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作《人民的名义》姊妹篇,《阳光下的法庭》缘何悄无声息?

文丨星河鹭

“十年剧王”之后,再无《人民的名义》。4月8月,由中央电视台、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等联合出品的《阳光下的法庭》,在央视一套黄金档播出。因有国家强力机关背书,顶级电视平台播出,且聚焦法官日常生活,《阳光下的法庭》被寄予厚望,甚至有“《人民的名义》姊妹篇”之称。

然而,播映已到尾声、行将收官之际,《阳光下的法庭》只能用表现平平来形容:上线26天,《阳光下的法庭》累计网播量仅3.1亿,距离10亿相当遥远;豆瓣评分为6.8分,与《人民的名义》8.3分不可同日而语;就连微博讨论数,也只有区区6321次。

质量并不趋于平庸的《阳光下的法庭》,缘何未能成为又一部《人民的名义》?

有强情节却无大尺度,聚焦法官职业的行业剧

2017年,横空出世的《人民的名义》用强情节、快节奏、大尺度震惊了国人,席卷全国的追剧热潮、高涨不落的收视热情、此起彼伏的讨论声量,让《人民的名义》收获了“十年剧王”的称号。

《人民的名义》之所以成功,不仅来自于国家强力机关最高检的背书,保证了大尺度剧本的顺利过审,享受了相当的题材红利;也在于塑造了一批性格鲜明、各有特点的人物,无论是李达康还是高育良,甚至祁同伟,都有足够咀嚼的性格空间。

有同等量级的最高法参与出品,也有颜丙燕、刘之冰、何冰、王志飞等演技派加盟,围绕环保修复案、知识产权案、冤假错案三个案件展开的《阳光下的法庭》,因此备受期待。要知道,司法案件因有故事起伏、矛盾冲突、多元人物等基因,本身就具备先天的影视血脉。除此之外,《人民的名义》还是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组建后央视倾力推出的第一部影视剧作品,重要性不言而喻。

令人扼腕的是,呈现当代中国法治建设、法官风采、司法改革的《阳光下的法庭》,最终未能成为第二部《人民的名义》。一炮而红的《人民的名义》,在开篇中就给予观众强烈的视觉刺激,无论是堆满赃款的别墅、贪官与检察官的言语交锋、凌厉迅捷的镜头切换,都成为其捕获观众与网友的撒手锏。

而《阳光下的法庭》更像是一部聚焦中国法官的行业剧,省高院法官、涉案企业家、律师、记者、刑警等诸多略显脸谱化的人物错步上前,完成伟光正的政宣任务。

看起来,《阳光下的法庭》也有强情节,电视剧开篇关于环保修复案的开庭审理颇有章法,原告律师与被告律师的唇枪舌剑、庭内庭外的暗自较劲等情节,共同编织出密不透风的故事节奏;涉及司法改革,法院员额制考试倒也是贴近现实生活,在阻力中推行改革的呈现有现实主义风范。

但拉长整部剧来看,《阳光下的法庭》更应该被划归到中规中矩的行业剧里——这里不涉及贪腐问题的探讨,不提及强拆等敏感话题,只有推动中国法治建设不断向前的法官。

法理与人情讨论显老旧,“官场现形记”更吸睛

在电视剧越来越“长”的当下,36集《阳光下的法庭》可谓短小精悍。围绕环境修复案、知识产权案、冤假错案三个案情展开,也有足够的叙事空间。但从豆瓣、腾讯视频等网友的反馈来看,《阳光下的法庭》剧情虽然紧凑快速,但主角人物之间的情感戏,仍然成为了减分项。

与《人民的名义》角色郑胜利令人讨厌一样,强行尬戏的情感戏拉拉杂杂,和主线剧情并无太大瓜葛,成为该剧最大槽点之一;相反祁同伟与高小琴的感情戏反倒与人物心理变化极度契合,被观众点赞。

《阳光下的法庭》中,省电视台记者宁佳怡与律师鹿鸣的感情戏,也因与主线剧情略显脱离,拉低了观众好感度。在一部塑造中国司法改革背景下法官形象的电视剧里,律师与记者的恋爱仿佛走错了门,割裂了剧情的流畅度与完整度。

更大的问题,则来自于剧集对现实生活的批判性展示。有最高检背书,《人民的名义》有强烈的钦定色彩,但在反腐的时代主题下,该剧展现了创作者“揭中国官场老底”的勇气:互相推诿的庸官嘴脸、心机深沉的窃国硕鼠、曲意逢迎的阿谀小人、坚守底线的政界清流……在主线与支线剧情丰富但不庞杂的《人民的名义》中,现实版的“官产现形记”被生动地勾勒出来,由此构成该剧猎奇性追剧的最大动力。

《阳光下的法庭》则在政治宣讲与剧情展示之间摇摆不定,更无法对中国司法实践进行批判性展示。在呈现司法改革中,法官员额制改革遭遇很大阻力,《阳光下的法庭》一方面在重现从上到下的抵触情绪,明争暗斗描摹到位,颇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

另一方面,该剧又不忘用画外音的方式,通过省高院院长之口,来强调做好人民法官的使命感与高素质,政宣色彩相当浓郁。而其围绕法理与人情的展示,也算不上多有新意。

有评论指出,《阳光下的法庭》症结或许在于选错了叙事切入点——颜丙燕饰演的省高院院长,堪称法官职业剧里的“大女主”,面对司法改革、舆论绑架、干预司法等诸多困难,她因所处位置特殊,只能在法理人情之间唱高调——“又红又专”的《阳光下的法庭》,“台词变成了活生生的一份份红头文件”。

踩中社会情绪的爆发点,影视爆款需要学会“借势”

延续了风起云涌的民族情绪,《红海行动》才得以成为2018年春节档最大黑马;契合现实题材的风潮,《恋爱先生》才能成为开年剧集中的小爆款。影视消费因辐射范围广、消费门槛低,往往需要向社会热点“借势”。

尽管同样有强情节的天然优势,但《阳光下的法庭》相比《人民的名义》,在题材的爆炸性上看,就弱势不少。36集的《阳光下的法庭》,基本上用平均用力的方式,讲述环境修复案、知识产权案、冤假错案。三种案件类型除最后一个稍微接地气以外,距离现实生活较为遥远,因此在引发观众共鸣,营造社会社会热点话题上力有不逮。

反观《人民的名义》,所呈现的贪腐问题一直都因话题敏感、牵涉面广而备受关注,它不仅是执政党层面的重要工作,也涉及到民心所向。在题材本身的关注度来看,《人民的名义》也比《阳光下的法庭》更胜一筹。

不过,《阳光下的法庭》或许也志不在《人民的名义》。《人民法院报》曾刊发文章指出:“《阳光下的法庭》这个片名很好、很温暖,又充满了自信。作为体现为国家意志的人民意志,法律本来就应该是普照的阳光,给社会以秩序,给人心以温暖。”由此可见,《阳光下的法庭》本就是一部宣扬法治的大剧,中规中矩才是最佳创作路径。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称作《人民的名义》姊妹篇,《阳光下的法庭》缘何悄无声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