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原则编号:□□□□□□□□
含银敷料注册技术审查指导原则
(征求意见稿)
二〇一六年五月
目 录
一、前言1
二、适用范围1
三、注册申报资料要求2
(一)综述资料2
(二)研究资料……………………………………………………..4
(三)生产制造信息………………………………………………..9
(四)产品的风险分析资料10
(五)产品技术要求12
(六)产品注册检测13
(七)动物实验14
(八)临床试验16
(九)产品质量跟踪报告(上市后不良事件监测报告)20
(十)产品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及储存运输21
四、参考文献………………………………………………………….22
五、编制说明………………………………………………………….24
一、前言
本指导原则旨在帮助和指导申请者/生产企业对含银敷料产品注册申报资料进行准备,以满足技术审评的基本要求。同时有助于审评机构对该类产品进行科学规范的审评,提高审评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本指导原则是对含银敷料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一般要求,申请者/生产企业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对注册申报资料的内容进行充实和细化。生产企业还应依据具体产品的特性确定其中的具体内容是否适用,若不适用,需具体阐述其理由及相应的科学依据。
本指导原则是对生产企业和审查人员的指导性文件,不包括注册审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项,亦不作为法规强制执行, 如果有能够满足相关法规要求的其它方法,也可以采用,但是需要提供详细的研究资料和验证资料。应在遵循相关法规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导原则。
本指导原则是在现行法规和标准体系以及当前认知水平下制定的,随着法规和标准的不断完善,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本指导原则相关内容也将进行适时的调整。
二、适用范围
本指导原则适用于含银敷料产品注册申报资料的准备及产品技术审评的参考。
含银敷料是指通过物理吸附或离子交换吸附作用等方法, 将含银物质负载于敷料, 通过释放银离子而获得抗菌性的一类敷料。这类产品以敷料作用为主,含银物质释放银离子抗菌为辅。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主要通过抗菌效用来实现其预期用途的含银产品。
本指导原则不适用于含纳米银敷料。含纳米银敷料是指纳米银以物理或化学的方式结合或附着于敷料基质材料,起辅助抗菌作用的敷料类产品。
三、注册申报资料要求
(一)综述资料
1、概述
描述申报产品的管理类别、分类编码及名称的确定依据。
2、产品描述
产品描述应全面、详细,至少应包括申报产品名称、产品性状、产品组成成份及比例(应包含所有组分,原材料应使用国际通用规范化学名称)、结构及相应图示、预期用途、作用机理、技术性能指标及其制定依据、含银物质的化学结构、银含量及分布均匀性、银离子产生途径、银释放量及释放曲线、体内吸收及分布代谢特性,以及区别于其它同类产品的特征等内容。必要时提供图示说明。
3、规格型号
说明产品的规格型号及划分依据、明确各规格型号的区别。可采用对比表对不同规格型号的结构组成、性能指标加以描述。
4、包装说明
提供与灭菌方法相适应的最初包装的信息。初包装内含液体成分的应说明液体的组成成分。
5、适用范围和禁忌症等
(1)适用范围:应当明确产品的适用范围,包括预期的应用部位、伤口的组织类型。
(2)预期使用环境:该产品预期使用的地点,以及可能会影响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
(3)适用人群:目标患者人群的信息(如成人、儿童或新生儿),患者选择标准的信息,以及使用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4)禁忌症:如适用,应当明确说明该器械不适宜应用的某些疾病、情况或特定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
