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Plus | 最后的平成年,2018的这几部日影你都看了吗?

中影指数:日本天皇明仁将于2019年退位,从1989年开始的平成年代也将划上句号。作为最后一个平成年的2018,日本电影又有那些惊喜呢?我们选取了五部备受好评又风格各异的日影,这些影片从迷影、家庭、人生、爱情和青春等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诠释着别样的精彩,不知道你都看过了吗?

日本天皇明仁将于2019年退位,从1989年开始的平成年代也将划上句号。作为最后一个平成年的2018,日本电影又有那些惊喜呢?我们选取了五部备受好评又风格各异的日影,这些影片从迷影、家庭、人生、爱情和青春等不同的角度和方式诠释着别样的精彩,不知道你都看过了吗?

低成本也有大惊喜——《摄影机不要停》

“一旦开始,就不准停下摄影机!”

常常会听到某某剧组重新找演员、延后拍摄、取消上映什么的,对不知情的我们来说多半就是抱持着看好戏、看八卦的心态,却不知道其实这些决定背后有多少个不得已、甚至可能被发现电影哪里有异样、不连戏之类的,有很多都是拍摄当下出问题、事后可能没经费无法补拍,只好硬着头皮上,各种状况都有可能,多苦、多煎熬只有参与其中的人才知道。

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在这条路上辛苦着?我想,就是一个梦吧。《摄影机不要停》回归到「电影」最纯粹的本身,它让每个观众了解到何谓「电影」——电影就是包含了「成品」与「过程」,而非只有最后在电影院看到的结果,必须得两者都包含才能成就一部「电影」。

《摄影机不要停》切分为两个部分,以前面的37分钟一镜到底为分界,让观众先看完「成品」再看「过程」,整个相反过来的设计,方能凸显拍电影整个过程的艰辛,也能让观众理解到原来藏在每部电影后面的,都是所有工作人员辛苦的汗水、泪水和苦水。它不能只有最后的甘美、不能去无视那些苦、辣、酸还有咸

在设计上,《摄影机不要停》基本上就是倒吃甘蔗,可这个倒吃甘蔗却是经过设计的,导演田慎一郎在剧情编排上「剧中剧中剧」(「僵尸片」里有导演教导演员演戏结果跑出真殭尸,旁边则有真实导演在教导「僵尸片」演员演戏)的巧思,巧妙又趣味横生的「后设电影」手法,让这部电影化为纯粹,避免了某些桥段沦于刻板的类电影幕后花絮,还让观众得以从头去参与一部电影的从无到有的历程,收获了很多电影感受不到的满足感与收获。

没有血缘的家庭羁绊—《小偷家族》

“人无法选择父母,但可以选择亲情,就像我选择了你。”

作为今年戛纳的最大赢家,《小偷家族》延续了是枝裕和导演的作者风格,将简单平凡的人生,刻划地细腻丰富,不洒狗血却仍做到无比动人,不用装模作样也能传达出深远的人际情感与人道关怀。

在《小偷家族》里,他用很有层次的角色刻画与剧情安排,依序揭开一层层的秘密,在故事后段揭露隐藏的真相而造成剧情转折,也用来呼应前段的铺陈。在《小偷家族》里,是枝裕和书写了与前面三部影片剧情的反向论述,打破原有叙事规则,让此片也产生了另一层次的高度与影响力

《小偷家族》以家庭为主轴叙事,剧中角色由生命进程里日常生活发生的大小事来探测家人的情感、表达对家人的期望和抒发个人的感受,继而与自己或与家人达成心灵的和解。影片内涵见微知着,从一些家人相处与生活琐事启发观众思考社会伦常与价值观,风格清新自然、温润动人

靠着描绘几位角色的日常生活,《小偷家族》提供对于日本(甚至是贫富差距日渐扩大的全球)社会福利制度的不同观察角度。《小偷家族》不但是弱势家庭,甚至连一般家庭都称不上,越到后段越理清这“一家人”的真正关系后,更惊觉到他们根本毫无血缘关系。这是一个由边缘人集合而成的特殊家庭,孤单灵魂彼此依附相互取暖的多元成家(多元成家=婚姻平权+伴侣制度+多人家属制度)。

