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旧事之勤工俭学(1)

        提起“勤工俭学”四个字,恐怕现在的绝大多数小学生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更不认为这跟自己有什么联系,可是在我的小学时代却是每年都要勤工俭学的,也就是利用放学后的业余时间和寒暑假等去收集一些能够换钱的东西来交给学校,为学校创收,同时也表达自己的爱校之情。当然直接交钱不是不行,但在三十多年前的农村,父母连养家糊口都已不易,更别提给孩子零花钱了。所以所有的勤工俭学任务都得自己完成。我们当年的勤工俭学任务有如下几个特点:一、时间不固定,寒暑假自不必说,上学期间也是随时会接到任务的。二、项目不单一。什么,你不信?且听我慢慢道来。

          勤工俭学之拾麦穗

        最熟悉、也最常规的勤工俭学项目是农忙时节拾麦穗,相信许多农村孩子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小时候,除了暑假、寒假,我们农村孩子还有一个特定的假期——农忙假。不知别的孩子怎样,反正对于此假我可是又恨又怕的。农忙假一般在每年麦子成熟的季节放,大概就是五月底六月初的样子吧。一来让我们的老师回家收麦子(因为我们老师几乎都来自附近的农村,也都是家里的主要劳力),二来我们也得完成相应的勤工俭学任务——拾麦穗。

近三十年前的农村还是很落后的,那时还没有收割机,麦子只能靠人力一镰一镰的去割,当然也有村里极个别家里条件比较好的掏钱请“麦客”去割。据爸爸所说,麦子成熟就那么几天,必须趁着天气好的日子将麦子割回来,放到场院里晾晒,否则天下雨,麦子就会坏在地里,这就是所谓的“龙口夺食”。

      农忙假开始了。一般都是第一天父母将麦子全部割倒,第二天一大早再去将割倒的麦子用架子车拉回到晒麦子的场里。至今我仍记得,一大早,六点多,甚至不到六点,妈妈就来喊我们兄妹:“赶快起床,太阳都晒屁股了。快穿衣服,上地!”其实太阳公公也正在睡觉哩,可如果我磨蹭一会儿,妈妈就会来掀被窝。无奈,我只好睡眼惺忪地爬起来,梦游般地跟着架子车(现在的孩子恐怕都没见过吧)往地里面走。等到了地里,爸爸妈妈就开始往架子车上装麦子,我也得帮忙装。那一捆麦子沉倒不沉,只是相比较于我矮小的个子,麦芒扎的人很痒,眼睛也看不到前面的路,而脚底下还得时不时的注意那些尖尖的麦茬扎到脚。车装满了,便将麦子拉回到场里去,因为麦地和晒麦场离得比较远,一个来回少说也得半个小时。忙了一早上,一片地的麦子终于快被装完了,太阳公公这时也已经老高,开始显出他的威力,天气越来越热。可怜的我还不能回家,还得用耙子将整片地再耙几遍,将遗留下来的麦穗归拢到一起,真正做到“颗粒归仓”。 这样痛苦的日子至少得持续三天。就在那时,我对李绅老夫子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了深刻的体会。也许正因为此,对于浪费粮食的现象我一直深恶痛绝。

      农忙假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就是拾麦穗。按规定,假期结束时我们要给学校上交十五斤麦子,十五斤,这得需要多少麦穗呀!对于我从家里拿一些麦子上交学校的要求,父母严词拒绝,他们明确规定:此项任务必须自己完成,他们唯一可以帮忙的是最后给我弄干净。于是在农忙假的后几天我又开始了我的勤工俭学之旅——拾麦穗。不过这件事我还是很乐意完成的,因为我们可以找小伙伴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集体行动了。开始,我们还是很乖巧的,只去那些已经收过麦子的麦地里拾拾主人遗留下来的麦穗,可是,忙活一早上,也只能拾小半笼而已。慢慢地,我们就不满足于这种小打小闹了,我们将目光瞄向了那些还没来得及收割的麦子。不过,我们还是很有“爱村主义”的,“魔爪”并没有伸向我们村的麦地。我们翻过一条大渠,来到了村南的地里,趁地里没人,我们拿出早已准备好的剪刀,撸起麦子“咔咔咔”就是一通乱剪,不一会儿笼就满了。我们又悄悄溜出麦地,找一个隐蔽的地方检查“劳动成果”,将由于着急慌乱而混杂其中的野草及过长的麦秆等拣出来。有时候正在我们查看“胜利果实”的时候,忽然听到一声大喊:“你们这些害人精,打断你们的腿!”原来是麦地主人追了过来,吓得我们魂飞魄散,挎起笼撒腿就跑,以至于刚刚得来的“胜利果实”掉了一地也无暇顾及。被捉住了说不定要挨打的,逃命要紧啊!及至终于到了安全的地方,看看麦地主人再没有追来,我们才气喘吁吁地停下脚步。当然,还得统一“口供”,回家后严守秘密,否则等待我们的又是父母的一顿板子。哎,我们容易吗?

        好不容易拾来的麦穗,还得趁着天气好,将它们晒干、碾碎、脱皮、晾干,假期结束后我们可是一人十五斤的定量哦。这项光荣的“事业”一直由入学陪伴我到初中毕业。

你可能感兴趣的:(童年旧事之勤工俭学(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