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之微论(读一文之感)

贾平凹在写给他小妹18岁生日的信中说,“世上好书,浩如烟海,一生不可能读完,且又有的书虽好,但不能全为之喜爱,如我一生不喜食肉,但肉确实是世上好东西。”读这封信最让我赞同的地方便是把书与肉相提并论,因为我亦不喜吃肉,我亦有很多类似于肉的好书被我高阁。

说到贾平凹,我是认识的。认识他的第一本书是《古炉》,距今已有10余年,至今我还记得一个名字——狗尿苔,一个端不上台面的小名。第二本便是大名鼎鼎的《废都》。关于《废都》我有两种记忆,一种是我只读过一遍,一种是我已读过两遍,至于那种,我暂无定论,亦不想去辩,因为我已读过了“第三遍”。

关于贾平凹,我自认为是熟悉的。我似乎读过了他所有的作品,但又似乎没有,每当我搜索有关他的书籍时,总有那么几本是我没看过的。原本以为我对他已再无波澜(因为我不是很喜欢他的新作《暂坐》),不曾想一封信的出现,却让我再生涟漪,虽然这是很久很久以前的。

他在信中谏言道,“读书万万不能狭窄。文学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美学,天文,地理,医药,建筑,美术,乐理………凡能找到的书,都要读读,若读书面窄,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通三。”读到这一言,我顿感失措,我所读之书与之相比是何其的狭窄,我读书的格局与之相比又是何其的狭隘。正当我哀叹之际他又说,“世上好书,浩如烟海,一生不可能读完,且又有的书虽好,但不能全为之喜爱,如我一生不喜食肉,但肉确实是世上好东西。”顿时我又略感宽慰。

就在我觉得自己读书的能力还属尚可之时,他又说,“你若喜欢上一本书了,不妨多读:第一遍可囫囵吞枣读,这叫享受;第二遍就静心坐下来读,这叫吟味;第三遍便要一句一句想着读,这叫深究。三遍读过,放上几天,再去读读,常又会有再新再悟的地方。你真真正正爱上这本书了,就在一个时期多找些这位作家的书来读,读他的长篇,读他的中篇,读他的短篇,或者散文,或者诗歌,或者理论,再读外人对他的评论,所写的传记,也可再读读和他同期作家的一些作品。这样,你知道他的文了,更知道他的人了,明白当时是什么社会,如何的文坛,他的经历,性格,人品,爱好等等是怎样促使他的风格的形成……”

读书,终究是一件且讲究且喜爱的事,你若不喜爱又怎会想尽一切办法想要读懂它?!他所言之法,我大概只做到了一小部分。如,读一个作家几乎所有的文字作品,读与这位作家同时代的其他作家的作品,但要做到这两点我还是有先决条件的,作家必须是国内的。对于国外的作家我暂且还做不到以上两点,一是对国外的作家不很熟悉(相对于他们的名字,我似乎更熟悉他们的作品),二是对各国的历史不很了解,很难做到某种程度上的喜爱,虽然我曾略读过《全球通史》。

在这封特定时间里写给特定人的信中,他还提到了一件引发我无限遐思的童年旧事。他曾带着5岁的她去姨家,在回去时偷拿了读了五分之一的《红楼梦》,三天后,姨家人找上门来,说他是贼,他表示不服,并与之争吵。读到这段文字时我立刻想到了孔乙己,以及他的著名理论,“窃书不算偷”。回首这一段往事,他把它归结于“穷”,事实也确真如此。他说,“穷不是咱们的错,书却会使咱们位低而人品不微,贫困而志向不贱。”对此,我深表赞同!虽然我现今还不能完全体会到他写这句话时的感触,但读书确实让我活得不微不贱!

纵观信的全部,他并没有言及读书的意义,只是说,“什么都不要眼红,眼红读书,什么朋友都可抛弃,但书之友不能一日不交。贫穷倒是当作家的准备条件,书是忌富,人富则思惰......这道理人往往以为不信,走过了方才醒悟......”

看过这封信后,我久久不敢回望,我的18岁,好似没有过,更没有人向我言及读书的重要性。在我小妹18岁时,我倒是叮嘱过她要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至于成效如何,那也只能看她个人的造化及对书的悟性了。

文章的最后,我奉上这封信的全名以便大家寻来观阅,《读书示小妹生日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之微论(读一文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