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物理☞第一章机械运动
第3节《运动的快慢》(教学案)
一、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章以“运动”为线索,力图使学生在感受运动、描述运动的过程中,体会自然界中运动形式的丰富多样,激发学生热爱自然、乐于探索自然现象的求知欲望,逐步掌握运动的有关知识,进一步增强对科学的热爱。生活中我们常说到“物体运动的快慢”也就是本节课重点要研究的物体运动速度,速度的概念是本章知识的核心。如何科学、规范的引入速度的概念,是这节课教学过程中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学生对速度并不陌生,关键是让学生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理解速度的内涵。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已有的知识,又要重视科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领悟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经历速度概念和公式的建立过程。在学生建立了速度的概念之后,再回归到生活中的运动过程,给出平均速度的概念。本节课不仅仅是知识的介绍,更着重于科学研究方法的介绍。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科学的比较方法的指导。
(二)学生情况分析
对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学生已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但学生的认识是初步的,甚至是片面的。通过本节的学习,将逐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如何从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正确、科学地理解速度的概念是本节学习的核心问题。有关速度的计算,学生在小学的时候已经接触很多,但是对于速度为什么是路程和时间的比值不是很理解,也没有思考过,因此搭建学生的思维过程尤为重要。学生的计算还是停留在小学的数学要求,对于单位也仅限于表面的掌握。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4.粗略的研究变速运动,能用平均速度描述变速直线运动的快慢。会进行平均速度的简单计算。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体验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认识速度概念在实际中的意义。
2.通过例题的学习,掌握应用速度公式进行有关计算的方法。经历分析物理简单计算题的过程,体会根据所学知识结合已有知识分析物理过程的思维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有能用“运动快慢”的观点观察和分析身边事例的意识。乐于从多种渠道搜集、估测一些物体的速度。
2.在师生合作建立速度概念的过程中,感受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1: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观看“繁忙的公路”视频并提问,公路上行驶的车与行人有什么异同点呢?
学生活动:
观看视频、知识情景再现,回忆上节课的机械运动,思考马路上各个运动物体运动的异同点。
归纳结论,引出课题:引导学生回答出:相同点是车和行人都在运动,不同点是车运动得快而人运动得慢。从而说明运动有快有慢,在实际生活中,物体运动的快慢是人们关心的问题。如:在田径运动会短跑比赛中,人们最关心的是谁得冠军;人们外出旅行时,总是希望选择便捷的交通工具尽快到达目的地;军事上总是希望导弹、作战飞机能够飞得快些……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运动的快慢”。
(设计意图:教师通过视频再现了日常生活中学生身边的现象,很好地把握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认知基础,对学生熟悉的现象,采用简单的再现,唤起学生的原有认知。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机械运动,为提出本节课的问题做了铺垫,有助于学生将本课的新知识与已学过的知识建立联系。)
教学环节2:进入新课,建立概念
教师活动1:
让学生观看视频,我国优秀运动员刘翔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勇夺110m跨栏金牌并打破奥运会纪录。
提出问题:裁判员是如何判断刘翔获得了比赛的冠军的?
学生活动1:
学生思考:各国运动员是在同一时间同一起跑线起跑,最后刘翔先到达的比赛终点……
教师引导:帮助学生得出裁判的方法实际上是: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设计意图:这段视频的引入,是体育比赛的视频,比赛场面激烈,扣人心弦,场景中有学生熟悉的我国著名运动员,为学生提供了熟悉、生动的物理情境,从而既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为如何比较运动的快慢提供了研究的素材。在回答问题时,教师有意引导学生规范一些物理量的表示,为科学的得出速度的概念做好铺垫。)
教师活动2:
教师追问:如果老师“我”和刘翔进行奥运项目的跨栏比赛,我们同时起跑,当刘翔跑到终点以12.88s的成绩完成比赛时,不胜体育运动的老师我正好摔倒了,同学们是裁判的话,怎么来裁定我们谁运动的快?
学生活动2:
学生回答:当然刘翔是了!
教师继续追问:那这次你们又是以什么为依据来判断的呢?
学生思考作答: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
教师引导:经过上面的讨论,我们能不能归纳出“判断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呢?
学生总结:在相同时间内看物体运动路程的长短来比较快慢,路程长则比较快,路程短则比较慢;物体运动路程相同,看运动时间的长短比较快慢,所用时间短则比较快,所用时间长则运动慢。
(设计意图:上面环节教师提问设计的问题很巧妙,这个例子就在课堂和学生身边,用老师来做形象的比喻,利用新闻中的人物和现实生活中的老师进行对比,学生既感觉好玩又感觉到滑稽,尤其是图片中用小人摔倒来暗示老师不胜体育运动,从心理上抓住学生,也暗示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把物理课堂和德育教育相结合。教师继续追问设置问题,学生运用类比的方法就可以得出结论,学生在轻松诙谐的氛围中进行思考,学习归纳问题的类比方法。这样问题的过渡显得非常自然,为引出下面的环节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概念埋下了伏笔。)
教师活动3:
提出问题:老师怎么可能比过刘翔呢!看来老师得去好好地锻炼身体了!(学生可能会说,老师您就是再锻炼也比不过刘翔的,老师恰好借机设问,老师比不过刘翔,我可以找帮手啊,于是引入下面的问题)对了,龟兔赛跑的故事大家都听说过,动物里面小兔子跑得很快,下面我们让刘翔和小兔子比一比,哪一个运动的快吧?(出示数据)
学生活动3:
学生思考:按照前面的比较方法,刘翔和兔子运动的路程不同,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呢?
