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清韵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人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同时也是中国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诞辰纪念日。如今,又值五月端午期间,我们当然要以无比虔诚的心态去缅怀周敦颐这位千古圣人,再读他的大作,感受他那光风霁月的广阔胸怀,以锻造我们自身的人格和精神。那么,周敦颐都有哪些著作呢?他的这些著作又都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境界呢?

濂溪清韵

(一)《爱莲说》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以上这篇脍炙人口的《爱莲说》,即出自周敦颐之笔。周敦颐,字茂叔,号濂溪先生,北宋思想家,也是中国理学的开山鼻祖,以官清品正而著名,他的著作《爱莲说》就是他表达洁身自爱的经典名篇。在《爱莲说》中,作者以莲喻性,通过歌颂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坚贞品格来抒发自己高尚的人格和洒落的胸襟,并在文末发出“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的感叹,表达作者知音难觅、期待同志的真切情感。在《爱莲说》中,作者把菊花笔者隐者、把牡丹比作富贵者、把莲花比作君子,然后指出隐者自陶渊明以后少有、富贵者自李唐以后遍天下、君子则唯有自己的真实情况,鲜活地将一个倾慕富贵、妄顾气节的社会描写出来。

《爱莲说》

       当然,周敦颐的清廉精神并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他还把这种精神投入到自己的仕途生涯中。比如周敦颐在任南安军司理参军时,审核一件案子,当时涉案的囚犯罪不当死,但是转运使王逵想把囚犯定为死罪,王逵是出了名的酷吏,众莫敢与之辩,唯独周敦颐与其据理力争,但王逵不听,最后周敦颐把笏板一扔,说道:“这样还可以当官吗?用杀人的方式去取媚他人,我不做!”最后王逵觉悟,就不再给囚犯判重刑了。又一次,周敦颐在任广东转运判官时,曾到端州视察,在视察过程中闻悉“端守杜谘,取砚无餍,人号为‘杜万石’”之事,极为厌恶,于是奏请朝廷著令今后凡到端州购买端砚者一律不得超过两方,朝廷准奏,这便大大遏制了在端州任官的官员对端砚的不良意图及不良举措,保证了端砚的正常出售与流通,由是“端人甚德之”。

《爱莲说》

       周敦颐毕生的著作与行为,处处体现出浩然正气,正是因为他的正直与诚实,使他在生前身后都获得崇高的评价。周敦颐逝世后,朝廷追谥他为元公,追封宣奉大夫,追赠汝南伯、道国公,恩荣足备,这正是他的崇高人格所致。

《爱莲说》

(二)《任所寄乡关故旧》

       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得醪味,举筋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故人欲问吾何况,为道舂陵只一般。

《任所寄乡关故旧》

       以上这首正气凛然的《任所寄乡关故旧》,就是周敦颐的代表作,这首诗也被后世史学界视为周敦颐为官清廉的一个实证。其实,周敦颐写这首诗,是有一个历史背景的。话说周敦颐在任永州通判时,有一次他的侄子周仲章自家乡来探望他,向他表达家乡人对他的仰慕之情,并希望在他那里求个一官半职,但是被周敦颐断然拒绝;周仲章启程回乡前,周敦颐送了些银两和布匹给他,并送一诗让他带回家乡遍示父老,以明己志,这首诗就是《任所寄乡关故旧》了。其实《任所寄乡关故旧》的意思很好理解,第一、第二句是写作者自己平生中正不阿、即使当官仍然保持儒家提倡的君子作风,第三、第四句是写作者自己不为锦衣玉食、安于粗茶淡饭的宦海生活,第五、第六句是写作者自己夙夜在公、清白处世的为官思想,第七、第八句是写作者向乡亲父老传达自己安好的生活状况。整首诗意境恢弘、浑然天成,慨然有大家之气。

《任所寄乡关故旧》

       周敦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无论在古代,还是在当代,他都深受世人敬重,历史名流对他的评价也是极为崇高的。黄庭坚《豫章集·濂溪诗序》云:“舂陵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苏轼《故周茂叔先生濂溪》云:“世俗眩名实,至人疑有无。怒移水中蟹,爱及屋上乌。坐令此溪水,名与先生俱。先生本全德,廉退乃一隅。因抛彭泽米,偶似西山夫。遂即世所知,以为溪之呼。先生岂我辈,造物乃其徒。应同柳州柳,聊使愚溪愚。”

