呢?他们的种种恶劣行为,更多是一种发泄、一种反抗。

在引导孩子成长的过程中,除了父母,教师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前中国应试教育和填鸭式教育横行的大环境下,老师们更多地是关心学生的考试分数,关心升学率、本科率、重本率,甚至为了达到学校标准,超额布置作业,挤压学生课余时间,却丝毫不关心学生的身心是否健康。 

这也就导致青春期的少年少女叛逆、偏执,像一个满身是刺的刺猬,孤独却又不能拥抱他人。但是很少有人能够看到他们隐藏在尖锐外表下柔软脆弱的心灵。

我承认,在当前的大环境下,这样的做法无可厚非,但也有部分老师以为学生好为借口,极力压榨学生,以超高的升学率为踏板,平步青云,却丝毫不关心学生的身心是否健康。

可怕的是父母也赞成老师的做法,眼里只有分数,只有排名。学习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是不务正业,所有的休闲爱好都是浪费时间,父母眼里的对孩子好,真的是孩子们想要的吗?

父母是孩子的避风港,但是在社会压力和虚荣心的驱动下,孩子的风风雨雨却是父母给的。

这部电影让我懂得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心理的健康,只有内心平静澄澈,才有潜力完成父母的期望,实现自己的梦想,长成自己想要的模样。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部9.3分的神作,我不允许你没看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