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学与教》第三模块共读心得

这一章内容满满的全是干货。部分内容有在课堂上进行过尝试,也仅只是粗浅的尝试,在方法使用和策略的选择上还远远达不到收放自如,同时这一章给我们传递的教育智慧更是值得细细品味,深入感悟。再次让我感受到技术不是冰冷的技术,技术的背后是为学生终身发展做积淀助力的爱的温度。

首先是同侪教学法,在听课时几乎每节课不管什么学科都能看到小组合作的课堂活动设计,但小组合作不等同于同侪教学法,同侪教学法并不是为了开展小组研讨活动,也不是为了达成某种共识。同侪教学法的问题设计,应该让正确率在30%-70%之间,如果正确率太高,说明问题设置过于简单,正确率太低,说明问题难度过大,需要再给一些台阶让学生过渡。那么在问题的正确率在30%-70%之间时,可以让学生轮流向同组的同学表达自己的观点,再次对同一题或相近的题进行作答。有了反馈器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课堂的效率,同时可以记录下课堂的过程性数据,对于课后老师是否对个别同学进行辅导提供决策的依据。

在本模块我们捋清了小组合作的三种形式,学会了如何把握实施合作学习要素,不是一句简单的请大家小组内讨论一下,一会请同学来分享一下你的观点,就是真正的小组合作。在不同的情境下,在得到不同的数据时,如何选择小组合作策略,值得深入探究。在选择之前,首先学习一些好的小组合作的方法也是必不可少的。曾经在《一元一次方程的认识》这节课上,设计了一道选择题,选出列举出的方程中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这道题的正确率是55%,曾尝试过“四聚头法”,学生写下自己的观点,粘贴在一起,每人二十秒轮流表述自己的观点,随机抽取一个号码拿着他们组生成的资源上台总结全组的观点。随后立即让同学们又做了一个类似的练习,正确率可达到90%以上,这是一种非常高效,高参与度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方法。

在九年级的试卷讲评课上,课前利用麻吉星对第九题的答题情况进行了统计,发现同学们的错误主要集中在C选项,也就是说精准的定位出来同学们疑惑的小选项是本题的第四个。

                                                             图2:课例第九题

在变式训练环节,完成后通过投票功能对该题的答题情况进行统计,若正确率超过80%则可直接进入下一题,课后再根据错误的名单进行单独辅导;若较低,则利用TPS法两两交流问题和解答,老师巡视,再有必要时适时参与讨论,引导讨论的方向。最后使用随机抽取功能,抽取同学讲解小选项,若过程中有暴露的问题,同学们可利用举手功能提出自己的想法。 两两配对让每一个同学都参与学习活动,对于个性内向,平时再课堂上较少开口说话的学生,在只有两人参与讨论的活动中,他们没有压力的表达着自己的想法。在抽人分享讨论结果的环节,可以增强学生的信心,同时也暴露了学生的思维,生成学习的材料。在同学提出不同的解法或质疑时,学生学到了其他同学思考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培养了学生的高阶思维。

                                        图3:课例第十题

对于第十题,在变式训练环节,利用倒计时功能,请同学们在5分钟内完成变式训练,完成后利用投票功能对所选答案进行投票,投票后利用拼图法,每组编号为1号的同学聚在一起讨论选项1的正确解答过程,以此类推。讨论后,每组的1号同学即为原始组1号小选项的专家,每位同学回到自己原始的组,向组内其他同学讲解自己所担任专家的小选项的解答过程。 这样的深度合作学习,确保了课堂的学习效果和效率,知识学习不留死角,让每一个同学学习到每一个小选项以及不同的解法。同时,通过给其他同学讲解提升了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提升了自信心。

除了精心设计的小组合作,脚手架的搭建对于课堂的有效性也十分的重要,还是回到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从学生本身已经具备的能咯i,到最接近他们先有能力所能学会的新能力,这段区间就是他们的最近发展区。如果课程设计的很精致,但学生参与度仍然不高,有时我们会抱怨学生太薄弱了,其实并不是学生太薄弱了,而是我们搭建的脚手架太高了,所以利用信息技术准确的对学情进行针断,以学定教,因材施教,再次显现出其必要性。

我认为本模块不仅给我们提供了课堂实操的具体方法和策略,更多的是让我们站在十年、二十年甚至是孩子一生的长远角度去看我们应该培养孩子们什么样的能力,为他们配好什么样的“武装”,来帮助他们更从容的过上自己想要的人生。基于这样的顶层逻辑,去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

你可能感兴趣的:(《数字时代学与教》第三模块共读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