教师追问:能不能用我们刚才归纳的方法呢?为什么?
学生回答:不能。因为他们运动的路程和时间都不同。
讨论问题:如果时间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确不容易比较,但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让它们的路程或时间相等呢?
学生讨论:可以计算刘翔1s中跑了多少米?或者兔子跑110米用多少秒?再或者……
引导学生归纳:
(1)让它们的时间相等:比较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谁大,谁运动得就快,谁小,谁运动得就慢。
(2)让它们的路程相等:比较相同路程内所用的时间,谁大,谁运动得就慢,谁小,谁运动得就快。
教师总结:在物理学中,为了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采用“相同时间比较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将物体的运动路程除以时间。这样,在比较不同物体的运动快慢时,可以保证时间相同。
(设计意图:在学生知道了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后,教师提出了两个物体运动路程不同,运动时间也不同,怎样比较它们运动快慢的问题,这里教师利用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处理,并加以深化明确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长短的意义。这样的安排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思考有基础,是有效地思维活动。进而抽象出利用“单位时间内物体通过的路程”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一般方法,这样速度的建立过程学生容易接受,同时也能体会到这种用比值定义物理量的方法和价值。教师可以渗透这是一种非常常用的比较的方法,为以后的相关教学奠定基础。)
教学环节3:讲授速度,完善概念
(板书)一、速度
1.定义:路程与时间的之比叫做速度。(velocity)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教师可以在此处设问:你能根据速度的定义写出速度的计算公式吗?,也可以直接给出公式。)
3.公式:
用符号表示为:
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教师活动:
教师提问:路程的国际单位是米,时间的国际单位是秒,那么速度的单位是什么呢?
引导学生得出:速度的单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
教学环节4:讲授方法,规范解题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下面就请大家算算兔子和刘翔的速度吧!(计算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学生活动:
展示自己的解题过程。(学生可能还是按照小学数学计算的方法解题,教师进行指导)
教师给出规范答案:
解:
(设计意图:在物理的初学阶段,教师应强化学生的规范解题格式。让学生体会看似熟悉的问题还需要认真学习的必要性。)
教学环节5:联系生活,强化单位
教师活动1:
出示图片,提出问题:
图5 汽车仪表盘以及自然界中动物的运动速度
这是一些动物的奔跑速度,你能知道他们有多快吗?看看我们人类奔跑的速度在什么位置?
学生活动1: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蜗牛运动的很慢,其次是乌龟,人奔跑的比鹿要慢,猎豹运动的最快……(这个时候学生会产生疑问,觉得这是汽车仪表盘,也会发问km/h是什么?)
教师活动2:
教师追问(放大图片中的km/h):这是什么?你在哪里见过?你觉得图片似曾相识吗?
学生活动2:
师生共同归纳:km/h是速度的常用单位,在日常生活中汽车的仪表盘上看到过。
教师活动3:
出示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同时对比汽车仪表盘。让学生熟悉一些常见物体的运动速度。
教师追问:既然汽车的仪表盘显示的是汽车的运动速度,它的单位是km/h,那么高速公路上有很多标志,限速牌,它的单位是什么呢?
学生活动3:
学生回答:也是km/h。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新问题:km/h也是速度的单位,它和前面的速度单位有着怎样的换算关系呢?
(设计意图:本环节中分析论证的关键点是追问和提供生活资料。追问是促进学生深入理解、提高思维水平的基本教学策略。这个环节中的追问,直击速度的常用单位,引发学生思考,同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而提供关键资料既节约了教学时间,又能让学生体会科学研究的过程——在已有的知识的基础上主动想到新的知识点。这里提供一些物体的运动速度,同时让学生联想到汽车的仪表盘,既与学生已学知识相联系,又抓住了新问题的关键点,架起了已有知识和新问题的桥梁。可谓一举两得。因为要想搞清速度单位换算的过渡,不是老师硬性地给出,而是学生自己在生活中就确实需要,这是从物理走向生活的根本。这样通过图片为学生搭建思维平台,通过分析使学生对速度单位有更全面的认识。)
(板书)4、速度的常用单位及单位换算:
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教师引导:请同学们进行速度国际单位和常用单位之间的换算。同时出示PPT。
(板书)单位换算:ht
学生活动:
练习:1.18km/h=______m/s 2.15m/s=______km/h
3.运动员用10s跑了100m,汽车在2h内行驶了72km,那运动员和汽车哪个快呢?
