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斯特·利文森谈ming想 及Letting go 圣多纳释放法(三重欢迎释放法)


三重欢迎释放法

第一步,欢迎你的问题---你所有的想法、情绪、信念、记忆,任何让你停止不前的东西。

第二步,欢迎所有你想要对他做点什么的愿望---你想解决它、你想改变它、你想控制它,想把它抓紧或把他推开。欢迎任何依恋或厌恶。

第三步,欢迎任何身份层面的,关于你,关于你是谁的观点或感受。当你欢迎任何身份层面的观点或感受时,你发现整个问题自然化解。

当你释放并发现了你的真实本性,你并不会失去你从经验中所得到的智慧。而是会卸下所有的重负,那些重负是你相信自己就是那分离的我的时候,很多年累积下来的。那可能会逐渐消失,它可以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释放逐渐消失。当你发现那只是一个习得行为,并非真相的你时,它将非常迅速的消失无踪。

在这个快节奏的世界里,我们都很忙,都全身投入劳作,以致我们都成了“做”而不是“在”,可“在”永远都在所有那些“做”的背后。如果你允许自己发现,你不必陷在生活所有的活动中不能自拔。活动里有一种自然显现的流动感、轻松感、开放感、确定感。此时此刻以及你的一生都可以拥有这种感觉。

“当你认识到真正的你是那‘不变的在’时,你发现那‘不变的在’,开始变得比变化的那些更有趣了些。我们没有注意到它的原因,是我们对它没有更多兴趣,我们认为痛苦更有趣,我们认为变化更有趣。我们对此深信不疑。我们相信易变的,无视那不变的。”

“当然有,实际上他很有意义。这正是我想给大家指出的地方。头脑就是会这样,当你开始发现你的本性,头脑想把它变成某种特别的、有意义的并且重要的东西。它认为外在需要改变。但做原本的自己,你什么也不需要改变。此刻你们大多数人所感受到的喜悦、幸福、放松和自由,全都是很自然的事。因为它们一直都存在于你的内在。生活并不会停止,它在继续。停滞制造痛苦。”

当你欢迎所有那些时,你内心出现了一个空间;然后当你欢迎那些身份感,所有身份层面的,关于我是谁的感觉时,就能解开枷锁,你不再供养那身份的幻觉,你可以无所不是,你不再拥有任何特定身份。你注意到的是,你已经是那“场”,已经是那“屏幕”,你已经是当下的觉知-----它允许所有的体验,但完全不受影响或完全不介入。当然,在任何时刻你都可以发现或记起两件事:那当下的觉知、那在、那轻松、那真相、那爱、那平静、那喜悦、那真正的你,此时此刻就这在里。完全不受妨碍。而那个通常你认为的你或此刻你认为的你,根本经不起直接检验。你发现,如果你想找那分离的我,你根本找不到,你当然可以记起它,当然可以想象它,但那依然不能让它成为真的。

圣多纳释放法向你揭示生活在当下的觉知状态里,并在平凡中绽放出内在的光芒。当你放下,当你只是允许自己去注意,实际上在这里的是什么?你将发现,就是此时此刻。你本就已经完整无缺。本就已经一切具足。一切都很好。


文章一:莱斯特谈mingxiang

翻译:许耀仁Paxton

「mingxiang 」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心智安静下来。

当我们全神贯注在某个思想上时,其它思想就会消散。有关日常生活的思想~那个人对我作了什么、我应该要如何如何、老板会不会给我加薪……,诸如此类的许多思想都在潜意识层次中活跃着。当我们专注在一个思想上时,这些潜意识的思想就会安静下来,它们会静止不动、它们会落入背景之中,而这会使得心智安静下来。要让心智安静下来,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要对某事感兴趣。当你对某件事非常感兴趣时,就不会管其它的思想;所以,如果你有强烈的兴趣想知道「我是什么?」「这个世界是什么?」「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只要你真的有强烈的欲望要得知答案,然后专注在这个问题上,那么所有其它思想都会消失,心智也会变得极度集中,这时,答案也将会自行揭露。

这答案是来自内在世界,而其实答案也一直都在那里。把心智安静下来,我们就能够看得见它,看得见那一直存在于真知的国度──也就是「本我(Self)」之中的答案。

所以,起点是对答案的强烈渴望。如果渴望够强烈时,我们就能得到答案;这也是为什么说「人类的极限就是上帝的机会」。

在我开始内在的探索时,我以为「想」可以帮我找到答案。我的心智活跃程度可说无人能出其右,然而,我当时却是穷途末路。我第二次心脏病发,他们告诉我说我玩完了,只剩没多久可活;而也就因为这样,我非得找到答案不可。而虽然我的心智比大多数人都活跃,但却是对答案的强烈渴望,才使我能一次只专注在一个问题上,去除其它想法。是这种专注力让我做到的!