《任所寄乡关故旧》

(三)《按部至春州》

       按部广东经数郡,若言岚瘴更无春。度山烟锁埋清昼,为国天终护吉人。万里诏音频降下,一方恩惠尽均匀。丈夫才略逢时展,仓廪皆无亟富民。

《按部至春州》

       以上这首意境实在的《按部至春州》,就是周敦颐在视察春州(今阳江阳春)时所作,这也是有史以来第一首描写阳春的诗歌,所以在阳春文史上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当然,周敦颐写《按部至春州》也是有其历史背景的。北宋熙宁三年,周敦颐任广东转运判官兼提刑官,之后数年间,周敦颐按部(视察)广东各州县,是年冬,周敦颐按部至春州,于是就写下了这首诗。其实《按部至春州》的意思也是很好理解,第一、第二句是写作者回忆自己到粤任官后视察粤中各郡的经历及沿途所见到的景色,第三、第四句是写作者攀山涉水的行程及对上天庇佑忠臣的感恩,第五、第六句是写朝廷降旨到春州使一方百姓恩惠均沾的幸事,第七、第八句是写作者对时势下的自己才略可以得到伸展而由衷发出的咏叹。在该诗中,作为湖湘人的周敦颐明显写出了自己到粤后遇到的水土不服的状况,比如诗中的“若言岚瘴更无春”和“度山烟锁埋清昼”两句就写出了作者对于岭南蛮瘴地区的一种消极的态度,而“为国天终护吉人”一句则是作者勉励自己忠臣为国一定好得到上天庇佑的吉言;但是,后来事情的发展却并未如周敦颐所愿,他在粤任官两年后便感染了瘴疠,不得不上表朝廷奏请改知南康军,一年后,周敦颐便于庐山濂溪书堂病逝了。

《按部至春州》

       周敦颐不愧是夙夜在公的好官,他在到粤任官后,不顾年迈多病,仍然走遍粤中山水,访察民情,即便是在他的《按部至春州》一诗中,仍然流露出其怜悯天下苍生的心境,毫无个人享受的情调。所以《阳江县志》在记录周敦颐事迹时,这样评价他:“(周敦颐)以洗冤泽物为己任,不惮劳苦,虽瘴疠险远亦缓视徐按。行部岭西春、恩之间,狱多平反......恩人感之,立祠以祀。”所以过去的阳江境内,就有濂溪祠、濂溪书院等建筑,这足以体现阳江人对于周敦颐老先生的敬仰之情。

《按部至春州》

(四)《拙赋》

       或谓予曰:“人谓子拙。”予曰:“巧,窃所耻也,且患世多巧也。”喜而赋之曰: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

《拙赋》

       以上这篇大智若愚的《拙赋》,就是周敦颐的经典作之一。周敦颐素来惜墨,所著者无一虚言,这篇《拙赋》就是很好的例证,这或者就是古典文学中篇幅最短的赋文了。在《拙赋》中,作者通过自己与别人对话的形式来表达自己以“拙”为荣、以“巧”为耻的处世思想;在作者看来,“拙”就是韬光养晦,“巧”就是投机取巧,所以投机取巧的人就会多言、多劳、多贼、多凶,而韬光养晦的人则会沉默、安逸、明德、大吉,最后作者发出了“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的由衷感叹。周敦颐是悟道之人,其哲思乃出入于儒、道、释之间,而这篇《拙赋》所提倡的思想则是周敦颐对道家思想的传承,与《道德经》中的“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一句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拙赋》

       据了解,《拙赋》是周敦颐在任永州通判期间所撰的,当时他正在宣扬一种杜绝华而不实、投机取巧而要为官清正、脚踏实地的执政思想,由于这篇赋文意义重大,后人为纪念周敦颐,就在永州通判厅的后面建立“拙堂”,将《拙赋》刻于堂中石碑之上。后来,大理学家胡寅在任永州知府时,读到这篇《拙赋》,拍案叫绝,不仅认为做人要“拙”,而且认为为政也要“拙”,于是,他将“拙堂”改为“康功堂”,并赋诗一首:“政拙催科永陵守,实赖贤僚相可否。邦人复嗣海沂歌,仓廪虽空闾里有。貔貅未饱军须急,赤子如鱼釜中泣。若知王业在农桑,国势何劳忧岌岌。”

