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教育中成长——聊一聊我眼中的教育

以研究为导向,解放中层管理,彼此成就

 Education is our inner seduce out of tools and methods.    

     教育的真谛如同品读一本有故事的书籍,每次拿起细读 时,都会读出不同的味道。教育的实质则是依托未来学校的 办学思想与理念,结合时代发展下的各种教育元典,塑造未 来教育发展下的课堂建构。从点到线,连线成面,形成一个 无懈可击的闭环,赏识共性,突破个性,求同存异。 

The most effective education method isn’t tell people the answer ,but ask them. 

    世界自然万物都是被学习者研究的对象。 

     作为一名高层管理者,我们要研究的不是自身所处的位置,不是自身有多高的成就,而是将关注自我的焦点,转化到深处校长这个岗位上所能带来的赋能。我能为我的家人带来什么,能赋予他(她)们什么样的能力?能为我的学生带来什么,能否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培养出适合于他们该有的能力,成长为他(她)们该有的样子?让研究过程成为学校决策人的一个有力抓手,让研究结果引导我们梳理正确的时代三观,让研究成为工作中提升自我的有效途径。通过形成共识、和解自身搭建成长平台,营造人人参与研究,事事也都被研究的成长氛围,提升我们自身的专业,赢得教师的本位——尊严。

      做为一名中层管理者,要相互托举,彼此成就。要用欣赏的眼光放大别人的优点,用包容的心态宽宥他人的不足。更要像雁阵一样,不断根据能力需求,及时、积极、灵活的变更领头雁,保证“领头雁”位置的模式的“体力”能够一直充沛,实现管理模式的优化组合,保障校企管理的先进性。变固化性服务方式为走动式服务方式,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允许试错,允许犯错,可正向引导,但不要给予试错时的严厉苛责。当结果得到正确评价时,也要及时给予肯定性的鼓励与赞扬,更要注意人与事联结过程中的行动策略。唯有真帮助,才会营造安全的工作环境,塑造好的意识形态,打消教师自身所产生的疑虑萌芽。

      赋能中层,是把教育中的一种基本放大,这种基本便是教育的基准——信任。赋予相对应的人权、事权、财权、管理权,梳理清楚事情的点位,理性铺排,使重复性的事情固化执行——验收结果——反思评价。其他则调转思维,基于学校发展的势态转化为意识常态,让掌握最多层级的人做关键决策、最终决策。无论哪一种管理者自身,能用结构解决的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就不用会议。因为“聘任是最好的评价,互相补台、彼此依托、互利他人的终极目的是合作共赢!” 

 Good at encouraging students, is most valuable experience in education.

       学校是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学生生命成长中的一部分。当下也好,未来也罢,首要条件是先弄清楚学校要的是什么?让每一个孩子都与学校产生链接,让每一位老师都与学生产生链接,只有这珍贵的存在、美丽的不同才能塑造出教育的底色爱与被爱,才能实现从此岸到彼岸,看到美丽的花开半夏。 

走进艾瑞德,解密教育新样态 

       每一位学生都是美丽的不同,每一位教师都是珍贵的存在,每一位家长都是重要的链接。正是这样一种朴实的“美丽、珍贵、重要”,才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拉近。他在这40亩土地的校园里,用自己的平凡带领着一群人演绎了教育中的不平凡。他把“艾”家人放在了自己的内心深处,他将生本自然活化到自己的办学理念与教育管理中,他所带领的团队切实做到了信仰的共识。培育眼中有光,脸上有笑,心中有爱,脚下有力的“四有学生”,培养有温度、有高度、有故事 、有本事的“四有教师”。只有我们同频共识,才能把 一群人的能量转化为驱动力,通过搭台子、竖梯子、铺路子、树牌子多种途径,扎扎实实地去做一件事——用心做教育,做有温度有故事的教育。

                                                                   题 记

       9月25、26日,我们一共聆听了12场报告,它们依次为:《中层如何成为共识传播的介质》、《寻找德育新样态》、《劳动教育:向童心更深处漫溯》、《在管理中摆渡一种可能》、《后勤管理的弧线能抛多远》、《公转、自传——级部项目管理化的思考》、《构建有温度、有故事的教研共同体》、《文化共识引领学校管理航向》、《寻找年级管理的生长跑道》、《赋能让我们“更能”》、《走好管理与教学的平衡木》和《教师成长五件套》。不变的是报告厅这个环境场所,变得是为我们做分享的汇报人,他们分管的业务不同,却拥有着许多相同。

