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营养

身心健康的两大标准,一个是身体健康,一个是心理健康,身体健康是每天吃足够丰富的食物,心理健康就是及时补充心理营养,两者缺一不可。

心理营养简单概括就是爱,爱太空泛了,看不见摸不着,不好把握,比如想给孩子一点心理营养,说爱孩子就够了。

一、心理营养包括哪些方面?

第一、无条件的接纳。

一个生命需要的第一口心理营养是无条件接纳。

生而为人,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刚生下来是漂亮的,还是丑陋的,爸爸,妈妈、家庭成员都能无条件地接纳这个孩子,而不是一看是个女孩,奶奶摔门走了,爸爸蹲在墙角叹气,妈妈抱着孩子垂泪哭泣,因为这个家庭欢迎的是男孩,当一个女孩来到的时候,所有人都是失望的。这样的一个家庭,不仅不能给孩子补充营养,还会给孩子带来无形的伤害,很多女孩子的心灵创伤就是在这种集体潜意识文化中形成的。

这个孩子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口营养就没有给到她,很显然这不是无条件的接纳。

很多父母有一种内在恐惧,一生下宝宝,就要训练他,其实孩子生命早期就是需要及时满足,及时回应,无条件地宠爱、陪伴、接纳的,零到三岁是无条件接纳的阶段,这个时候不要给孩子树立太多规则,三岁以后再开始树立规则。

很多妈妈到了孩子开始逃学,厌学,呆在家里躺平,不出门了,才开始有所触动,不再逼着孩子考大学,而是想着,只要是我的孩子,只要身心健康,即使呆在家里,不去工作,妈妈能养你多久就养你多久,这个时候才逼迫妈妈做彻底改变。

是不是真的要养孩子一辈子呢?不是的,只要妈妈能够做到无条件接纳,等到你的孩子确认你是爱他的以后,孩子的自我驱动力才会被激发出来,开始寻找他自己的生命之路,去融入社会,因为每个生命都有向光性。

为什么现在很多人有优秀强迫症,认为必须成绩好,必须考上好的大学,必须光宗耀祖,只有自己优秀了才可以得到父母的爱。

这些不是无条件的接纳,都是有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接纳会让一个人感到:

我来到这个世界是受欢迎的,我是被爱的。

第二、连接感。

孩子的第二口心理营养,就是从父母这里确认“我是重要的”这个叫连接感。

连接感主要来自母婴关系中的妈妈能够给孩子及时满足,当婴儿用哭声表达需求的时候,妈妈能够第一时间来到孩子身边安抚孩子,让婴儿的内在有一种内心体验:

“我是被重视的,我是重要的”

妈妈是婴儿和这个世界链接的第一人,这种内在链接的感受对一个人成长是非常重要的。

有多少人在人群中,总是躲在角落里,默默无闻不说话,这就是来自于童年,父母养育的过程中,没有给到孩子连接感,觉得说不说话都没有关系,反正没有人会重视,也没有人在乎,和他人断掉了连接。

每一个受伤的生命,都需要被及时看到。

第三、安全感。

童年生长在安全的环境种,不用担心流离失所,没有住的地方,也不用担心被邻居欺负。在学校和小伙伴打架,一回到家,爸爸就对你说:

“没关系儿子,有老爸了,老爸给你做主”。

这就是一种安全感。

安全感直接和一个人能否活下去联系在一起,能不能活下去,取决于:

“我是否安全感充足”

一个安全感充足的人,他内心的体验是:

“我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有人保护我的”。

我可以很好地活下去,不担心物质上缺衣缩食,也不担心有没有人爱我,这就是一种充足的安全感。

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里,女孩一生下来被送到姥姥家抚养,孩子三岁前,只要不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她的内心体验就是:

“妈妈不要我了,我被抛弃了”。

虽然妈妈清楚地知道事实上没有抛弃这个孩子,但带给孩子的感受就是被抛弃。

很小的孩子,经常被爸爸妈妈关在黑屋子里,受惩罚,虽然爸爸妈妈知道他是爱孩子的,但是这一次惩罚带来的心理的创伤,对孩子来说是很大的。

有多少女人一生安全感不足,总担心活不下去,担心钱不够花,不敢消费,永远摆脱不了的生存危机。

担心不被爱,时时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拼命地控制男人,在男人身上索取爱,经常问老公:

“你到底爱不爱我?”

