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贫穷的本质》1: 再好好想想,但解决问题只靠想是没用的

文/三件儿


《贫穷的本质—我们为什么摆脱不了贫穷》这本书的两位作者班纳吉和迪弗洛,在2019年和另一位也是研究贫穷的经济学家同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八卦一下,这两位作者是夫妻档,也是师生关系,妥妥地因学术情投意合。

这本书是作者15年来贫困研究的总结,国内最早是中信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中文版,英文版的出版日期在2011年。出版后就获得了较高的评价,拿了各种图书奖项,2019年诺奖公布后,这本书当然是越发有名,也越来越多地被各种人推荐,我都忘了自己是如何了解到这本书以及因何会购买了,好在也不重要。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颁奖词说获奖是为了表彰他们“在减轻全球贫困方面的实验性做法”。

纵观整本书,相比于之前看过的另一本书《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困与忙碌的》(从行为经济学和心理学角度看待贫穷,作者之一也是班纳吉教授2003年创建贫困行动实验室中的一员,书中指出稀缺心态和管窥效应是我们陷入贫困和忙碌的根本原因,后面会一起把这本书也解读了。),班纳吉教授并不是给我们一个结论,明确的告诉我们什么是贫穷的本质。他的目的不在于此,反而是在书中列举了一个又一个的实证案例,告诉我们过往的政策是否产生了效果,相关实验的结果是什么。也就是说,对贫困问题进行科学的研究、实验的研究,是班纳吉教授对“贫困”做出的最重要的贡献,借用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随机对照组实验,他们便可以通过改变某一变量找出究竟哪一种具体方案更为有效。

因为不管如何争论关于贫困的“大问题”:贫困的最终原因是什么?穷人能否从民主制收益等等,这些争吵是解决不了贫困问题的。哪怕是学术上讨论的关于贫困陷阱的S型曲线(也即有一个拐点,当收入在这个拐点之下,因为入不敷出,贫困会陷入死循环。收入超过拐点,财富会逐渐积累,就能摆脱贫困。)也仅仅是理论化的曲线,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现实世界能否由图表来表现。试图去找到形成“贫困陷阱”形成的几个重要因素,一个普适的答案,可能就是我们扶贫政策失败的原因。相反,我们需要研究一个个具体的问题,针对具体的问题给出答案。

在第一遍读这本书的时候,我读得很痛苦。因为我是带着什么才是贫困的本质这一问题读的。读完第一章,没有答案,继而读第一部分生活案例, 发现饥饿不是,健康不是,教育不是,生育不是,没找到答案。第二部分讲慈善机构,而各种传统的扶贫策略,也并非一刀切要么有用要么没用,而是有时候有用有时候没用,有时候效果明显,有时候又很浪费且低效。

重新翻读的时候,看到开篇里作者提到的一句话,“贫穷经济学常常与穷人经济学相互混淆,因为穷人几乎一无所有,所以他们的经济状况一般也无人关注。遗憾的是,这种误解严重影响了消灭全球贫困之战——简单的问题会产生简单的解决方法。”是的,如果只是把贫穷当成一无所有的穷人,那我们只需要给东西就行了,可我们知道,直接给救济物资已经被证明在很多情况下是无效的脱贫手段。

所以作为学者的班纳吉教授并没有给我们确定的答案, 他说他们能做的只是“深入了解困扰穷人的具体问题,尽力找出实行干预的有效方式。”有评论说不喜欢作者的写作方法,明明一些东西很简单就能说明白的,为什么搞那么复杂。

呈现已经开展过的关于贫困的随机对照试验,从质和量的角度描述穷人是怎样生活的,一些慈善机构的运转情况,以及扶贫政策是否有效的证据,这就是班纳吉教授想通过这本书告诉我们的。我们也同样,需要了解贫穷问题的复杂性,而不是只想获得一个结论。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贫穷的本质》1: 再好好想想,但解决问题只靠想是没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