 1、       文化解读,AI共识 

       在《中层如何成为共识传播的介质》中,柳亚青主任向 我们解读了有魔力的共识是什么样的?做中层如何传播共识?     学有所思,学有所获。我的反思如下: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生命个体,能够引领大家前行的是校长,引领大家思想行为共振的是文化理念,促使大家达成共识的是办学愿景及学校价值观。在学校发展的进程中,积累沉淀下来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文化专属,文化不是口号,理念不是文本,我们需要做的是通过自己的行动与实践将前者的口号与文本转化为方案与执行。2020年,我们经历了教育中的两个不同时代,前疫情时代和后疫情时代。结合当下大的教育背景,我们教育人也要反思一个问题,如何给这两个不同的时代连结起来?如果一定要给当下教育发展一个定位,一个词汇,使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达成一种共识,AI则是最好的生成与总结。  

        AI——All Involved,即人人参与,万物互联。 

        李建华校长以教育中的温度和温暖启迪我们:每一位教师都是珍贵的存在,每一位学生都是美丽的不同。教育=爱+被爱;教育=期待+善待;教育=关系+联系。其实,教育不是一句家校生的有机结合体,落地的教育需要打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需要每一个人与自己和解,与他人和解,教呈现的是“理”与“礼”,育呈现的是“品质”与“品格”。当老师被温柔以待,当学生被慈善以怀,当教育里的一个点串成线,连成面,我们的共识便可为之。 

       AI——Always  Insist,即长久的坚持。 “坚持很贵,贵在坚持”。  

       2020年,我的暑假定格在了四大古城之一——阆中。为了教育里的那份约定,我跨越了1200公里,掀开了不平凡之年的扉页。 对于民办学校而言,假期里的工作无非有这样几种,一是稳生,二是拓生,三是学校硬件检修,四是新学年工作梳理、计划落成。7月26日,在学校成长中心岳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开启了假期中的第一轮家访。这次家访与往常不同,面对着二升三年级家长思想的变动,我们要考虑的点位是怎样打消家长的疑虑?让这一部分原生态的“骏娃”留下来,与学校共绘蓝图,同生共长。 经过几天的思想挣扎,我把家访的目的列出了清单:1、暑假生活已经开启,关于孩子们的暑假,我们的大朋友是怎样安排的? 2、孩子在学校已就读了半个学期,或多或少您都有一定的想法,请在学校管理方面、教学方面、育人方面、后勤服务方面给予我们您的建议?3、如果孩子的暑假,您没有做出规划,作为孩子的陪伴成长者,请与我们一起完成暑期的学习力打卡?具体的学习力清单,随后我们以班级为单位告知……就这样,我们一行人带着明确的目标走上了家访的道路。

        面对不同的家长,我们获取到了不同的学校评价,针对家长的反馈,结合学校自身,我们调整了新学期的作息时间、课程设置。家访的那段时日,每一天回来,无论多晚我都会坚持把家访路上的情况用文字记录下来。以此为依据,梳理学校的症结所在,找到引起家长负面评价的归因,做出合理的判断元,它才是我们走出学校、走进家庭的真正意义所在。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我们必须知道我们所培养的对象的家庭环境、教育三观,必须知道家长期许、孩子所愿,知道当地大的教育政策与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态度,了解同地区不同定位的兄弟学校优势,在集团大的办学理念的架构下,重新审视自身、准确定位。 家访到29日,我的脑袋里瞬间萌生了这样一种想法:作为基础教育段的每一位老师,在研究教程大纲的同时,为何不把寒暑假孩子们的生活形态也作为研究的对象呢?孩子们的暑假除了兴趣课的学习,其实是可以多元化的。8月1日,北大博雅阆中骏臣公学的孩子们开始了属于他(她)们的学习力课程打卡。如:古诗词韵律打卡、扑克牌思维算、计时计算题、书法练习、运动打卡……巧妙的将各种能力的培养贯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不仅可以培养孩子们良好的习惯养成,还可以提高孩子们不同的学习创造力。从8月1日开始至9月5日,二升三年级班级群内的学习力打卡,打的是热火朝天,我们完成了绘本阅读《纽扣士兵》、故事阅读《鼹鼠的月亮河》,看完了5部电影(2英3汉),在家长的指导下,完成了人生中的许多第一次,感受到了爸妈手掌的老茧、皮肤的粗糙,触摸到了父母双鬓的白发……孩子们在这个暑假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我可以,我能行,我没有问题”。归根到底,不过是落实到了这样一句话上“坚持很贵,贵在坚持!”与此同时,我们在开学日当天,家校生三方的协作下,共同埋下了开学伊始的新愿望,用一张全家福记录下三年级的完美蜕变。