遭遇极端的不幸时,我们往往会产生脱离窘境的渴望,这种强烈的渴望使我们的心智集中,而能找到答案。

我开始探索时,没有任何形而上学的知识,也不知道任何途径与方法;事实上,我原本是反对一切宗教和形而上学的;我本来认为那些东西一点道理都没有,那是给心智软弱的人信的,只有相信天方夜谭的人才会相信。

但是,因为我有要得到答案的强烈渴望我「必须」要得到答案──这使得答案来到,而且来到的速度相对来说相当的快。不到三个月的时间,我从完全的唯物主义者180度地完全转变──物质什么都不是,灵性才是一切。

我是如此想要得到答案,想要到即使我的心智可说是数一数二的吵,答案仍然来到。我自动地进入了像三摩地的境界(但事实上没有任何言词可以形容),我极度地专注在一个疑问上,专注到完全意识不到这个有形世界、意识不到这个身体,然后,我只意识到那个思想,那思想是宇宙间唯一存在的东西,那就是思想与思考者合而为一的状态:你失去一切意识,只剩下那个思想。那是一种非常专注的状态,而答案总是在这状态中显现。

我是从「快乐是什么?人生是什么?我到底要什么?」开始的。

我后来发现,快乐与否是取决于我去爱的能力。我本来还以为快乐来自于被爱,我回顾自己的人生,发现我一直都被我的家人、朋友爱着,但我却很不快乐,所以我知道并不是这样;后来,我才领悟到,快乐其实是来自我去爱的能力。

我的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是智慧?」我持续不断,直到──啊!我看到了!宇宙间只有唯一的智慧,而我们都拥有一条通往祂的专线。

之后,我又开始研究「责任」,我发现我得要为一切发生在我身上的事负责,一切的创造物都是我所造就的。最后,我专注在「我是什么?」这个问题上,直到答案自行显现。

这个过程不断继续,过了3 个月左右,我想我看清了全貌、贯通了一切,这都是因为这个专注的方法。在这之前我对那些主题、以及可用的方法与道路一无所知,但是我实在很想知道「我是什么?这世界又是什么?我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是什么?」

我发现整个世界除「我」之外再无其它,而且一直以来都只有「我」,没有别的;因为世上唯有「一」,而你就是「祂」!

但是,这也还不是最终极的状态,当你脱离这个状态时,发现还有一些心智层次的东西留存着,所以又再次回到冥想中,直到完全不再受到心智的控制。

当你去除所有思想层面的惯性、心智层面的倾向后,这时你就自由了;这时,你将可自由运用你的心智;这时你是心智的主人与指导者,你不再会任他摆布,而是由你来使唤它。目前,我们有90%的时间是被潜意识控制着。

Q:那是指意识与无意识两者吗?

Lester:意识部分是较容易掌控的,潜意识部分就比较难,因为不容易看见它。潜意识是一种我们设定出的机制,让我们能不必关注自己的某些思想,而让这些思想自动地运作。

我们对身体作了如此处理,所以现在身体都是自动地在运作了;后来,我们又对除当下有兴趣的思想以外的一切想法作了一样的事。

Q: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处理其它思想呢?

Lester:因为我们并不想要那些思想,所以我们就把它们推到背景里。当我们心无杂念时,是我们最快乐的时候;有时当你玩自己的手时,也会觉得非常快乐,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思想安静下来了。

Q:在这个时候,心智是安静的,或者还是在潜意识层次运作?

Lester:不管是意识还是潜意识层次,都比平常安静得多。我们其实真的不想要思想,思想是使我们不快乐的东西,即便是快乐的思想,也使我们不快乐,因为当我们享受某个东西的时候,我们也会担心这喜悦能否继续维持,而我们又清楚知道这是不会一直延续下去的。

即使快乐的思想也是有限制的,真正的快乐状态是无念的状态;那是「全知(Knowingness)」的状态、超越思想的状态。我们是从冥想这个主题谈起的。很多已经冥想多年的人似乎都还搞不清楚如何冥想,最好的冥想方式,就是带着一个好问题一同冥想。如果你进入一种美妙的安静状态,却没有任何提问,那就只是感觉不错而已,对得到「真知」没有帮助。

Q:如果只是静下来,不会有什么进展吗?

Lester:朝静的状态前进是一种进展,而静的状态本来就比吵杂的状态来得好,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这是一种进步。但我们的问题是无知-我们对「自己是无限的」这件事无知;要破除这个无知,我们会需要对自身无穷本质的真知,而要得到这真知,就必须去问。

所以,如果能进入ming想然后感觉平静,那当然很好,但不要只停留在那,要开始寻求各种答案。

唯有「我是什么」的答案能让我们到达顶峰。这很明显,不是吗?所以,如果我们要走最快的路径,那就干脆从我们最终都要回答的问题:「我是什么?」开始。所以,如果要更快速的成长,冥想时就要带着你要问的问题-这也是思辩者( jnani)比奉献者(bhakta)占优势的地方,「顺服」与「自我奉献」能使我们进入一种很好的感受,但思辩者会再更进一步,他会说:「好,别只停在这里,去找答案吧。」唯有当我们真正知道自己是谁、是什么时,我们才能抵达终点。

因此,ming想的最佳与最快速的方式,就是提出疑问。安静下来,停留在静之中,直到答案自己出现,然后再提出下一个疑问,直到得到一切答案。

Q:如果发现自己没什么进展,这时能不能提出「是什么在阻碍我?」这个疑问?

