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化法读书,终于不用见书就晕了

一本书,几十万字,好厚一本,一看,晕乎乎。那么厚一本,谁看都晕。但只要简化,就好理解很多。

如何简化?

1.主题

2.概念

3.价值

每本书自带使命

樊登说:每一本书,都自带使命。

使命,可能很大,但不会多,谁能顾得了那么多呢?每个作者有其擅长的领域,即使是诺贝尔大奖得主,不管是经济学类的,还是其他什么,精钻的领域也有限。他们写出来的内容,多数围绕自己研究的领域,主题便很集中。

只要抓住主题,便是抓住一棵树的主干。其他内容,充其量是分枝和树叶。无论怎么分,都离不开主干。

比如,《思考,快与慢》,粗一看,真的很晕,厚且不说,那么多概念,那么多案例,看完前面忘了后面,看完书,晕乎乎。

但无论它怎么复杂,作者的研究领域在那里。作者,丹尼尔.卡尼曼,是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因为“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结合在一起,特别是与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有关的研究”而得奖。

他是研究“决策”机制的心理学家,运用于经济学。一提炼,主题词自然就出来了——《思考,快与慢》说的是“决策”的问题,是在“不确定状况下”的“决策”制定问题。

有了主干,其他内容都是围绕这个“使命”展开的。有了主题,你就有了“大局观”,不至于陷进那么多案例里出不来,就不晕了。

概念支撑着主干

一本书,正如一棵树,有主干,有分枝,它的分枝便是各种概念。

作者提出了主题,肯定是要论证的,否则干瘪瘪,他说不清,别人也不好理解。

《思考,快与慢》,从一开始将大脑系统定义出两个基础概念:系统1和系统2。

关于主题“决策”,系统1和系统2如何相互作用,又导致了哪些问题,就给延伸出来了一系列概念:可得性偏差,结果行偏差,典型性偏差,锚定效应,禀赋效应,光环效应,启动效应,框架效应……

这些概念一拎出来,你会发现,主题下的各个分枝突然很清晰。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些概念,把定义和书里的案例找出来加以消化理解,就很明了。

这很像我们上学时的课本,一本物理书学了一学期。整个学期下来,可能主要就是学了“力”这么一个概念,加上一些定理,比如牛顿三大定律。其他的,多数是为了说明这些定律,以及一些练习题。

李笑来貌似就分享过,他上学的时候,主要是抓住各种概念和定理,做练习是为了加深理解并加以运用而已,所以学起来很轻松。

重视案例的实用价值

不管学什么,都是为了用,这才是我们需要的价值。

但若光看主题和一些概念,我们难以理解很深入,也就谈不上运用。反而,书里所列案例,不仅能帮助理解,也便于借鉴。

比如,《思考,快与慢》说到锚定效应,若是第一次看到这个概念,未必好理解,看看案例就好很多。

初见“锚定效应”:先入为主的信息会对我们的后续决策作出暗示的现象,就是锚定效应。

一下子搞不清先入为主的信息怎么暗示我们的决策,看看它的实验就好很多。

一个实验,当问实验对象“你是否愿意为环保事业捐款5美元”时,最后得到的捐款金额平均为20美元。

当把问题换作“你是否愿意花400美元为环保事业捐款”时,最后得到的捐款金额平均为143美元。只是把初始的锚定值更改了一下,获得的结果却大不相同。

在日常购物、商业谈判中,大脑的直觉思维就很容易受此影响。

一看这案例,你就能结合实际情况了。你一想,星巴克三种杯子,不管你选哪一种,多数是受其他两种影响,比较着选的。原来是这么个“锚定效应”。

再比如,禀赋效应,指当你拥有某个物品之后,你就会觉得它价值更大。

著名的马克杯实验,实验人员把马克杯作为商品在学生之中随机分配,然后让学生自由交易,结果发现成功完成交易的没有几个,因为马克杯买家和卖家对于马克杯的估价差得特别多。卖家估价中位数为5.25美元,但买家的估价中位数只有2.25美元。相差一大半。

一看案例,自己一想,确实有那么回事。

案例,不仅帮助我们理解,还触动我们日常生活在大脑中的印象,对我们运用有很大的帮助,所以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一本书,就这么地,一个主题,几个概念,和一些案例,给简化了。你再去看,自然就好理解了,至少,不会晕。








你可能感兴趣的:(简化法读书,终于不用见书就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