         AI——ai(汉语拼音中的爱) 教育中的任何一种关系都建立在爱的基础上。

        爱是一把火,能把黑夜点亮,温暖寒冬;爱是正能量的传递,能驱除阴霾,迎来光明;爱是链接你我的桥梁,包容万物,和谐众生。教育到底是什么?教育就是关系,和解、和善、和谐的一种关系;教育就是解放心灵,回到自然之中,冥想、静息、内修、省悟;教育就是敬畏一种生命,敬重一个生命,唤醒一个生命。教育就是你给予了什么,你便可收获什么?

 2、The real education care and insight can not live without passion. 

       到底什么是共识?把学校的各种文化与理念转化成内驱力,实现原则性的问题转化为技术问题,为共识建构意义,寻找路径,为一群用心做事的人照亮前方。当共识而为之,便可携手而为之,一起努力而为之,为梦想而奋斗之。 陈琳主任所谈到的《寻找德育新样态》对我也是深有感触。 事不在大小,而在于做了还是未做?做过之后是否有所总结,有所评价,有所反思。恰如陈主任所说:德育很大,大到千里之外;德育很小,小到一米之内。德育中的大是面对我们所要培养的孩子,通过哪些途径,将其培养成他们自身所要成为的人。德育中的大是课程体系的细化、文化元的生成积淀、以活动为载体的多元评价。德育中的小是生活中、学习中的每一件事,如弯腰帮助低龄的学生系了鞋带、主动捡起了身边的一片垃圾、彼此见面的一声问好、失意时的一个拥抱、一个赞许的眼神、一个肯定的鼓励等等,事无巨细,都是德育样态的呈现。 常规化的工作重复去做,已经让大家麻木不仁,进入了职业倦怠期,如何让大家从冗杂的事物中转换思想,让上班成为一种期待,让每一份岗位都是一个利我、利她(他)的舞台,是我们下阶段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没有汗水浇灌的土地谈不上热爱,没有汗水滋养的工作你不会眷恋,没有温度和温暖的校园谈不上留恋。德育在身边,我们在路上……

       刘浩然主任分享的《在管理中摆渡一种可能》,我的反思是这样的: 听了浩然主任的分享,回到酒店,仔细想想也是那么回事。在教育这条路上,我们到底摆渡了怎样一种可能?从无到有、从一到多、从上到下。 从我们彼此初遇的那天开始,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渡劫。或许是帮自己渡劫,也或许是帮他人渡劫。其实,教育是一场看的见的遇见,感知到的温度。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都在用自己的真善美传递着教育正能量。或许在教育开始的路上,我们卑微且渺小,能做的不多;或许在教育开始的路上,我们自身还在不断试错,成功的几率不高;只要我们抱朴守真,贵之以诚,我们都能够执笔之手,画出教育中的第一个同心圆。我们需要的是从无到有的勇气,需要的是从一到多千帆竞发的势气,需要的是从上到下运筹帷幄的底气。

       比如说:当下民办学校管理的样态,管理者自身的位置排列、定位是否清晰。学校组织架构里,是否梳理了层级之间的脉络关系,弄清楚学校的两种人及两种人之间的内在联系,借助健全的机制、完善的制度与评价体系,从而有没有实现学期初定的管理高度。我们所做的所有,都是为了让坐上这艘船的人,有一天可以自渡,并且渡人。