特别是遭遇老公出轨背叛后,会引发童年经历过的被抛弃的创伤,动摇了一个人最底层的安全感。

很多鸡汤文说,一个女人只要卡里有钱,手机有电,车里有油,就安全感十足了,安全感是自己给的。如果这样的话,那些职场白领,那些富太太们岂不都是安全感十足了吗?不是的,他们依然在拼命的抓取,索要爱。

安全感来自于关系,来自于童年的母婴关系,成年以后,同样也是来自于关系。

第四、价值感。

第四口心理营养,每个生命都需要,被认可、被鼓励、被肯定。

今天孩子学会踢球了,妈妈说:

“我儿子真棒”

这就是一个肯定。

孩子的感受是:“我做了一个很小的动作,妈妈就来肯定我”

这就是一个人价值感建立的基石。

为什么很多人,在别人眼里明明已经很成功,很优秀了,是大学老师,是女企业家,学历又高,但是内心还很自卑,觉得自己一生一事无成,就是因为小时候,在一些小事情上,父母没有及时给予肯定和认可。

总觉得我要赚到很多的钱,做一番宏图伟业,做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这才是价值感。等到他真的赚到钱,真的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事,也依然不觉得自己有价值。从小在细节方面没有被父母认同过,虽然做了很多,总觉得没有价值,根源就在这里。

价值感来自于做任何一件小事情,都能给自己肯定和鼓励。

第五、归属感。

我是归属于一个团体的,我是归属于一个家庭的,这就是归属感。

归属感来自于被家庭深深的接纳。从小被父母接纳了,就会建立起归属感了,不用一生总是寻找归属感。

归属感、安全感是联系在一起的。

为什么很多女人内心不够强大,面对老公出轨,依然要待在这段糟糕的关系里,哪怕这段关系是消耗她能量的,因为她认为本来准备好一辈子和他在一起的,他的背叛,动摇了内心很多东西,信任感破坏了,归属感又会被断掉。

为什么内心不强大,不建议做自由职业者,因为自由职业者不归属于任何一个群体,一个人就是一支团队。

二、一个人缺失心理营养,会导致什么呢?

第一、导致情绪不稳定。

抑郁,焦虑,恐惧,害怕,悲伤,委屈等等,甚至是抑郁症,焦虑症,自闭症,社交障碍以及空心病,所有的这些都和一个人缺失心理营养是有关系的。

第二、导致人际关系的障碍。

大学和同宿舍的学生不会相处,社恐、亲密关系障碍,无法谈恋爱,不能走入深度关系,当关系刚刚有深度的时候就要分手,或者故意破坏关系,或者总是冷暴力回避一个人。

第三、出现一些行为偏差。

逃学,厌学,网瘾,自残,再严重一点对他人进行家暴,有反社会行为、吸毒、忍不住打架斗殴等等。

三、心理营养到底来自于哪里呢?

第一、来自于我们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也叫客体。

你生命中总要有一个重要他人,比如妈妈,如果一个也没有,可见这个人活下来是多么孤单,身边没有一个滋养你的人,没有一个稳定的客体。

第二、专业的心理学团体。

比如社群,长年的陪伴,就能让一个人获得归属感,在社群里,取得的每一点点进步,小伙伴都会回应你,从中就会获得价值感,给你肯定认可,无条件接纳你人性嫉妒的、贪婪的、负面情绪的,负能量一面,在社群里,看似在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其实在相互陪伴中,是在补充相互的心理营养。

疗愈就是这样发生的。

第三、团体动力小组。

大家有不同的问题,疗愈与原生家庭关系的、两性亲密的、出轨的,冷暴力的、职场、金钱,财富的,侧重点不同,最终归结到一个点,都是童年与父母的关系,都是要疗愈原生家庭的关系,都需要深度疗愈。

亲子关系优先于亲子教育,亲子教育很大的一部分主题是如何处理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只要你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和你老公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了,孩子不用教育。

最好的教育就是不教育。

很多父母总认为孩子是需要教育的,其实生命本身就有一种向光性,你只要给足他养份,孩子都会往积极向上的方向发展。

四、缺失心理营养后,如何补充呢?

第一、找到重要他人,稳定的客体。

什么是客体呢?

小的时候妈妈就是客体。

恰恰你小时候,妈妈既不能给你无条件的接纳,也不能给你及时的回应,客体的作用没有发挥完整或者没有充分发挥,会造成一定程度上心灵创伤。

18岁,尤其是25岁以后,我们就要对自己的生命负责了。

人生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结果。18岁以前痛苦,没有办法,因为我们没有成人,没有资源,没有房子,没有金钱,没有任何东西,只能被原生家庭伤害。

25岁以后,一个人就必须对自己的生命负责。

你是你命运的主人,你要主宰你的命运,你可以选择不允许父母继续伤害你,你也可以选择不允许伴侣继续伤害你。

我们人生是选择的结果。

这个时候要疗愈这一部分创伤,就需要找到一个好的客体。

比如有些人在谈恋爱的过程中,遇到一个男朋友,男朋友无条件的接纳她,给她及时回应,宠爱她,陪伴她。

为什么一段深度关系,至少是三年,因为零到三岁是最重要的,三年是一个周期,如果你男朋友持续三年,并且也是一个相对不错的客体,很大程度上就能疗愈你从原生家庭带来的伤害。

