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目中的那一些电影

    《黄土地》  中国广西电影制片厂    1984年出品          片长89分钟

    该影片讲述的是八十多年前所发生在陕北高原上的黄土地里的一个年轻的姑娘所热烈追求自己的梦想的故事。古往今来,在任何的历史和地理的背景之下,这么一个令人动容的故事都会让人去浮想联翩意犹未尽的。可是我看了该影片,心情却是压抑的,精神也却是麻木的。虽然影片中有那辽阔的长空,无垠的黄土地,以及那浩浩荡荡的奔流不息的黄河水,奔放自由欢快疯癫的安塞腰鼓,嘹亮粗狂风趣哀婉的信天游,总也抵消不了那一种沉重的思绪紧紧地压在心上一样,一刻也不能去放松,一刻也不能去忘却,是因为有更多更多的东西,深深地埋在那黄土地的深处。如同古老而又沉寂的黄土高原上的月升日落,几千年来它所历经沧桑,它所看尽了世事变迁却依然不动声色一样。

    影片的故事是发生在1939年的初春,一个名叫顾青的年轻的八路军的文艺工作者,来到了陕北高原收集当地的民歌。他的到来,唤醒了当地出了名的少女民歌歌手翠巧。翠巧的妈妈早年亡故,姐姐也早已嫁人,现在,她和饱经风霜的父亲和年幼的弟弟住在单家独户的窑洞里。当晚,顾青被请到了翠巧的家来落脚。顾青的到来,使得翠巧的心中漾起了波澜。夜深了,伴随着嗡嗡的纺车声,她不由自主地哼唱着自己的的哀愁,也使她的心中产生了新的变化。然而,善良,忠厚,贫穷,愚昧的翠巧的父亲,却要因袭世世代代的“庄稼人的规矩”,让女儿在这年年底出嫁完婚。

    顾青采集完了民歌要走了,翠巧有多少话要对顾大哥说呀,可是到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当她终于说出想随他去他工作的地方心愿时,可是顾大哥还得回去向他的上级请示。庄稼人有庄稼人的规矩,军人也有军人的规矩,命运不会出现奇迹。顾青只是一个新文化的传播者,而不是一个救世主。依依惜别之后,翠巧敞开她那嘹亮甜美的歌喉,唱出她对共产党里的公家人的敬佩和深情,唱出了她对自由和光明的热切和向往,她的歌声也在这一片贫瘠而丰腴的黄土地上回响。顾青踟蹰难行,听着她的歌,一路流下了眼泪。

  我以为, 人虽生于地,且成于天。人终究仍不甘于作为苍天之下的奴隶,也不甘于作为黄土之上的草木。影片中的昏暗的灯光和翠巧向往光明的内心,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不多的几句台词,却透露出了翠巧的丰富的内心世界。安塞的腰鼓使得沉闷已久的黄土地上,终于爆发出了山崩地裂般的激情。迎亲的鼓乐,红色的花桥在黄土地上显得是那么的醒目,那么的顽强,是它在告诉着我们,即使在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中,我们的民族的生命力却依然是那么的如此地顽强,那么如此地的澎湃。影片的导演自己也说;黄土地上人们,向我们展示了他们的民歌,腰鼓,窗花,刺绣,画画和数之不尽的传说。黄土地上的文化,它们沉重而又轻盈,它古老而又年轻,是它们的力量掀翻了我们的思绪,锤碎了我们的自身,使得我们的灵魂化作了它们。就像是一个老人脸上的皱纹,千沟万壑好似一个民族身上的皮肤一样,发出一声低吟的长叹,长叹他们对民族深挚的赤子之爱。

    我也以为,在上个世纪的整个八十年代,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电影人,他们大都义无反顾地投身到了如何去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历史文化进行继承和反思,而那黄土地高原上的那原始苍凉的景色成了他们这一种继承和反思的最恰如其分的背景和手段。影片的结尾是翠巧用自己的死亡来祭奠她自己的那梦中的自由,她来到了没有我们想象那样的浊浪滔天的黄河边,汲水唱歌,那母亲河的画面平静得像是少女的化身一样,看了太让人发人自省了。因此,中国电影当中出现了以西北黄土高原为地理背景的影片,也被称作为所谓的“西部片”。黄土地对于“西部片”的形成乃至中国电影的发展都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影片结束了,黄土地给我的感受是,在如此贫瘠的土地上,在如此的沉重的现实中,依然可以孕育出如此逆流而上的希望。我们常说;对立转化,相生相克,这一个宇宙之间关乎生存的秘密规则就被平淡地道出。影片的深刻,就在于编导们提出了的一个生存问题,也是一个超越时空的问题。其实黄土地的生存问题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你我都是生存在这一片黄土地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心目中的那一些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