Lester:当然。这是个非常好的提问。

Q:我觉得因为你没有太多先入为主的观念,所以会比较容易一些。

Lester:没错。我非常幸运当时在这方面什么都不知道,因为对于这主题有知识上的了解,反而是一种障碍,因为小我(ego)会试图以知识来取代真实的经验。我非常幸运,在当时没有任何相关的知识。

Q:而且你并不像其它人一样,认为这会很难。

Lester:没错,不过一个人如果能知道你刚说的这些,会有助于他放下知识造成的障碍。这也是我一直推着你们朝向的方向,不是吗?我说:「别相信任何东西,从零开始,在证据之上一步步建构你的知识。」每个人都必须如此。

Q:不能直接参考别人的经验吗?

Lester:没错。因为那样就只是道听途说,只是在别人说的东西上下功夫而已。

唯一有用的东西,是你自己经历过的;就像开车,如果我读了一本教人怎么插钥匙、怎么发动、怎么换檔、采油门的书,然后就说我会开车,这样我算是会开车吗?在这条路上也是一样,我们得要亲身经历一切。

当然,我们要抱着那些伟大导师们所说的应该就是那样的心态,因为他们有亲身经验过;但即便如此,你还是得自己去亲身确认与证实。

基本的真理就是世上只有唯一的「真实」,只有一个绝对的真理──那就是这整个世界或宇宙除神之外再无其它;更棒的是──除「真我Self」之外再无其它。「神」可以很遥远,可以在遥远的太空中,但我的「真我」就在这里,且是我所知的、我所能理解的──祂就是我的「真我」。因此,我认用「为真我」来代表「神」,相较于把祂看做是为在遥远的某处,要来得实际许多。

不过不管怎样,每个人都得从零开始,为自己证实这一切。一旦各种证据来到,我们就会越来越相信那些伟大导师们所说的,直到我们亲身经验了一切。

你们还想听多一点关于ming想的事吗?

听众:要。

Lester:任何辅助方式,都应该要有助于让心智安静下来。

如果觉得ming想很困难,可以从吟诵开始,这会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诵词的意义上,如此就会放下杂念,而使心智安静下来。运动或作某些肢体动作等,都有同样的效果。不管什么方式,只要对你有帮助的就是好的,但最基本就是要静下心。而如果能使心中充满爱与善,那就会更安静。

心智是使我们无法看见自己无穷本质的唯一障碍。心智不过是一切限制性思想的综合体而已;在冥想时,我们尝试使心智安静下来,如此就能看见那无穷的本质。

冥想不应是被动的,我们不该强迫心智放空;要达到冥想的最佳效果,就一定要带着提问去作。越常练习ming想,冥想就越来越简单。

要得到真正深入的体悟,会需要顺一个「势」,当你越来越享受ming想,更甚于其它世间事时,你就对ming想更有热忱与渴望,然后你会更迫不及待地想回到那状态。

当这个「势」产生出来,且我们顺势而为时,心智就会越来越安静,直到那无限的真我自行显明,注视着我们,我们将因而喜悦大笑。

纸上谈兵够多了,直接操作看看如何?

Q:再问一个问题。专注在自己的手上,对于让心智安静下来有帮助吗?对我来说好像挺有用的。

Lester:有帮助就是好的。

Q:那没什么坏处啰?

Lester:没有。我们可以把意念专注在几个点上。这里,眉毛之间,就是个不错的点;当你专注在这里时,注意力就不会在身体的其它部位。这里也是第三眼:灵眼(Astral eye)的所在。当我们到这个高度,就远离了身体其它较低层的中心。

如果要我推荐一个点,我会推荐这里。不过不管怎样,有帮助就好了。

Q:我以前是会专注在眉心,不过现在作自我诘问时,我会让「真我」沈入心的部位。

Lester:心是不错的位置,因为那是感受中心,而感受比思想接近真我。每个人的背景不同会造成些差别,如果你是属智者瑜珈注,那就会是在心这边,不过是在右边而不是左边;如果你是胜王瑜珈注行者,那就会是在眉心。你会喜欢的那个位置,就是你的过去世时使用的位置。

我自己在专注时,是没有特定的专注位置,我是专注在想要答案上,专注在寻求答案。

Q:我没想过要什么答案,只有想着到那个状态。

Lester:你想想,我们人生中只要是强烈想要的东西,我们总是会得到,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在这条道路上也是如此。然而我们潜意识里认为喜悦在这个世界中,这种认知使我们无法得到答案。

Q:听你说起来还真简单。

Lester:决定简单或困难的关键,在于你对答案有多渴望,这是这整件事的关键。

你可能感兴趣的:(莱斯特·利文森谈ming想 及Letting go 圣多纳释放法(三重欢迎释放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