如果本来在原生家庭受伤够重了,在没有疗愈好自己之前,就去谈恋爱结婚,多半是遇到另一个病友,从一个火坑跳到另一个火坑。

学过心理学,内心强大,已经走出来的人,相互自嘲,往往说是一个病友遇到另一个病友。

都是带着创伤吸引来的,另外一个人也是带着原生家庭的创伤的,小时候被父母控制,好想摆脱,结果一不小心结婚,又被伴侣控制,甚至是家暴,原有的创伤并没有被疗愈掉。

第二、找到团体动力小组或者一对一的咨询,进行深度疗愈。

一个人只是听听课,只能改变你的认知,想要疗愈曾经的创伤,必须要在团体动力或者一对一的个案咨询中,进行深度疗愈,完成自我疗愈的三部曲。

第一步,先处理情绪。第二步,修改认知,重新理解父。第三步,完成与原生家庭父母的分离和告别。

按照三个步骤,一步一步走出来。

团体动力小组,是一对多的咨询,最多不超过12个人,一对一的个案咨询,是深度陪伴,有针对性的疗愈。

第三、修正关系相处模式。

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也好、团体动力咨询、一对一的陪伴也好,就是修正了一个人童年与父母相处关系的模式。

小的时候,父母控制你、指责你、打压你的,你总感觉被否定,被打压,被控制,这种感觉就会变成你人际关系相处中的一个模式,和别人相处中,内心体验总觉得我是被否定的,被指责的,当领导给你客观反馈意见的时候,觉得领导在针对你,挑你的刺,导致和领导的相处中总是出现应急反应,对他说的话过度敏感。

疗愈就是修正你被否定,被指责,被控制的曾经的体验。

在新的关系中,经过长期的被肯定、被认可、在这里看到了真实的自己,并且允许真实的自己自由舒展,这个时候,新的人生体验就开始涌动,新的人际关系模式就开始形成了,带着这种新的人际关系的模式,再进入到社会、生活、职场、与其他人的相处,重新回到父母身边,那种曾经被指责,被否定,被打压,被控制的体验就被修改掉了。

在新的关系中被滋养的体验,取代原有在父母那里曾经受伤形成的心灵创伤的内心体验,当新的体验取代了旧的体验的时候,一个人的童年的创伤就被疗愈了,人际关系模式就改变了,心理营养也得到了一个充足的补充。

这就是创伤被疗愈的过程。

第四、重建健全人格,心理成熟度。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事情,有的人内心力量足够强大,可以驾驭和应对,有的人就会被突如其来的事情打垮了。因为每个人人格坚固程度是不一样的,心理成熟的程度也不一样。

那些面对失恋导致抑郁、偏执的孩子,他们的心理成熟程度可能只停留在幼儿期或者三四岁,看起来生理年龄已经20多岁了,但是失恋激活了他童年被父母抛弃的创伤,失恋以后退行到三四岁婴幼儿的状态了。

对于正常一个人来说,20多岁失恋了,完全没问题,难过上一周,甚至三个月,就开始另一段感情了。但是对于一个心理成熟度只有两三岁水平的人来说,虽然是20多岁了,但是他的人格成熟水平,心理成熟程度只有两三岁,失恋就意味着被母亲抛弃,这一刻,伤痛直接威胁到她的生存本能。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女孩在面临失恋的时候,做出过急反应的原因。

大人怎么也想不通,不就是失恋吗?其实并不是失恋本身的问题,是童年生命早期被抛弃的心灵创伤的再现。

不做深度疗愈,这些东西就会一直伴随着她们,干扰着情绪和关系,并且带来一定行为上的偏差。

假如把一所房子比喻成人格结构的话,一所房子的四梁八柱,就是你的人格,一个人主框架四梁八柱是坍塌的,这个人的人格就是坍塌的。

补充心理营养,并不是仅仅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个困惑,一个问题,而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被咨询,被疗愈以后,人格变得更加健全了。

心理营养说的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被无条件的接纳,和他人有链接感,有足够的安全感、价值感和归属感。假如心理营养缺失,会导致这个人情绪不稳定,出现人际关系障碍,无意中做出一些行为偏差。

心理营养来自于稳定的客体、专业的心理学团体、团体动力小组。补充心理营养的方法,第一要找到稳定的客体,或者团体动力小组、一对一的深度陪伴,重新修正关系新模式,重建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成熟度。

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只要可以正常生活、工作、饮食、睡眠,当情绪来临的时候,基本上能平复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很好的和他人相处,不影响正常工作,生活,社交,说明这个人基本就没有多大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心理营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