6、与已上市产品的比较
申请者应综述同类/类似产品国内外研究及临床使用现状及发展趋势。描述本次申报器械与已上市同类/类似器械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建议以列表方式表述,比较的项目建议包括产品名称、结构组成、抗菌原理、适用部位、预期用途、产品设计、原材料选择、生产工艺、灭菌方式、性能指标、有效期、已上市国家等。已上市器械应至少选择2个,应符合本指导原则的定义范畴,可包括本企业已上市同类/类似产品或其它企业已上市同类产品。
7、原材料控制
明确产品的起始材料,列明由起始材料至终产品生产过程中所需全部材料(包括试剂)的化学名称、商品名/材料代号、CAS号、化学结构式/分子式、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纯度、使用量或组成比例、供应商名称、符合的标准等基本信息,建议以列表的形式提供。
说明原材料的选择依据,起始材料及来源,建议尽量选用已有相关人类临床应用史的原材料。原材料应具有稳定的供货渠道以保证产品质量,需提供原材料生产厂家的资质证明及外购协议。应明确所用原材料的质控标准及生产过程中的检验步骤,提交原材料符合相应标准的全性能检测报告。
对于动物源性原材料,如:动物来源的胶原蛋白、细胞外基质,需要提交涉及控制病毒和/或其它病原体感染以及免疫原性风险的有关技术文件。具体参考《动物源医疗器械指导原则》。
对于首次应用于医疗器械的新材料,应提供该材料适合用于人体预期使用部位的相关研究资料。
(二)研究资料
至少应包含如下内容:
1、产品性能研究
应当提供产品性能研究资料以及产品技术要求的研究和编制说明,包括有效性、安全性指标以及与质量控制相关的其它指标的确定依据,所采用的标准或方法、采用的理由及理论基础。除YY/T0471等相关敷料行业标准中规定的常规性能外,重点论述下列性能的研究资料要求。
(1)理化性能研究
化学组成、纯度、无菌、酸碱度、重金属总含量及砷、镉、铅、汞、铬等重金属的含量、银/银化合物的存在形式、粒径/尺寸、银含量及分布均匀性、银释放量/释放曲线、抗菌性能要求(至少包括所宣称的抗菌种类和抗菌的维持时间)及试验方法。
应明确产品中含银物质与载体/基质的结合方式和释放动力学等特征,提供支持性数据资料。表征手段以及结果判定方法应进行方法学验证。应考虑银元素对于检测方法的干扰效应,并进行预试验研究,以判定结果的合理性。应通过相关手段与纳米银进行区分。
对于人工合成的新型含银敷料基质,应包括红外或核磁鉴别、平均分子量、分子量分布(如适用)、单体残留、催化剂残留、溶剂残留、水分残留、终产品中其它有害小分子物质的残留量要求等。
对于动物源性材料制成的含银敷料,至少应包括材料定性要求、材料纯度要求、终产品中有害小分子及大分子物质的残留量要求等。
对于可降解生物材料制成的含银敷料,应包括材料降解性能的研究资料。
(2) 产品的抗菌性能
申请者应对含银敷料的抗菌性能开展研究,通过体外试验和体内试验,评价产品的抗菌作用机理和有效性。企业应提供产品的抗菌谱、抗菌活性和对正常菌群的影响。作用机理宜明确银离子的产生、释放形式及发挥作用途径,应注明作用机理的验证是基于体内或体外的研究结果。由于不同含银产品的材料、组成和作用机理可能不同,申请者应依据不同产品的特点进行相关的试验设计。
体外试验应动态评价抗菌性并应在模拟临床使用的状态下进行试验,如:试验中所使用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应当和临床上所预期接触人体部位具有的微生物的状态相似。制定试验方案过程中,应至少考虑以下内容:
a. 试验步骤;
b. 试验所选用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该种类作为接种物的科学依据;
c. 试验用微生物的准备;
d. 微生物接种方法;
e. 对照组和/或对照产品的类型和选取依据;
f. 产品的使用步骤及时间;
g. 微生物培养步骤;
h. 试验样品量;
i. 结果判定标准;
j. 银元素对于样本制备,试验方法以及结果判定的干扰和影响。
体内试验应选取适宜的动物种类及伤口或疾病模型,其中伤口或疾病模型应涵盖所申报的产品适用范围。制定试验方案过程中,应至少考虑以下内容:
