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

国内知名心理学家曾奇峰说:夫妻关系是“家庭的定海神针”。

知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说:在有公婆、夫妻和孩子三世同堂的家庭中,“如果夫妻关系是家庭核心,拥有第一发言权,那么这个家庭就会稳如磐石。”

在所有的家庭关系中,夫妻关系之间的联盟是家庭生活中的基本主轴,它是培养孩子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关键,因为它本质上决定家庭各成员,包括孩子如何扮演自己的角色。

家庭、夫妻关系是建立亲子关系的基石,没有良好的夫妻关系,很难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地基不牢,大厦不稳。

夫妻之间恩爱、家庭和睦,夫妻双方对待孩子会更有耐心、积极回应孩子的真实需求,促使父母、子女形成良好温暖的亲子关系,同时夫妻两人的关系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和性格。具体表现:

一、爸妈恩爱则孩子性格健康开朗

爸妈恩爱、夫妻关系和睦能给孩子良好的家庭环境,这类孩子性格也会更加平和、开朗、不轻易动粗,由于父母关系很好,孩子会对婚姻产生美好的感觉和向往,能有健康的异性恋。

二、爸妈感情淡薄则孩子任性自私

爸妈感情淡薄,两人常常通过孩子来交流或维系家庭,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孩子为中心”的家庭,在父母关系的作用下,孩子被过多关注或干涉,性格会变得任性和自私。

三、强势妈、懦弱爸则男孩子胆小、自卑、懦弱。

由于爸爸软弱、妈妈掌权,在这样的家庭关系中,妈妈会变得日益强悍甚至说一不二,孩子会向同性父母一方形成认同,女儿会向强悍的母亲认同,久而久之会变成强悍的女儿,儿子会变成没有担当的懦弱、自卑的儿子。

四、爸妈过早离异则孩子冷漠 、没安全感

很多从不幸婚姻中解脱的夫妻,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点,孩子无法从中解脱。

孩子内心的创伤终生难以平复,担忧、不安全感、恐惧也许永远无法医治。生活在离异家庭中的孩子,更易发生犯罪、焦虑、抑郁、敌对报复、冷漠等心理障碍问题。

五、爸妈相互指责则孩子敏感、爱找借口、执拗

爸妈喜欢相互指责,会严重影响孩子的处世方式。 特别是当夫妻双方有争论时,更容易对着孩子说另一方的不是。

对孩子造成的影响是:对爸妈都不会尊重,一方攻击另一方,借此让孩子对另一方不满,最后带给孩子的只有伤害。

六、爸妈打架则孩子喜欢暴力、脾气暴躁

父母吵架对成人而言是很平常、能理解的,但对孩子而言是天塌下了,孩子的安全感会受到很大冲击。与此同时,孩子也会耳濡目染变得喜欢暴力、脾气暴躁,像父母一样大吼大叫。

可见,孩子的成长是生物遗传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不良的生活环境会给孩子造成心理创伤,有些创伤终身难以愈合。

咱们看一个案例:

M先生今年35岁,结婚一年不到,家中因为婆媳争吵每天闹的不可开交,M先生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了,一直以来, M先生是她生活的全部。

不管是生活起居,交女朋友,几乎都是母亲一手安排,M先生非常听母亲的话,母亲为他付出了很多,特别不容易,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然而此时此刻,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母亲和妻子之间的矛盾,他希望妻子能够和他一样孝敬年迈的母亲。

事实上,婆媳、夫妻间的争吵,已经升级为婚姻的破产,他觉得痛苦万分,仿佛发生在自己父母身上的事情将要在自己身上重演,和母亲分离,想要独立生活却又有内疚感。

通过这个案例,咱们看到:

M先生和母亲的关系特别紧密,已经影响和妻子之间的关系,他没有从自己的原生家庭中走出来,就算是结婚,也只是到了应该的年纪。

M先生的母亲无法停止这么做,也无法停止在儿子那寻求情感的慰藉,因为她那疏离又软弱的丈夫不能满足她的这些需求,而这些需求只能从儿子M先生那里去获得。

然而,这里面又存在着各种联盟关系,父母有主要的婚姻联盟,即使是单亲父母也有他们支持的同辈,比如说朋友,同事等关系。

当然,他们能提供孩子空间和界限,同样也能提供安全的依附关系,安全港湾,孩子就可以自由成长,达到可以自己独立的生活,最终能成功离家。

这并不意味着要切断和家人的联系或是表现的情感疏离,他们仍然可以和家人维持一辈子的连接亲密与分享。

然而不同的是,成人之后的独立,新组建的家庭才是核心关系。联盟关系不只在夫妻之间的孩子中,多数都有心理分离。

表面上看来是孩子离不开父母,其实呢,更深层是父母离不开孩子,他们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一种共生关系,双方缺乏空间和界限的问题。表现在:

即便是成人,仍然很难离家,拥有自己独立的生活,很多选择和父母住一起,也许这并不能完全说明问题。除了照顾的因素,父母可以提供一定的经济保障,照顾孙辈,孩子同样需要照顾年迈的父母。

成人子女和父母中的一方,多数为母亲,过度粘连,社会中常见到的妈宝男是这一现象的典型,甚至有些在婚后,仍然没有自己的空间。

就像M先生,他的主要角色仍是作为母亲的儿子来存在,妻子常常抱怨自己在丈夫心目中的地位,而母亲则常常会斥责媳妇无理取闹,处于这样的竞争中,家庭无宁日。

当主要的联盟存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M先生的妈妈无法跟自己的父母心理分离,只要M先生依赖她,她的亲密需求就会得到满足。

这时,M先生变成了她的延伸,而这位爸爸对于亲密也是不自在的,长此以往,孩子的角色就是满足母亲的需要,同时也满足了母亲自己的需要。

等到他们成人时,这些孩子让父母孤单或舍弃父母,来满足配偶的需要关系,他们会有分离罪恶感,潜意识里,他们认为父母没有享受到的满意关系,我也不该享有。一直以来,我都是父母情感上的慰藉,若我离开了,他们该如何是好呢?

他们抑制自己的个人发展,把人际关系控制在一个狭小的范围里,以此维持与父母之间的连接。

无法分离的另一个表现则是:一些人会通过极端的方式来离家:少女怀孕,引发冲突断绝和父母的联系,这正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分离的绝唱。

当主要联盟在父母与孩子之间,而不在父母双方之间,经常会造成孩子来照顾父母,角色颠倒,不是父母回应孩子的需求,而是孩子承担满足父母的情感需求。

父母的一方情感需要不是由他的配偶或其他成人(同一代)来满足时,父母不适当的转向小孩,来满足他们对于亲密、赞同、稳定与掌控的的成人需求。

这时问题就会出现,孩子对父母是付出而不是接受,所以,符合其年纪的依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在以后的成长过程中他们会过度为他人负责,而对依赖他们感到不安,而且对于满足自己的需要到有罪恶感。

我们也会听到常常有人描述自己内心空虚或感到有个洞,这是因为在童年时,他们自己的需求从来没有得到满足,只是一味的付出,他们感到耗竭,却无法言说这到底是为什么。

有些家庭因为经济、单亲或其他理由需要孩子暂时扛起负责照顾兄弟姐妹的角色,这和我们刚刚所述是不同的,因为父母在家时,他们就会负责,而孩子只是协助,并且是暂时性的。

关键在于,他们不是照顾父母的情感需求,他们仍然是个孩子,仍然被滋养和受照顾,在之后的发展中,更具有显著的个人优势力量。

因此,孩子的个人发展与家庭的关系结构密切相关,拥有良好家庭的标准并不是法律意义上的,而是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双方是否能够形成牢固的联盟,提供支持性环境和亲子间的界限。

而家庭模式受文化价值与信念的强烈影响,每个家庭有着自己独特的规范与运作方式,而家庭成员在这样的规则之下,有着自己要扮演的角色。

父母扮演着照顾者的角色,提供安全的依附连接,而孩子只需要应对与他们年龄阶段相对应的任务,并形成安全的依附关系,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界限清晰,但同时有会提供支持性的环境来促进孩子心理和生理上的发展。

所以,人这一生中,生儿育女是一个离别的过程,渐行渐远;而爱情与婚姻才是归途,渐行渐近。

如果侧重亲子关系,而忽视夫妻关系,不仅会让父母与孩子在离别的过程中更加痛苦,还可能会让父母找不到归途。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