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今天是清明,清明是24节气中继立春、雨水、惊蛰、春分之后的第5个节气。《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清明,叁月节。按《国语》曰,时有八风,历独指清明风,为叁月节。此风属巽故也。万物齐乎巽,物至此时皆以洁齐而清明矣。”。清明有天清地明的意思,这个节气开始,天气清澈明朗、阳光明媚、百鸟啼鸣、柳绿桃红,树木开始繁茂生长,整个大地的生物都活跃起来了。清明不仅是节气,也是中国人祭祀祖先、缅怀先人的传统节日。

清明三候

一候,桐始华

“桐花开,清明到。”桐花一开,春意阑珊,此时繁盛的春景即将逝去,因此古诗词中常借桐花凋落表达一种伤春的情绪。桐花开后,麦花、柳花也相继开放。

“桐”在过去可指几种树木,油桐是其中一种,油桐花花旗很短,盛放时白花簇簇,花落如飘雪一般,煞是好看!

二候,田鼠化为鴽

习惯了阴暗洞穴环境的田鼠,也禁不住清明暖意的诱惑,试着爬出洞穴寻找食物,但刺眼的阳光让它们感觉不太舒服,又纷纷回到地下的洞里躲起来;喜爱灿烂阳光的小鸟,反而从洞里爬出,古人就误以为,进入洞里的田鼠出洞后都变成了小鸟。

三候,虹始见

清明时节,雨水逐渐增多,雨滴也变大了。太阳光照在雨滴上,分散出不同的颜色,形成美丽的七色彩虹。

清明养生

清明节气,太阳到达黄经15度,从中医养生来讲,也是一个重要的节气。

《黄帝内经》中写道:"寒气生浊,热气生清。"从立春到清明整60天,其间经过雨水、惊蛰、春分,大地渐暖到了清气上升的时候。中医认为人应四时,春季万物生长,机体也是如此。从中医来说,吐纳调息法对人体阳气有益。大家可以到空气清新之处慢走、打拳、做操,尽量多活动,使阳气增长有路。

起居,“晚睡早起”。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为了适应春天阳气生发的规律,人们应当晚睡一点、早起一些,舒缓形体,以使神志随着春气而舒畅怡然,这是养生的自然法则,违背了就会伤肝。

饮食,忌食“生发”。古人所谓“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四季不食脾,如能不食此五脏,乃顺天理”。清明节又称“寒食节”,有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禁火吃冷食的习惯。不过,有些人是不适合吃冷食的。在清明时节,凡是耗损或阻碍阳气的情况都应该避免。

踏青,动得不宜大。清明节还有踏青、放风筝、荡秋千等放松身心的习俗。“不过,踏青登山一定要量力而行。”踏青等活动与传统意义的锻炼有区别,除了长期坚持锻炼的人,这个季节并不主张人们大幅度地“动起来”。

清明习俗

祭祖

清明祭祖扫墓的风俗由来已久。入春以后草木萌生,先人的坟墓有可能在雨季来临时出现塌陷,或者因山里的小动物打洞受损,所以人们在祭扫时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以此表示对祖先的怀念。

踏青

远足踏青、亲近自然也是清明节的习俗。此时,天气回暖,到处生机勃勃,踏青的人们结伴而行,赏花游玩;小朋友们放风筝、捕蝴蝶,开心极了!

寒食节

清明节前一两日为寒食节,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介子推而设立的。相传介子推与晋文公重耳流亡列国,割大腿肉供文公充饥。文公复国后,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文公焚山逼迫,子推却坚决不出山,和他的母亲一起抱树而死。文公把他葬在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子推亡故这天禁火,只吃冷食,后相沿成俗。中国过去的春祭都在寒食节,直到后来改为清明节。

清明诗词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破阵子·春景》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日长飞絮轻。

巧笑东邻女伴,采桑径里逢迎。

疑怪昨宵春梦好,元是今朝斗草赢,笑从双脸生。

清明时节,文明祭祀,寄托对先人的哀思;远足踏青,感受春意盎然;回归田园,见证大地的勃勃生机!

(本文图片源于网络)

你可能感兴趣的:(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