特殊型态的家庭,收纳了社会上的边缘族群,吸收在传统家庭失能后被遗弃的个体,解决一部分社会问题,但这个另类家庭的真相却又不见容于社会,产生道德与价值观的摩擦,而且这家的道德原则本身,确实有招致非议之处,并且同样有成员间的互相背叛与失望。人性根处的问题,似乎是逃避不掉的

不过,这个以利益为初衷组成的“家庭”,在长期相处互助之下,仍产生深刻感情与忠诚度,在最不可能的地方,让生活条件欠佳的成员们体验意想不到的快乐,而且,即使为了生存做出不好的事,他们也仍坚守某些原则。

从这背景编织出极为复杂的道德判断,例如受虐的小女孩由里,被小偷家族收留,虽然给她温暖与幸福,但这算不算一种自私的利用?一方面多个行窃人手、另一方面满足信代没能当妈妈的遗憾?但让由里留在原生家庭,难道又真的对她好?又或者被治收留的祥太,虽然两人似乎情同父子,但时常行窃、不上学、没有同龄朋友的生活,对年轻的祥太真的是最好选择吗?“上学”真的如他的“父亲”所言,只适合没能力自学的人吗?这些都足够发人深思。

90岁老宅男的微观世界——《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

“我的心里有一座庭院,能装下的人很少。我的世界很小很小,但对我来说刚刚好。”

被世人尊崇为传奇画家的熊谷守一在他97高龄去世前的30年间,足不出户,与妻子秀子坚守家园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他在15坪大的小庭园的一隅,一待可以待上几小时,换一隅,又是几小时,甚是“独乐”

“独歩”,是熊谷的精神写照。坐下时,静静的享受一个人的读书时光,他是个读书家;起身时,做自己喜欢的事,就算众人反对,只剩一个人也要秉持着自己的信念去做,他是个实践家。

这种熊谷式的自由生活,想来是很多人向往的。然而,所谓独乐通常代表的,也是某种自私。就算家人生病,经济困顿,也不会为了钱而画,只有想画时才动笔。因为这样的坚持,而让生病的儿子因无法受到完好的照顾而死亡,熊谷仍然在悲愤中继续坚持。

“这也是一种生存方式。”虽然比起为钱而创作,这种完全“无他”的创作环境,就我来看,是一种神话。

如此,他的独乐并不是团团转的独乐,而是享受着 “发现别人不曾察觉到的细微世界” 的乐趣,这是熊谷式的小游戏。不同的地点,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心境换了,视野换了,世界也跟着换了。

他后来的画作《仙人物语》里的主角们,都是他在那宛如森林乌托邦的花园里观察到的大自然生生不息的生物百态。《有熊谷守一在的地方》同时描绘出现代日本社会的都市更新下,人类原始的美好及传统受到的冲击的反思,值得细细品味。

爱情的摇摆与不定——《夜以继日》

“只要有形的东西都会破。 而无形的,你永远也抓不住它。”

关于爱情,很多人都有自己的理解和答案,但没有人能够预测情感的走向,可能一个瞬间就掉头就走,亦或是面对不知道是否正确的人,迎面拥抱。一如《夜以继日》将最暴力与激烈的情感做到极致的“命运”,以极富镜头语言的“方向感”

导演滨口龙介同样入围18年戛纳主竞赛单元的《夜以继日》的,就通过一张相似的脸孔,讲述了一段横跨十年的爱情故事

贯穿全片的「牛肠茂雄」摄影写真展,一张张黑白照片皆是凝视着镜头的人们,他们没有笑容却也读不出太多情绪。导演将摄影师牛肠茂雄小时曾罹患疾病,使得身体停止生长,对比朝子看似在与亮平相遇后有所成长,事实上她的精神年龄却依旧停在与麦相遇的时光。生命有太多可能性,最不能掌握的,其實一直都在自己手上。 但,最能掌握的,也是自己