《拙赋》

(五)《按部至潮州题大颠堂壁》

       退之自谓如夫子,原道深排释老非。不识大颠何似者,数书珍重更留衣。

《按部至潮州题大颠堂壁》

       以上这首耐人寻味的《按部至潮州题大颠堂壁》,即出自周敦颐之笔,这也是周敦颐借历史典故去抒发个人对于不同哲学主张的看法。《按部至潮州题大颠堂壁》应该是周敦颐在任广东转运判官兼提刑官时巡视潮州时所作,而创作地点应该就是今潮阳区灵山护国禅寺,那里正是唐代高僧大颠和尚的弘法道场。这首诗其实是介绍了一个历史典故:话说唐代的韩愈自谓夫子,撰写《原道》文章复古崇儒、攘斥佛老,又因谏迎佛骨而被贬至岭南潮州;当时潮州有一位大颠和尚,是禅宗六祖惠能再传弟子石头希迁之徒,是一位大德高僧,精通佛学和文学;韩愈到潮州任官后,听闻大颠盛名,遂致书邀见,两人一见面,韩愈就被大颠和尚高深的底蕴所折服,两人一来二去,竟然就成了忘年之交;后来,韩愈被调任袁州刺史,临行前,他专门前往灵山寺与大颠和尚道别,然后八十八岁高龄的大颠和尚亲自送韩愈至山门,依依惜别之际韩愈脱下官服赠给大颠和尚,此后大颠和尚一直将韩愈的官服带在身边,直至圆寂;后人为纪念韩愈与大颠和尚的深交之情,就在韩愈赠衣处修建了留衣亭,以志此事。韩愈留衣三百年后,周敦颐登临这道迹贤踪,想到这个历史典故,不禁觉得颇有趣味,于是就在寺壁上题下此诗,一来是宣扬这个典故,二来是表明自己对于不同哲学主张有不同研究和不同精修的观点。

《按部至潮州题大颠堂壁》

       周敦颐是一位精通儒、道、释三家的大家,对于佛教思想有着专门的研究,所以被他的弟子程颐称为“穷禅客”。在该诗中,周敦颐以诙谐幽默的诗句还原了“反佛旗手”韩愈与佛门高僧大颠和尚二人深交的趣事,体现出其本人对于儒家思想以外的宗教思想的冷静于包容,所以周敦颐的哲学境界要远高于韩愈,这也是他最终能成为理学开山鼻祖的主要原因。

《按部至潮州题大颠堂壁》

(六)《思归旧隐》

       静思归旧隐,日出半山晴。醉榻云笼润,吟窗瀑泻清。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朝市谁头白,车输未晓鸣。

《思归旧隐》

       以上这首意境闲逸的《思归旧隐》,就是出自周敦颐之笔,这是周敦颐向慕山水田园生活的代表作。《思归旧隐》的意思很容易理解,第一、第二句是写作者静思隐居时的情景,第三、第四句是写作者隐居时的生活,第五、第六句是写作者表达对于“闲为达士”的追求和对“忙是劳生”的厌倦,第七、第八句是写作者对于早上市场白头商贩的生活的反映。全诗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一个“闲”字,作者通过对隐居怀念、山水钟情、闲士向往、碌者厌弃的描写,体现了自己追求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境界。

《思归旧隐》

       周敦颐自幼钟情山水、向往闲逸,在青年时就在家乡附近的月岩读书、悟道,并最终成为万世宗师。即使是在后来任官期间,周敦颐仍然追求闲逸的生活,所以他才在诗中发出了“闲方为达士,忙只是劳生”的感叹,因而他为诗题冠名“思归旧隐”。

《思归旧隐》

 (七)《赠虞部员外郎谭公昉致仕》

        清时望郎贵,白首故乡归。有子纡蓝绶,将孙著彩衣。松乔新道院,鹤老旧渔矶。知止自高德,宁为遁者肥。

《赠虞部员外郎谭公昉致仕》

        以上这首温情满满的《赠虞部员外郎谭公昉致仕》,就是周敦颐的经典诗作,此诗是周敦颐为祝贺当时虞部员外郎谭昉致仕而作的,这类诗作在周敦颐毕生诗品中还是少见。《赠虞部员外郎谭公昉致仕》的意境深邃,但很好理解,第一、第二句是写作者表达对当时清平治世的认可和对白首荣归的希冀,第三、第四句是写致仕的谭昉有子当官、有孙绕膝的盛况,第五、第六句是写作者眼前看到的和谐的自然景象,第七、第八句是写作者提倡劝告世人要懂得适可而止的“知止”精神。全诗以谭昉致仕为主题,然后延伸出一种安贫乐道、贵在知止的意境,既有务实精神,又有浪漫主义,体现了作者不慕官贵、向往自由的品质。