       好教育是池塘自然存在的样子,好学校是森林茂密生长的样子,好中层是大雁飞过天空的样子。他是艾瑞德学校的校长助理龚涛,温文尔雅,彬彬有礼。 在他对学校文化理念、三观意识形态的分享中,我们知道了基础教育阶段学校该有的四种样子。“一所给孩子安放宁静书桌、编织金色童年的学校;一所让孩子弯下腰、滴下汗、耕种一亩田的学校;一所带孩子观日月星辰、摘瓜果桃李的学校;一所带孩子行走世界、走向诗和远方的学校”。一所将劳动教育与课程完美结合的学校,一所将教育与生命自然相融合的主体,使儿童在这个成长的乐园中自然生长的学校。 在艾瑞德的“六脉神剑”中,我们不仅收悉了学校的“四种样子”,还了解到了“四人”。何谓四人?即:核心理念领航,做坚守办学价值观的那个人;温度故事导航,做与师生保持最近距离的那个人;工作机制助航,做让学校沸腾的那个人;初心行动护航,做把学校带向未来的那个人。最最关键的领航人恰是坚守了办学价值观、保持了与师生距离最近、让学校沸腾和带领学校走向未来的那个人。他能把学校中的一人一物、一草一木放在自己的心上,把自己的家人放在内心最深处。他说:校长就是符号,校长就是道具。校长不是戴着一顶高帽,高高在上的指挥千军万马,而是俯下身子,倾听细微之处的声音,为家人办最实在的事情。将教学过程中的三维目标——知识、情感、价值观转化为知识、思维与素养,让每一位专业的人去做专业的事,让执行力作为衡量自己能力强弱的标尺,而非以资历论资排辈。

        在《走好管理与教学的平衡木》这场报告中,我熟悉了这样一句话:工作就像一场大戏。我认为这句话没有结尾,“工作就像一场大戏,戏里戏外演绎的如何,这才是我们研究的结果。” 与其说翁文千主任以自己为范例为我们进行了解读,不如对照坐标,找一下自己跷跷板的支点在哪里。一个行政部门、一个教学学科,它们是无论如何都产生不了链接点,它们就像是永远不会有交集的两条平行线,对标照镜,我该怎么做? 与翁主任一样的共性,一身兼数职。即是行政中心主任,也是小学部负责人,同时还是三年级的班主任兼语文老师,关于语文这一学科的教学教研还要兼顾到位、学习力课程的植入、渗透还不能一刻倦怠。

      说实在的,与晨起的朝阳一同升起,与深夜的星辰道声晚安,从踌躇满志——杂乱无章——一地鸡毛——梳理规划学部工作,将期度工作计划分解到每个月,再有月工作计划细化到每个小周,日工作甚至于细化到每个点位,每个责任人。再完美的方案,都会有疏忽出现纰漏的时候,到了最后才发现该落实的许多工作还是没能够及时落地到位! 不是没有计划,而是少了落实与督导;不是没有计划,而是偏离了自身的重心与核心,没有理清事情的主次,没有合理的发挥中层的力量,没有“扬长避短”。就像翁主任所言,在众多没有交集的工作内容里,我们缺的是给自己找到一个平衡的支点,那就是怎样让这些扁平化的工作有序开展。 在6个小时的高铁上,我梳理了开学初的所有工作,找到了工作中的的痛点。与我而言,究竟什么才是主要的工作?什么才是次要的责任?我必须要搞清楚:站在不同的点位上,我究竟要给我身边的家人带来什么?学部管理,我想呈现的是让我的家人在工作中温暖、学习中快乐、成长中自然、娱乐中忘我、规范中有序,在该有的时光留下该有的样子;行政管理,我想呈现的是工作不滞后,看到的是积极而为之,一个和乐大同的工作环境域;班级管理,基于学部大的育人目标上,设置班级育人目标,礼、信、仁、爱、学,每个月都形成特定的主题,将中国的节日文化都能巧妙贯穿,陪伴孩子成长的时光里,教育可视化、可感化、灵动化,让每一个孩子都看的见分数,想的起童年,记得起恩师,忆得起母校,在校时,留下的是热爱,离校后,留下的是眷恋……找到平衡的支点,找到交集的链接,使不同的团队围绕着一个核心同频共振!家人们:任何一条道路上,向前走的每一步对于我们都是一种挑战!