a. 试验步骤;
b. 对照组类型和/或对照产品的类型及选取依据
c. 动物的种类、数量及该种类作为受试动物的合理性解释;
d. 伤口或疾病模型的描述及制备方法;
e. 产品的使用步骤及时间;
f. 观察指标及时间;
g. 结果判定标准。
对于生产企业采用新材料制造的产品以及具有其它特殊性能的产品,企业应根据产品特点制定相应的性能要求,设计验证该项特殊性能的试验方法,阐明试验方法的来源或提供方法学验证资料。
2、生物相容性及毒理学研究资料
(1)生物相容性评价应按照GB/T16886.1中的系统方法框图进行风险评价。研究资料应当包括:
a. 生物相容性评价的依据和方法;
b. 产品所用材料的描述及与人体接触的性质;
c. 实施或豁免生物学试验的理由和论证;
d. 对于现有数据或试验结果的评价。
应按照GB/T 16886《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进行生物学评价或试验。在评价项目选择时应考虑产品累计使用的接触时间及银的蓄积效应。
(2)剂量选择依据
申请者应提供产品中银元素/离子有效剂量的选择依据(验证资料),安全阈值和使用时限,提供依据抗菌效果确定产品中有效成分含量的研究资料,在研究中建议考虑本产品连续使用的累积效应。并在综合考虑质量、银化合物粒径及比表面积、表面化学、表面修饰等因素基础上,研究银元素/离子剂量的科学表示方式。
(3)体内安全性研究
申请者应对含银医疗器械产品的体内安全性进行研究,提交该产品中银在动物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途径的研究资料,并确定银在组织中的蓄积和存在形式。
(4)其它安全性研究/评价
对于含有动物源性材料成分的产品,应明确动物地理来源、动物种类、年龄、取材部位、组织性质。提交涉及原材料来源控制的安全性资料,病毒和/或传染性病原体的风险分析、相应控制措施的描述及验证性资料,涉及产品免疫原性的风险分析、控制工艺概述及验证性资料。
申请者应对使用本产品时进行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或其它电子检查是否会产生干扰作用进行研究/评价。
3、灭菌工艺研究
(1)应明确灭菌工艺(方法和参数)和无菌保证水平(SAL),并提供灭菌确认报告。无菌保证水平(SAL)应达到1×10-6。
(2)残留毒性:若灭菌使用的方法容易出现残留,如环氧乙烷灭菌,应当明确残留物信息及采取的处理方法,并提供研究资料。
(3)应考察灭菌/灭菌方法等工艺过程对于含银敷料的影响。
4、产品货架有效期和包装研究
申请者应提交产品有效期验证资料。考虑加速/实时老化对于终产品的影响及产品的稳定性和批间可重复性。宜考察银在储存有效期内的稳定性对于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及批间可重复性的影响。
(1)货架有效期
货架有效期包括产品有效期和包装有效期。产品有效期验证可采用加速老化或实时老化的研究。实时老化的研究是唯一能够反映产品在规定储存条件下实际稳定性要求的方法,应遵循极限试验和过载试验原则。加速老化研究试验的具体要求可参考ASTM F1980。
对于包装的有效期验证,建议申请者提交最终成品包装的初始完整性和维持完整性的检测结果。在进行加速老化试验研究时应注意:产品选择的环境条件的老化机制应与在实时正常使用环境老化条件下真实发生产品老化的机制一致。对于在加速老化研究中可能导致产品变性而不适于选择加速老化试验方法研究其包装的有效期验证,可以以实时老化方法测定和验证。
(2)包装及包装完整性:在宣称的有效期内以及运输储存条件下,保持包装完整性的依据。
产品包装验证可依据有关国内、国际标准进行(如GB/T19633、ISO11607、ASTM D-4169等),提交产品的包装验证报告。
(3)产品的稳定性和批间可重复性。宜考察银元素在储存有效期内的氧化及银离子的产生、释放对于产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影响。宜考察产品的批间可重复性。
5、其它资料
结合申报产品的特点,证明产品安全性、有效性的其它研究资料。
(三)生产制造信息