《赠虞部员外郎谭公昉致仕》

        周敦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好官,他虽官居高位,却始终是一身正气、两袖清风,这一点就连他的朋友都甚为叹服。有一次,周敦颐在任洪昌知府时,得了一场重病,他的朋友潘兴嗣前往探望,当潘兴嗣刚进到周敦颐家门时,就为眼前的景象大吃一惊,原来,潘兴嗣看见周敦颐家中空空如也,日常用品全盛于一个破烂的柜子中,所有的钱财加起来都不足一百,而当时周敦颐已经官至知府,每月俸禄并不低;潘兴嗣细问之下,才知道周敦颐的钱财大多用于济贫、散族、赠友,他虽然对自己苛刻,但对于那些有困难前来求救的百姓、族人、朋友,却从来都是慷慨解难、毫不吝啬,所以导致他自己的生活的极为清贫了。周敦颐的举措,正正是君子所为,这也履行了他那“停杯厌饮得醪味,举筋常餐淡菜盘,事冗不知筋力倦,官清赢得梦魂安”的执政理想。

《赠虞部员外郎谭公昉致仕》

(八)《石塘桥晚钓》

       旧隐濂溪上,思归复思归。钓鱼船好睡,宠辱不相随。肯为爵禄重,白发犹羁縻。

《石塘桥晚钓》

       以上这首闲淡自如的《石塘桥晚钓》,就是出自周敦颐之笔,诗作的背景应该是周敦颐任官期间在某处桥上垂钓时有思而作。《石塘桥晚钓》是周敦颐毕生作品中少有的六句诗,诗文内容很好理解,第一、第二句是写作者在垂钓时忽然想起自己年轻时隐居濂溪的生活并思归这种生活,第三、第四句是写作者想到隐居时钓鱼就能在船上睡觉、毫无宠辱相随的恬静生活,第五、第六句是写作者厌倦因为爵禄丰厚而至白发犹拘谨羁縻的仕途生活。周敦颐以垂钓为题,把隐于濂溪时的生活和囿于官场时的生活作了鲜明对比,突出了“闲”和“忙”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意境,表达了他追求清静无为的坚定理想。

《石塘桥晚钓》

       周敦颐是一位感情丰富是官员,思想并不受困于僵硬的官场倾轧,始终与正义站在一起。周敦颐晚年曾在广东任官,当他听说母亲的墓庐渗水之后,立即得了一场重病,不久改知南康军,扶着母亲棺木前往庐山安葬,在安葬母亲之后,周敦颐也上表辞官,结束了三十多年的官宦生活,隐居庐山授学,最后病逝于庐山濂溪书堂中。

《石塘桥晚钓》

(九)《同石守游》

       朝市谁知世外游,杉松影里入吟幽。争名逐利千绳缚,度水登山万事休。野鸟不惊如得伴,白云无语似相留。傍人莫笑凭阑久,为恋林居作退谋。

《同石守游》

       以上这首淡泊名利的《同石守游》,就是周敦颐的代表作,这也是能够体现周敦颐不慕名利的精神的经典作品。《同石守游》的创作背景应该源于周敦颐与一位石姓朋友的同游,至于“石守”二字是指石姓太守还是真实姓名,今已不得可考。全诗第一、第二句是写作者与朋友“世外游”至山水之间,第三、第四句是写作者不慕争名逐利、但求度水登山的高尚情怀,第五、第六句是写作者游览山水时看到的“野鸟不惊”、“白云无语”等和谐的自然景色,第七、第八句是写作者凭栏久久不愿离去但思“作退谋”的复杂心情。全诗意境以作者的所见及所思为主,表达了作者身在庙堂、心在江湖的清雅本质。

《同石守游》

       纵览周敦颐一生,他都在勤勤恳恳地为百姓服务,有多余的钱财,也是分散给有需要的人,正正是儒家提倡的君子作风,所以后世对于他的评价非常高。于此,周敦颐亦有自述云:“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吾乐盖易足,廉名朝暮箴。”

《同石守游》

(十)《宿崇圣》

        公程无暇日,暂得宿清幽。始觉空间客,不生浮世愁。温泉喧古洞,晚磬度危楼。彻晓都忘寐,心疑在沃洲。

《宿崇圣》

      以上这首意境恢弘的《宿崇圣》,就是出自周敦颐之笔,此诗应该是周敦颐任官时途经某处崇圣殿借宿时所创作。《宿崇圣》一诗的第一、第二句是写作者因为公事繁忙而不得不暂时借宿清幽之地,第三、第四句是写作者入宿之后觉得此地远离尘嚣、不惹俗世愁思,第五、第六句是写作者看到的宿间以外的优美的自然风光,第七、第八句是写作者自己彻夜未眠并借东晋名士支遁于沃洲山放鹤养马的典故表达自己对于远离尘世、向往隐林的坚定理想。全诗意境宏大,精神甚壮,值得宣扬和学习。

