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理性的人共读之三

第三天。主持,于红澎校长。领读,蒋刘敏,崔艳红。

郝老师首先回顾前两天的内容。实际上就是梳理思路,对全书进行结构化理解,了解底层逻辑。

本书思路很清晰。一开始提到现代社会遇到的险境,有三条解决途径。哲学的,宗教的,艺术的。

现代化带来的悖论,人的异化,虚无问题。理性主义过度专注局部,遗忘了整体。人的主体性丧失,工作时盲目、倦怠,独处时,空虚,无法安放孤独。

今天的哲学家,说着哲学词语,却没有活出哲学状态,陷入了沉沦。宗教,人们已经失去信仰。科学,有限性,无法告诉人们此生之意义是什么。艺术,处于夷平状态,无法给人们带来心灵触动。

宗教狂人基尔凯戈尔,由于自身缺陷,自卑给予了他深刻的营养。对习俗和文化进行抗争,活出信仰。为了信仰,解除婚约,非此即彼。被称为傻子,疯子,不可思议。这是他自己对自己的交代,内心痛苦,却“非如此不可”,从常人状态跳出来,活出了自我,独特的自我。活出了存在。

基尔凯戈尔的存在三层次理论,即美学层次、伦理层次和宗教层次;而他对这三个层次的阐述也是他对哲学最有意义的贡献之一。

审美层次,随时面临不确定,不觉醒。伦理层次,觉醒,遵守规则。言说一套标准,但若无法与内心建立关系,则处于割裂状态。宗教层次,自我在此生之意义的表达,全身心意义的卷入其中。这三个层次,可以向下兼容,但不可向上兼容。

海德格尔,敏锐洞察到,哲学家研究存在者,却遗忘了存在。

说到这儿,郝老师再一次提醒大家,不要用生活概念来理解哲学概念。因为这一点是学习哲学的难点。

存在是什么?存在是看不见的,永远无法捕捉,但无时无刻不在。只有通过存在者领会存在。但实际情况往往是,拥有存在者,而忘了存在。

可道可名的是存在者,不可道不可名的是存在。有,存在道出了存在者。无,每个存在者不能说这就是存在。

存在,是一种可能性。一旦变成存在者,就没有可能了。显现,就是遮蔽。

用语言来命名。语言是存在的家园。一次命名就是一次显现,但同时也是遮蔽。

海德格尔说,在场中显现。汇聚昨天,融入了明天。同时又是因缘世界。场是变化的。

人借世界而成为人。是他操心的世界,与他有关联。此在,与空间有关。缘在,与时间有关。亲在,与人有关。

警惕思考。只有学会思考才能领会思考。努力的思的过程,聆听,交流,是愉悦的累。无意义感,才会觉得累。数据化,侵袭意义感。无意义感,就会疲惫不堪,生命沉沦,遮蔽,干瘪得像没有水分的枯木。

此回顾用了一个小时,这样的梳理很重要。

接着进行今天的共读。

290页第二段很重要。有五个层次。一,大部分是常人,沉沦状态。二,在成为一个我之前是常人。三,在沉沦中,可能上升到存在的水平。四,成为常人是有好处的,免除恐怖。五,死亡逼迫人无法躲藏在沉沦状态。

郝老师接着抛出一个问题:语言创造了人,还是人创造了语言?引起今天第一个讨论小高潮。马增信,李末,何刚,米永丰等老师,纷纷发表自己看法。

郝老师总结说,语言,是宗教、风俗、法律、民俗,等等,语言就是文化。人,生物的人,社会的人,文化的人。说“人”,必然包含了社会化的过程,是文化的人。所以,语言创造了人,塑造了人。经过社会化,才能成为人。狼孩不是人,因为没经过社会化,没有语言。

又抛出一个问题。先有存在,还是先有本质?存在先于本质,本质在存在中逐渐形成。我们的本质在自己的规划中形成。我们为自己的本质负责。

《红楼梦》创造了曹雪芹。当这样说的时候,意味着,用作品定义我,作品形成了我的本质。

读291页至293页。

心情是什么?心情不是情绪,不是拥有什么,而是你就生活在心情中,你就弥漫在心情的场中。场与你同在。内在与外在的场融合在一起。内在灵魂与外在世界的结合,心情弥漫了你。

这种心情的本质是什么?焦虑。什么叫焦虑?焦虑什么?对生命的自我的焦虑,对虚无的体验。终有一天会离开,与任何人相处都会断开。终究会是孤独的一个人,终究会消失,终究,没有得到什么,亦不曾失去什么。所以意识到,活出当下,即是永恒。刹那即是永恒。

笔记整理暂时到这儿。只能先整理一部分,要克服追求完美的毛病。显现就是遮蔽,思考就是存在。此刻,我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非理性的人共读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