1. 应提交产品原材料化学成分,包括所有辅料的基本信息和质控标准,供货商资质,特别是含银物质的原料来源;应明确产品生产加工工艺,注明关键工艺和特殊工艺,并说明其过程控制点。对生产工艺的合理性、可控性及稳定性应进行确认。明确生产过程中各种加工助剂的使用情况及对杂质(如残留单体、小分子残留物等)的控制情况。
若生产过程涉及动物源性成分,应提供相应的病毒/病原体/免疫原性控制指标,依据及方法、验证等相关数据技术资料。
2.生产场地
有多个研制、生产场地,应当概述每个研制、生产场地的实际情况。
(四)产品的风险分析资料
按照YY 0316《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标准的要求,对产品生命周期全过程实施风险管理。企业在产品准备注册上市前,应对风险管理过程进行评审。评审应至少确保:风险管理计划已被适当地实施;综合剩余风险是可接受的;已有适当方法获得相关生产和生产后信息。评审结果应形成风险管理报告。产品的风险管理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信息:
1、可能影响产品安全性的特征问题清单
建议申请者参考YY 0316附录C的要求判定医疗器械与安全性有关特征的问题,但识别风险的来源并不局限于此。申请者应对该类产品进行充分的风险识别,风险识别的信息来源需要具体列出,可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途径:类似产品的投诉/不良事件数据、医学文献、试验室检测、动物实验数据、产品标签标识、专家观点等。对于风险识别信息的来源企业应具体说明,并提交有关支持文件或文献。
2、产品有关危害的清单
申请者应详细列出与产品有关的已知、可预见、可能潜在的危害如何造成损害的分析(包括可预见的事件序列、危害处境和可能发生的损害)。
申请者应指出拟申报产品所特有的任何额外风险,说明风险分析的方法。已识别的风险应至少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方面:
(1)原材料的生物学和化学危害
a. 材料或材料来源变化;
b. 纯度;
c. 材料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能。
(2)生产加工过程可能产生的危害
a. 污染;
b. 添加剂、助剂、辅剂的残留;
c. 工艺用水;
d. 生产环境洁净度;
e. 内毒素;
f. 热原。
(3)产品使用风险因素:
a. 伤口愈合延迟;
b. 伤口局部银沉积;
c. 临床实际使用时与其它临床检查、监测的相互影响;
d. 临床实际使用时与其它可能同时使用的物质(如在伤口局部使用的生理盐水、碘伏等含氯、碘等成分的制剂)的相互影响。
(4) 灭菌过程可能产生的危害:
a. 灭菌方式对产品不适宜;
b.灭菌不完全等。
(5) 不正确使用产生的危害:
a. 未按照说明书中操作方法操作;
b. 用量不正确等。
(6) 产品包装可能产生的危害:
a. 包装破损;
b. 标识不清等。
企业应对所识别的风险提出具体的降低风险的措施。降低所申报产品的风险应依据YY0316要求依次从设计、保护、说明书等方面进行考虑。
申请者应在产品全生命周期中对风险进行管理控制,以使剩余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申请者可通过产品设计控制、产品原材料选择、产品技术性能指标的制定、动物实验、临床试验、正确的标签标识、灭菌等多项措施以降低风险至可接受水平,但不局限于以上所述。
(五)产品技术要求(产品标准)
申请者应根据产品的技术特征和临床使用情况来确定产品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技术要求与检验方法。产品技术要求的制定应符合《医疗器械产品技术要求编写指导原则》的法规要求,技术指标应不低于相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产品技术要求中的试验方法均应为已验证的方法。建议申请者根据所申报产品特点制定产品技术要求,对企业宣称的所有技术参数和功能,应在产品技术要求中予以规定。
产品技术要求中应明确适用范围,列明规格型号并阐明各规格型号之间的区别和划分依据,写明产品结构及其示意图,产品各组成部分的材料、组成比例及所符合的标准。技术要求中应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化学组成、纯度、表面电荷、表面修饰、液体吸收性、水蒸气透过率、干燥失重、酸碱度、重金属总含量及砷、镉、铅、汞、铬等重金属的含量、银含量及分布均匀性、银释放量及释放曲线、抗菌性能要求(至少包括所宣称的抗菌种类和抗菌的维持时间)、无菌、热原(若适用)。
