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棋王》看要不要以爱好为职业

关于要不要把自己的爱好当职业这个事儿,我自己也纠结过挺久的。

看圆桌派有一期是谈高考,在其中提到了一本阿城老师的书,叫《棋王》,我早起扒开眼睛开始看,结果就一直饿着肚子窝在床上看完才爬下来找东西吃。

书里的主角就叫“棋呆子”吧,就是爱下棋,逢人就要跟人下棋。他的乐趣不是在赢,就是爱。赢只是爱的一部分。故事发生在知青下乡的时期,讲故事的人呢就在火车上把人和诨号对上了号。整个故事里描写了四种不同境界的执棋人。

棋呆子,是棋痴,棋路中融合了中国文化道家佛家的精髓。为棋而生,执着于此。

阿城老师写了一句话:为棋不生,为棋是养性,生会坏性,所以生不可太盛。这句话是棋呆子的我们暂且叫师傅吧,留给棋呆子的一句话。

给棋呆子指点迷津的捡废纸的老头儿(好像中国文学里总有这么一个隐士高人扫地翁的角色),应该是他棋路上的第一位师傅,老头儿懂棋,爱棋,家学渊源,不以棋为生,终其一生找到了传人,切磋多日,看到机缘已到,留下一句话一本棋谱,后继有人,此生足矣。

脚卵,家学渊源的白面书生。肩不能挑手不能提,棋艺很高,但精髓不够。最后因吃不得苦想要获得一个调职的名额,同时也为棋呆子争取一个参赛资格,将自家明朝传下来的一副棋盘棋子送与县长。论技艺也算上有出处,吾辈不俗,但却丢失了其中的风骨。

最后一位是棋呆子一人盲棋同时单挑十人大战中的老者。这部分也是全书的高潮。虽字数寥寥,但也能感到如战场的棋场硝烟四起。老这刚拿了县里比赛第一名,由于身体不便,只能使人传棋。二人靠人骑着自行车来往送信的方式盲棋对战。最后老人被人搀扶来面见棋呆子,求和棋。并说了一句:中华棋道,毕竟不颓。

刘老师是讲:为棋不生,生不可太盛。这句是全书的中心。我恐怕只能认同一半。

首先是说,这句话,深以为然。但若说回到最初的问题,要不要以喜欢的事儿为生。若真是爱一件事达到了棋呆子的程度,那真的不可以此为生。为什么?就是其中夹的那两个半句:为棋是养性,生会坏性。太爱的东西,一定是追求极致的,但追求极致和现实妥协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在这种不可调和的矛盾中来回蹉跎,最后的结果一定是:不爱了。若一定要以之为生,就只求最低生活保障即可。不饿,不死。

比如我热爱文学,但若要我以写字为生,恐怕我也是拒绝的。我爱看爱写爱研究,没有什么限制的时候,文思如尿崩,谁与我争锋的感觉,但你要是给我命题作文,让我写宣传文案,也不是不能写,但总有很多瞬间就不想动笔,后来就是敷衍了事,差不多就得了。回过头还会责怪自己,对不起自己的热爱。

什么样程度的热爱可以以此为生呢?大概是技艺高超,但没爱到痴狂的程度。在这个范围里,进退有度,既可以选择性地不断提高自己的技巧,也可以选择性地与现实妥协。

我有一个同学,多年过去大家只是相互默默关注很少再有交流。他专业是学信息技术的,在学生会里他突然发现自己热爱摄影。那时候经常会发一些照片给我,让我给他一些建议。他发现自己很热爱这行之后,就开始研究各种相机,买二手的相机,研究镜头,焦距,构图,光线,取景等等。我还记得大学毕业的时候我跟他开玩笑,我说:你一定能成为一个非常厉害的摄影师。我就想麻烦你一件事,等我婚礼的时候,来拍我最美的时候。

他给了我一张他当时做的名片,然后说:这张名片你收好,只要你结婚的时候这张名片还在,你拿着它来找我,你只需要给我买个机票,管顿饭,其余的事儿交给我。

大学毕业一转眼也是十年过去了,我默默看着他从给人打工,到自己创业。拍照,拍宣传片。时不时累得写一条声明:嗓子废了,不能说话。但慢慢把自己的事业做得有声有色。他也会有骂甲方的时候,也会有版权官司。但就一只在这条路上越走越宽。

我这辈子结婚大概是有点难了,估计当年的承诺也兑现不了了。但是就说这个事儿,要不要拿自己的爱好当职业。我觉得是个见仁见智的事儿。找到自己能妥协的那个点,用自己的爱好养活自己,应该是这个世界上最牛逼的事儿之一了。

最后说一句,《棋王》写得太特么牛逼了。尤其是棋呆子母亲留给他的那副无字棋。那段给我哭的稀里哗啦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棋王》看要不要以爱好为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