(展示学生的答案)
教学环节6:演示实验,分类运动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前面我们观察了很多生活中物体的运动,这些做机械运动的物体运动情况都相同吗?机械运动是怎样分类的?哪类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总结:机械运动按照路线的曲直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在直线运动中,按照速度是否变化,又分为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学生活动:观看实验
实验设计:准备两辆不一样的遥控电动小车。用小车1演示匀速直线运动,用小车2演示加速直线运动。出示图片还原实验过程,图片为相同时间间隔小车的位置,让学生观察
并比较这两种运动情况的不同,从而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特征。
提出问题:两辆小汽车运动有什么不同?
学生活动:
思考问题,观看实验,回答问题:通过图片的对比可出第一个小车速度不变,运动路线是直的,第二个小车运动的越来越快,运动路线也是直的。
教师追问:你是怎样看出小车1的速度是不变的,小车2的速度是变化的?
学生回答:小车1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相等,小车2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而且路程越来越长。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板书)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若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设计意图:此处借助于动态的实验以及描述实验过程静态的图片来展示物体的运动过程,将相对复杂的过程直观化,具体化,使学生更清晰地看到物体运动的全过程,便于学生对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教师考查学生知识的迁移,让学生观察相同时间内路程的关系来判断物体运动速度怎样变化,回扣前面速度的概念,同时,在讲解两种运动时又用到了“比较”的科学方法。)
教学环节7:联系生活,平均速度
教师活动:
提出问题:我们前面讲过的速度计算公式适用于什么样的运动呢?实际变速直线运动中我们怎样衡量物体的运动快慢呢?可以用前面的公式计算吗?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前面的公式适用于匀速直线运动。但是在变速直线运动中因为物体的运动速度不是一直不变的,所以利用前面所学的公式算出的应该是一个平均的速度。
教师引导:我们日常所说的速度,多数情况下指的是平均速度。日常生活中匀速直线运动很少见,比如列车在一段时间内的运动可以近似看成匀速直线运动,同学们可以在身边找一找可以看成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
提出问题:龟兔赛跑的故事大家都应该记得,那么在整个路程中,是乌龟的平均速度大,还是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学生回答问题:乌龟平均速度大,因为相同的路程乌龟用的时间短。
(设计意图:这里用龟兔赛跑的故事进一步强调变速运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平均速度是学生对概念、规律的学习由浅入深,知识的学习在解决问题中得以活化的体现。这里教师运用综合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学设计注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触发学生的思维,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思维引导代替单纯的记忆教学。)
教学环节8:课堂诊断练习
1.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 的物理量。
2.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1min内通过的路程是 120m,则它的速度为 m/s,其物理意义为 。
3.一个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4s内通过的路程是 20m,则它在前2s的速度一定是( )
A.80m/s B.10 m/s C.5 m/s D.无法判断
4.关于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v=s/t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通过的路程s越长
B.物体运动的速度v越大,所用的时间t越少
C.物体运动的速度与路程成正比,与时间成反比
D.物体v由s/t决定,但与s、t的大小无关
5.下列速度,按大小排列的顺序是( )
(1)运行中的火车的速度是72km/h
(2)高速公路上飞驰的轿车的速度是1.8km/min
(3)草原上狂奔的猎豹的速度是28m/s
A.(1)(2)(3) B.(3)(2)(1)
C.(2)(3)(1) D.(1)(3)(2)
6.一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它在前5s内通过的路程是10 m,在接下来的10s内通过的路程是25m,在最后5s内通过的路程是16m。
(1)分别求出它在前5s,最后5s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2)通过你的计算结果说明,为什么说到平均速度必须指明是在哪一段时间或哪一段路程的。
7.一列长150m的火车用5min时间匀速通过一座长度为7350m的大桥,求火车通过大桥时速度为多少千米/时?
(设计意图:学生对于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在小学曾接触过,有一定的基础。但对于运动过程较为复杂的平均速度的计算,学生有时只是盲目的套用公式进行张冠李戴的计算,为此可以通过画运动草图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清楚哪段时间或者哪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同时要突出强调物理公式的使用、物理量的单位、物理解题的规范性。后面还可以设计一节有关平均速度计算的专题课,巩固学生对于速度计算的掌握。)
教学环节9:课堂小结,出示板书
第三节 运动的快慢
一、速度
1、定义:路程与时间的之比叫做速度。(velocity)
2、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
3、公式:?
用符号表示为:
v表示速度,s表示路程,t表示时间。
4、速度的常用单位及单位换算:常用单位是km/h或km.h-1。
单位换算:
二、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物体沿直线且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做匀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是最简单的机械运动。若在相等的时间内通过的路程不相等,这样的运动叫做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环节10:布置作业
四、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