产品灭菌方法、有效期,产品包装方法、标志、运输和储存要求等。
申请者应考虑对生产过程中添加剂、助剂等物质的残留、非预期产物等进行控制。
对宣称的所有其它技术参数和功能,均应在产品技术要求中予以规定。若为动物源性原材料,应明确规定动物种属、年龄及来源部位。
(六)产品注册检测
注册检测资料应包括注册检测报告及相关的说明文件。检测报告应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可的检验机构出具,产品在检验机构承检范围内,检验机构出具产品技术要求预评价意见表。若申报的产品包括多个型号,选取检测的典型性型号应当能代表本注册单元内其他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七)动物实验
含银医疗器械进行人体临床试验前应进行动物实验。临床前动物实验的目的主要是通过相关动物来考察产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包括对靶器官的毒性影响、毒性的可逆性,以及与临床相关的参数,预测其在人群中使用时可能出现的不良事件,降低临床试验受试者和临床使用者承担的风险,并为临床试验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建议申请者建立与拟申报器械预期用途相对应的各个外科应用的动物模型。
建议动物实验方案严格按照产品适用范围和使用方法制定。应至少评估以下指标:
1、有效性指标
有效性评价指标应包括创面的感染情况、伤口愈合时间、伤口局部银沉积情况、吸收量与时间关系、残留物检测等相关内容。可结合产品抗菌性能的体内试验进行评估。
2、安全性指标
安全性指标一般包括动物的生理状态及不良事件,如动物外观体征、行为活动、体温、局部刺激性、腺体分泌、粪便性状、摄食量、体重、血液学和血液生化学指标(如肝功能、肾功能等)、大体解剖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伤口局部银沉积情况、是否导致伤口愈合延迟、与银吸收、代谢和蓄积等有关的毒性等。
企业应对动物实验中有关毒性进行完整的记录,分析原因并判定与器械的关联性,为产品风险分析和下一步的临床试验奠定理论基础。
为保证人类受试者的合法权益,只有在获得充分动物实验数据,且能证明产品对受试者无潜在安全性担忧时才可考虑进行临床试验。
动物实验研究中,建议企业根据拟申报器械的性能结构特点及临床使用情况,选取合适的对照产品。,试验例数的选择应符合统计学原则。
申请者应提交详细的动物实验研究方案和研究报告。应至少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内容:
a. 试验目的
b. 试验器材或试剂
c. 动物的种类、数量、动物微生物级别和饲养环境以及该种类作为受试动物的合理性解释及选择依据
d. 试验方法(样品准备、动物准备、手术方法)、术前准备等
e. 对照组类型和/或对照产品的类型和选取依据
f. 伤口模型的种类及建立方法
g. 产品的使用方法及时间
h. 观察方法与观察指标
i. 数据统计学分析过程
j. 结果判定标准与试验结论
k. 有效性指标
(八)临床试验
应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对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有关规定提交临床试验方案、临床试验报告、分中心小结、统计分析总报告及伦理委员会批件。另外,还需注意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研究设计和研究假设
建议申请者采用对照、前瞻、随机性研究设计,根据拟申报器械的性能结构特点及临床使用情况,选取合适的对照产品。比较的类型可设定为优效性检验、非劣效性检验等,申请者应说明选择的依据。若以不具抗菌性的敷料作为对照,建议选择优效性检验。
2、临床适应证的选择