什么是命运,以笼统的方式解释之,及为人类不可改变与不可抗力的外力,放到《夜以继日》则成了烟火、下雨天、地震所产生的命运,会促使人们改变自身的“方向性”:原本在天桥上各自向左向右的两人,烟火的爆炸声惊醒两人的爱情;原本从楼梯间俯瞰朝子的亮平,天空突然下起的雨让两人的视线对上;地震发生时原本朝着同一方向前进的人们,唯有朝子逆向地从前方走来。

《夜以继日》将看似狗血与离奇的剧情发展,幻化成一幕幕极富诗意与美感的画面,让所谓的“原本”都成了能够称之为命运的说词。

往南走是大坂、往北走是仙台、北海道,而身处东京的两人则是在这段距离中,用自己的方式选择前往之处,他们三人之间却像是那一幕在河堤追赶的镜头,像是在光与影的见证下,被驱赶的命运。

《夜以继日》不言而喻是凿挖朝子本心的故事、她的视野、纠结与感触,对于处事态度、对时间、对爱。乍看她仓促复杂的心绪铺述(慰藉、替代、补偿…),反而是最简明清晰的:同相貌条件下、麦与亮平之差异为更重要的内在。

频率的试探,共感的捕捉。爱里的自己,睡着也好醒来也罢,晕晕晃晃摇摆游移是,如梦一般,彷彿她反复怀疑的相机、照片、瞬间与记忆之关係:摄影会取走被摄者的灵魂,被摄者的消失是可量化的诅咒?被摄者的消失从而馀下照片里另一个他?照片里的永恒即为记忆的永恒?

被职场、志向、返乡渴望、社交关系等等俗务琐事所累的朝子与亮平的关系以及与麦的难解之谜,相互营造悬疑:究竟因相似的容貌而爱,或因爱而感觉容貌相似?

朝子始终安静而坚定,决定是真,痛楚亦真,人永远在重複正反之拉扯;当她终选择赎回亮平的心,望着那张不能再熟悉的脸孔,或许不再如初、或许朝子明白了唯一差异是得以看到他眼中的自己。

没法重来的青春之声——《冰淇淋与雨声》

“愿机会永远对你有利,但规则却是由我制定。”

《冰淇淋与雨声》叙述由年轻人所组成的剧团, 每个人都带着实现自我演艺梦相聚在一起, 为了即将到来的舞台剧公演, 即便是走出剧团、回归到生活,颂记戏剧对白的工作仍旧不曾停歇。 无奈的是,就在公演的前夕, 剧团经理因售票情况不理想,决定取消公演, 也未对团员们接续的安排有任何表示

担纲主角的森田想,始终不放弃公演, 感染了每位团员, 最终他们决定在预定的公演时间, 以偷偷潜入剧院的方式,按计画上台表演。 尽管面对着空荡荡的观众席,但确实的将戏剧完美诠释的团员们, 在谢幕的当下,心中备感光荣,毕竟他们做到了筑梦踏实。

《冰淇淋与雨声》不光用一镜到底的长镜头跨越了时空的界限,构造出一场虚实模糊的舞台剧质感,而洋溢着青春的力量背后更是一种面对残酷现实的无力之感。

这无疑是对握有社会资源主导者,一个最沉痛的控诉。 这群年轻的团员们 台下有没有观众给予喝采,他们丝毫不在乎, 其所看重的,是自己是否确实的上台表演, 只要完美的呈现了个人演技,也就实现了自我的梦想。

然而,如此在年轻人眼中筑梦踏实的坚持, 恐怕在剧团经营者的计算下,无票房、无观众的舞台, 纵使演绎得再完美,也不过就是徒劳无功,没有丝毫的贡献。

是不顾一切的奋勇向前值得鼓励呢? 抑或是斤斤计较成本效益才是王道呢? 答案,恐怕会因着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 重要的是,掌握着社会资源者,始终才能有最终的话语支配权, 这样的定则,却是永恒不变的道理

诸此"给了希望,再复以失望"的行径, 其实在资源不对等的社会阶级之间,频仍的发生着。导演在这样一部青春电影的背后,传达着现实世界的残酷,又在这黑暗现实的故事当中,用理想和青春,点燃了理想主义的火光

你可能感兴趣的:(电影Plus | 最后的平成年,2018的这几部日影你都看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