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划和总结的必要性

计划的是做事情的过程,总结的也就是做事情的收获,即结果。不过在这里不管结果成败与否,都是收获。

虽然这么说,但我一向是个既不爱做计划也讨厌做总结的人。然后一次次的看到大神写的文章里告诉我们总结的重要性,觉得然也然也,但就是不写。

说到做计划,我似乎经历了类似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三个阶段。最早还是高中的时候,对未来充满了遐想和斗志的同时成绩却跟不上抱负,一心想着趁着小长假实现逆袭。然后做好七天小长假的学习计划,背一大书包的书回去,内心满足的回到家中,仿佛已经能够预见到一个逆袭后的自己。结果大家都知道了,假期最后一天,做好的计划只会更增加内心的空虚愧疚感。

因为一次次的打破计划之后,我对做计划这件事充满了反感,自己也一直为此不齿直到学生时代快结束的时候。那时候开始培训、然后实习,一直到工作。每天都有做不完的事情,自然也有一些进步。那时候对做计划这件事感到一种释然,觉得妄图通过计划来压榨自己的休息时间,自然行不通,只有在工作中能够不断学习进步的这种状态才是最合理的,因为普通人是真的很难做到遵从计划,去压榨自己的娱乐时间,毕竟已经辛苦工作了整个白天。

然后时间一溜烟就来到了2018年,身边常来往的几个朋友交情都已超过了十年,而我也已经是有三年工作经验的人了。已经从新手变成了一个熟手,公司用你很顺手,但是怎么突破瓶颈上升,是你自己需要考虑的事情了。

几天前一次聚会,其中有一个老的业务顾问给我们一帮技术传授经验,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说在工作中要勤思考,总结共性的东西,那才是自己获得的东西。我突然想到自己,做了三年项目,大大小小也有了7个项目经历了。但是你让我总结下,我还真说不出来什么。我有一些琐碎的解决问题的技巧、经验,但是我能给出一些干货吗。我可以做一份PPT给新手讲一两个小时教他们些什么吗。答案不是肯定的,我感到很心虚。

虽然我也没有放弃过努力,从一年多前考虑要不要转做DBA到最终转到Java部门,开始不用加班了,在低头走路的同时有时间可以抬头看天,然后了解到智能时代,想转做数据分析,到深入了解后觉得不可行,想从ETL工程师先进入大数据行业再转做大数据分析业务,到现在想转做业务乃至产品经理,但对自己与人交往这方面的能力充满了不自信以及跨行的担忧。从学习英语口语,到学习Linux,学习网络编程基础,学习理财知识,学习新的变成语言。都一时兴起,学习一两周后无疾而终。问我获得了什么,也许是什么也没有吧。

当时肯定是有收获的,但是没有总结,收获也就随时间消失了。记得以前看过一本书,里面的观点很认同。输入和输出的思维密度完全不同,比如你看了一篇文章,大有启发,你以为你获得了跟作者一样的思想吗,不然,你很可能第二天就忘了。作者把这样一篇文章写出来所经历的思维密度和你看一篇文章的思维密度完全就不是一个量级的。而你如果想从大有启发到大有收获,就得找相关资料全面了解,这片文章只是一个介绍人,若是你真的感兴趣,深入了解,最后能写一篇总结,丰富自己的“知识树”,那才算真的变为了你自己的东西。

写总结是让人痛苦的,就仿佛是你已经克扣娱乐时间完成了你自己的学习,已经很不错了,但是还要花多余的时间来回忆下完成学习的过程,毕竟你为学习已经付出了那么多时间。但是就像年终总结一样,虽然讨厌,但你舍得付出了一年的努力,年终总结不好好写,你的努力没有让领导看到,你的年终奖可能会因此而被影响吗。所以,可以把总结比喻成年终奖,果实已经成熟,为何不写篇总结来把它保存下来,让它真正成为你自己的东西。

总结是果,那么计划就是树。若你不曾种下树,怎么给它浇水施肥,不能看到树苗的成长,怎么有动力努力让它成为大树,开花结果。就是一点点计划的推进,给我们带来希望,有希望才能更好得前进。

我先定下这个月的总计划,主要还是看书,学习怎么做好业务,怎么去做产品经理,看三本书,写下三篇总结,做好入门,然后再做打算。

你可能感兴趣的:(计划和总结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