详细说明试验对象的选择范围、入选标准和排除标准。不同伤口的病因、病程发展、预期愈合时间、治疗方法、标准护理方式等均存在差异,对于每一种伤口类型均建议提交单独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临床数据,来支持申报的预期用途。若适用于烧伤,应限定为中、小面积烧伤,不宜进行大面积烧伤临床试验。
3、病例入选标准
年龄18-65 岁的患者, 性别不限。要求患者无严重心、肝、肾及血液系统合并症,无严重并发症及严重全身感染,无急性代谢紊乱,无严重免疫系统疾病,伴有糖尿病者须控制血糖≤10mmol/L且保持该水平2周以上。排除妊娠、哺乳期妇女和对银有过敏史者,排除依从性差或生命垂危及不能完成疗程者。
4、评价指标
明确临床性能评价指标,评价的指标应合理并便于临床观察,评价指标应至少包括安全性指标和有效性指标(如:创面愈合时间、分泌物微生物镜检等),对不良事件应有处理和预防措施,以减少患者的风险。
4.1有效性评价指标:
(1)创面愈合时间及愈合率
创面愈合率=(治疗前创面面积一治疗后创面面积) /治疗前创面面积 x 100%。
创面愈合率达100%的天数为创面愈合时间。
若试验结束创面仍未完全愈合, 则仅记录创面愈合率。
建议将疗效按痊愈、显效、有效、无效四个等级进行评定。
a 痊愈: 受试区创面愈合率为100%。
b 显效: 受试区创面愈合率>70% 且<100%。
c 有效: 受试区创面愈合率>30% 且<70%。
d 无效: 未达到有效标准, 创面感染未能控制。
将痊愈、显效的病例数相加, 与受试总例数进行比较, 计算总显效率。
(2)累计细菌清除率
试验组和对照组进行定时创面细菌培养,动态监测菌群的变化比较, 并计算累计细菌清除率。
累计细菌清除率=100% -用药后的阳性菌株总数/用药前的阳性菌株总数×100%。
选择的菌群指标应有依据。
4.2 安全性评价指标
4.2.1 全身反应及局部皮肤/组织有无刺激性
试验过程中观察患者全身反应及局部皮肤/组织有无刺激性反应,对于创面敷料应定期记录创面分泌物及肿胀、疼痛等情况。如有异常应随时记录。
4.2.2 实验室检查指标
使用前后不同时间点血银、24 h 尿银的水平,血、尿、大便常规及肝、肾功能和心电图检查。
4.2.3 局部反应及安全性:
对患者更换产品时局部皮肤颜色有无改变及有无明显疼痛进行记录。对患者主诉的不良事件、局部皮肤反应, 按肯定有关、可能有关、可能无关、肯定无关及无法评定5个等级评定。统计不良事件发生率及反应程度。
此外,鉴于银潜在的蓄积毒性风险,建议企业在产品上市后,对使用者进行长期的追踪随访,提供大样本的临床评价资料。
5、样本量确定依据
试验例数应具有统计学意义,应足以确保所申报器械将能在临床使用条件下充分发挥作用。符合适应证的不同病种病例应分别进行统计。
样本量的大小应根据受试产品的具体特性、主要疗效评价指标(或安全性)及其估计值、显著性水平、研究把握度以及临床试验比较的类型来确定。建议在临床试验方案中明确给出具体的样本量计算公式及其依据,,说明计算过程中所采用的所有参数及其估计值。
对各临床试验中心的入选受试者进行分组时,可考虑基于重要的非试验因素进行分层随机。
6、统计分析方法
应在方案中明确写出将要采用的统计分析方法。建议在ITT(意向性治疗)分析集进行统计分析,对于未能观察到安全性或有效性终点的受试者,应进行灵敏度分析,建议按照失败或者无效计算
(1)临床终点选择及分析
随机对照设计的试验,其主要终点愈合时间及愈合率的组间比较,采用调整中心效应的CMH(Cochran Mantel-Haenszel)卡方检验,其余终点指标参照基线分析进行。
(2)安全性评价
为评估敷料的安全性,建议申请者提交使用该敷料时观察到的所有不良事件和患者主诉的全面评价,直到患者退出临床研究。对于发生不良事件的患者,应进行长期跟踪随访。
实验室指标:报告实验室指标治疗前正常、治疗后异常的例数及所占比例,并进行组间比较。
不良事件:报告不良事件发生例数及所占比例,并进行组间比较。同时,详细描述各组病例出现的全部不良事件的具体表现、程度及其与所使用的研究产品的关系,处置指导及转归。
7、试验样品的信息
应具体说明临床试验样品的详细信息:产品规格型号、批号、使用方法,对照品的详细信息(生产厂家、产品材料、预期用途、使用方法、产品规格型号、批号、医疗器械注册证号等)。
8、临床操作方式
建议具体说明试验中使用敷料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有效性的判定标准。