      《后勤管理的抛物线抛向哪里》向我们清楚阐述了要抛的位置,抛向儿童最近的地方,抛向师生最向往的地方。 后勤不后,后勤先行。后勤服务于教学。在新的教育形态下,服务的珍贵是爱。面对后勤,我们提炼总结出来的有很多这样的词汇,速度有了,质量降了;服务有了,标准没有,总之,我们自身的工作评价上,依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比如说:地域差异性所导致的重口难调,从周一到周五的食谱一个样,评价的标准流于形式,最终的结果是工作懒散。到底怎样来做?应该是学校的每一位管理者要思考、亟待落地的问题。 后勤掌握着所有师生的胃,吃饭不是婚姻里的从一而终,色、香、味一直是饮食文化的评价标准。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适合于他们的食材、味道该是什么样子?针对不同的成年人,适合于他们的食材、味道该是什么样子?教师这一行业,常与粉笔相伴,常坐常站,常思常言,适合于他们这个群体的食材、味道该是什么样子?这是掌握我们一日三餐的后勤师傅们所要思考的点位。在每日进餐的过程中,你是否走出了你的工作场所,关注了菜与汤本身的质量与耗量?你是否俯下身子,去询问了不同阶层的人,聆听了他们的建议?你是否有自己一月里面新创的三个新菜品?我们不因个人喜好来铺排一周菜谱,你所调研的人群是孩子、是老师,只有抓住他们的胃,才能让他们因为这种特殊的味道留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期待和享受在学校的日子,让老师们期待和享受加班的日子。这种日子里拥有着一种特殊的味道,它是爱的味道,家的味道。

       创造儿童喜欢的教育场,时刻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拉伸服务的边界,使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关注与爱最大化、可视化。将三分钟的舞台奉献给那些平凡岗位上不平凡的人,虽然台上与台下仅有一步之遥,但我们要知道那是身份的转变,尊严的不同。家人们:好单位是等不来的,好单位的存在是大家一起携手创造出来的。一群人、一条心、一件事、一起做、一定赢! 

      杨海威主任的《劳动教育:向童心更深处漫溯》,通过如何开展劳动教育向童心更深处漫溯的由浅入深式的递进,让我们参悟了国家背景下的劳动教育纲领,我们需要怎样做?一是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而是要在厚植爱国主义情怀上下功夫;三是要在加强品德修养上下功夫;四是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五是要在培养奋斗精神上下功夫;六是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 劳动育人有自己的育人法则:文化育人、技能育人、实践育人、模范育人、评价育人、职业育人,通过劳动的教育,关注劳动的教育,形成为了劳动的教育。将三种劳动的关系通过、关注、形成落地为“知行合一、身体力行、手到心到、有始有终。”那劳动教育课程究竟如何开展呢? 在这个项目课程中,我们必须把握一点,对于一年之中九个月的学习,这节课我们需要开设多少课时?内容怎么选择,课程怎么来上?每个阶段的孩子,他们需要学会什么?它才是我们研究的重心。万变不离其宗,我们的目的旨在培养孩子的学科兴趣、引导学生研究、小组参与实践、深化劳动习惯,形成最后的劳动品质;形成农场就是课堂、种地也是作业的劳动教育理念,分清农时、辨识五谷、知生产周期、食物用途的教育目的。 要说的很多,要把反思过后的思想写出来的也很多,终要回到一个点位上,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不仅仅是你自己多优秀,而是让你团队中的每个人都能够发光发亮。

       2020年,我们学会了让每一次灾难,都变成我们身边的、手中的教育资源,在每一次经历中,看到自身的成长蝶变。“事业是价值观的长跑,善良是价值观的竞争力!给予彼此信任,给予彼此善意,让善良与包容永驻心间。”变学校的一群人为一个人,让学校的办学理念与办学愿景,不再是冷冰冰的文字,而是链接你我的一个个温暖人心的故事形成的教育温度,通过言行、态度、环境的改变给予他人正能量,帮助他人储存能量,而非能力;是彼此赋能,而是不单向收获。在爱中出发,在事上磨练,在做中精进,不要时刻前进在满世界的去寻找人,而是要把身边的人变对,变成与我们思想一致,同频共振的真正的教育人。让我们都站在离儿童最近的地方,走到儿童的心灵深处,倾听、关爱,做儿童教育路上的守护天使,牢记“懂他(她)们比爱他(她)们更重要。”                            


你可能感兴趣的:(在新教育中成长——聊一聊我眼中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