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人皆为驯兽师,而所谓兽其实是每个人的性情(《山月记》)

        好像自高中之后,就没有写过读后感了,一是打那以后就没怎么认真看过几本书,二是以往的读书感都是被老师逼着写,自己压根就没有这样的习惯。而现在,又开始下笔(其实是打字)写读后感,一个是想开始认真读书吸收些东西,而想把他们更好的吸收,除了输入,还需要有个输出的过程,一个是这本书中真的描绘出了很多深刻的道理,确实想有感而发一把。

        不料,千言万语却在下笔的时刻倒不出来,回想起来,自己差不多有10年没有认真写过一篇像模像样的文章了,已经说了很多废话了,话,挤挤总是有的。

        但是我还想吐槽一下,我应该买的是本盗版书,当我读完之后,翻阅网站信息,才发现书中少了三个章节,分别是《夫妇》、《牛人》、《虚盈》,选书的时候看见我买的这本便宜一点,应该是包装差点,想来也无所谓,结果竟然差了三个章节,不值得,差的三个章节就在微信读书里看看好了,好在他们的篇幅都较短。

        因为想对本书的背景有个大致了解,在百度在查了一下之后,发现作者是个英年早逝的日本人,一方面感叹这个日本人把我们中国的故事翻新打磨的这么好,一方面又为这个文笔柔美的作家感到一丝可惜,如果他能活的长一些,或许还能看到更多好的作品吧。

      有一个章节《光·风·梦》,被选做为芥川文学奖候选作品,我不知道这个奖项在日本文坛是怎样一个分量,但我更喜欢的是本书里面收纳的其他作品《山月记》、《李陵》、《弟子》、《悟净出世》和《悟净叹异》。

    其中,《弟子》是最喜欢的一篇,当中,子路的人物形象,直击内心。

    他性格直爽,敢于认错,但同时也有一套自己思想理念,无论他人如何劝阻也不会改变的。在我看来,这是一种信仰,是忠于内心的旨意。

      他打从心底里的认同和佩服自己的老师,所以其大半生都在追随、保护着这位圣人。孔子周游列国,屡屡碰壁,历经磨难,他都不曾离去,尽管在子路的内心渐渐知晓这各国行走自是一场苦旅,他也未曾对孔子有过半句怨言。

      孔子曾道“凤鸟不至,河图不出,吾以矣夫”(隐语到了垂暮之年,也没能迎来一位欣赏他的明主),孔子热泪盈眶,感叹的是天下苍生,而听到这句话的子路也为之落泪,为的却不是天下,而是孔子一人而已。

      他感叹世道不公,在这个邪道猖獗,而正道被践踏的普遍事实的世间,“行善得到的最终只有自我满足吗?”世人皆是叶公好龙之辈,歌颂敬仰着孔子的盛名,但真正面对这位圣贤的时候又显露出害怕与迟疑,诸侯们的敬而远之,学着们的嫉妒敌视,政治家们的排斥。因此,他下定决心,要做个保护夫子不受浊世伤害的盾,他深信自己能够比谁都快的为了保护夫子的性命奋不顾身。事实上,他确实做到了。

    子路的生命终结在卫国政变,虽不是为夫子而死,却也是为了救自己在卫国执政时直接的主人。在敌人的刀刃之下,浑身浴血,用尽最后的力量大声叫道:“看吧!君子,要正冠而死!”

        我想,行善最终是自我满足,但不是“只有自我满足”,他终将影响着世世代代。

    《山月记》中我想引用一个书摘“因为害怕自己并非一颗明珠,所以就不敢去刻苦研磨;然后,又大致相信自己应该是一颗明珠,所以也无法庸庸碌碌地跟那些瓦砾之辈为伍。”可能接下来的比喻不太恰当,我不敢去期待什么,因为害怕自己的期待会落空,但打从心底里,还是留给自己了一丝希望,希望好运会降临。

      不论是引语还是我不恰当的比喻,我认为,我们都应该努力的去让自己变好,变强大,即便不是明珠,我们也应当不断进步,即便是铜是铁,也能打造出美丽的艺术品。即便不够幸运,我们也应该努力让自己变好,让期待变成梦想,我们去追逐。

你可能感兴趣的:(世人皆为驯兽师,而所谓兽其实是每个人的性情(《山月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