9、患者随访
建议申请者对临床试验中纳入的患者进行长期随访。随访观察指标应有客观依据。
(九)产品质量跟踪报告(上市后不良事件监测报告)
首次注册的进口产品,应提交该产品在境外上市后的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及不良事件分析报告。
重新注册的产品,应提交该产品在境外或我国上市后的不良事件监测报告。
不良事件监测报告应至少说明所申报产品上市后的使用数量、使用疾病类型、使用部位、不良事件的具体描述(若有)、不良事件的具体分析(若适用)、临床使用随访情况报告。此外,鉴于银的潜在的长期风险,建议长期监测不良事件。
(十)产品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
产品说明书、标签和包装标识应符合《医疗器械说明书、标签管理规定》(局令第6号)的要求,同时,还应满足以下要求:
1、进口产品说明书中内容首先应忠实于原文,提交完整版的原文说明书及其中文翻译件。
2、产品适应证应与企业所进行的临床试验一致;使用说明应详细说明所申报产品的技术特征及产品应用于患者时具体的操作步骤。
3、可追溯性标签要求
4、警示信息建议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对任何形式的银过敏者慎用,孕妇、哺乳期妇女、新生儿、婴幼儿慎用。
(2)不能替代全身抗生素的使用。
(3)企业应明确人体最大限制使用面积及累计使用时间,临床医生应关注该产品对人体的局部毒性和全身毒性,必要时需监测血清银、尿银水平并进行血液学相关检查,关注对肝、肾的副作用。
(4)本产品虽有抗感染作用,但对于创面感染严重坏死组织多的创面不宜用该产品,应积极清创控制感染。
(5)企业已经做产品的吸收、分布、代谢和蓄积等的研究情况,包括试验动物、模型、观察结果,提醒临床医生和患者注意相关风险。
(6)根据近年国际上动物实验研究文献报道:无论以何种暴露途径,含银离子产品在一定剂量下,都会导致血清中银元素水平的显著上升并在肝脏、肾脏等器官中蓄积,因此可能造成明显的肝、肾毒性。
5、应提交标签、单包装、零售包装的印刷版示意图。
6、应提交储存、运输条件要求。
四、参考文献
[1]《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650号)
[2]《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4号)
[3]《医疗器械说明书和标签管理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令第6号)
[4]《关于发布免于进行临床试验的第三类医疗器械目录的通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5]《医疗器械临床评价技术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6]《医疗器械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及配套文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7] GB/T 16886 《医疗器械生物学评价》系列标准
[8] YY/T 0471 《接触性伤口敷料实验方法》系列标准
[9] GB 18279 《医疗器械 环氧乙烷灭菌 确认和常规控制》
[10] GB18280《医疗保健产品灭菌 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 辐射灭菌》
[11] YY/T 0316 《医疗器械 风险管理对医疗器械的应用》
[12] U.S.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 Guidance for Industry Chronic Cutaneous Ulcer and Burn Wounds- Developing Products for Treatment[M]. 2006, 1-22.
[13]《单纯性和复杂性皮肤及软组织感染抗菌药物临床试验指导原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