《宿崇圣》

周敦颐之一生,不慕虚荣,但求实干,事事亲为,不遗缺漏,公事之余,尤有“山林之志”,足见其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之品质,也难怪在他谢世近千年间,仍然不断地为后人所推崇,这在中国历史上是极为罕见的现象。

《宿崇圣》

(十一)《题惠州罗浮山》

       红尘白日少闲人,况有绯鱼系此身。独上罗浮高处望,浩然心意复吾真。

《题惠州罗浮山》

       以上这首情景交融的《题惠州罗浮山》,就是出自周敦颐之手,顾名思义,这是周敦颐在游览惠州罗浮山时所作的诗,这应该是周敦颐晚年的作品了。《题惠州罗浮山》的意思很好理解,第一、第二句是写在尘世之中白天非常少有闲逸之人、况且作者当时又有绯、鱼(古代帝王给五品以上的官员所赐的绯衣和鱼符)系身,第三、第四句是写作者登上罗浮山高处眺望、天地间的浩然之气又使作者返璞归真。全诗意境深邃,连贯顺畅,无意修饰,却浑然天成,真是天地间生成的佳句。

《题惠州罗浮山》

       周敦颐为人清廉正直、襟怀坦荡、淡泊寡欲,始终以昭雪蒙冤、泽及万民为己任。在任广东转运判官时,他巡视所管辖的地区不怕劳苦,即使是有瘴气和险峻遥远之地,也不慌不忙地视察,他以他的实际行动,成就了一代大儒的风范,他的人品和思想,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敬仰。

《题惠州罗浮山》

(十二)《太极图说》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其至矣!

《太极图说》

       以上这篇玄之又玄的《太极图说》,即系周敦颐的经典著作,这也是宋明理学的重要理论依据,其研究价值非常高,其历史地位非常崇高。所谓“太极图说”,是指为太极图所作的解说,作为理学开山鼻祖的周敦颐,对于道学的研究有着精深的见解,于是他创作了太极图,并为太极图注释,可谓“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该文认为,“太极”是宇宙的本原,人和万物都是由于阴、阳二气和水、火、木、金、土五行相互作用构成的,五行统一于阴阳,阴阳统一于太极。文中突出人的价值和作用,该文主张“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在人群中,又特别突出圣人的价值和作用,认为“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该文对后世影响很大,版本很多,朱熹《近思录》、黄宗羲等所编《宋元学案》等尽皆收入。

《太极图说》

       《太极图说》基本上是受道家影响,这种宇宙观成为此后朱子理学体系重要的组成部分。朱熹盛推《太极图说》,他整理注解《太极图说》时,将当时《国史》中的《周敦颐传》引作“自无极而为太极”一句,删去了“自”“为”二字,改成“无极而太极”,认为无极只是形容太极 ,说明它之上没有更高的本原。

《太极图说》

(十三)《通书》

        阙彰阙微,匪灵弗莹,刚善刚恶,柔亦如之,中焉止矣。二气五行,化生万物,五殊二实,二本则一。是万为一,一实为万,万一各正,大小有定。

《通书》

       以上这段深奥无极的文字,就是节选自周敦颐的《通书》,《通书》是周敦颐的代表作品,也是周敦颐平生所作篇幅最长的作品,书的内容主要阐释了周敦颐的哲学观点,这也是后世理学家们重要的理论来源。周敦颐《通书》所讲的主要内容是“人极”,而且讲得比《太极图说》更详细,可注意的是周敦 颐在《通书》中不突出“静”,而突出“诚”,“诚”是“圣人之本”,也是“性命之源”。照《通书》所讲的“圣人”所立的“人极”就不是“中正仁义而主 静”,而是“中正仁义而主诚”。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是很重要。这说明《通书》已经脱离了道家和道教的影响,这是周敦颐哲学思想的一个大发展。

《通书》

如果是《太极图说》是揭秘宇宙玄奥的话,那么《通书》就是教育世人如何离俗成圣、趋吉避凶、自我修为了,这也是周敦颐在哲学上遗留给后人的一笔宝贵财富。周敦颐之理学思想,经过二程的传承和发展,至朱熹集为大成,最终成为风靡宋、元、明、清四朝的官学,足见其哲学成就之广大。

《通书》

(十四)《游山上一道观三佛寺》

        琳宫金刹接林峦,一径潜通竹树寒。是处尘埃皆可息,时清终未忍辞官。

《游山上一道观三佛寺》

以上这首悠游自在的《游山上一道观三佛寺》,就是出自周敦颐之笔,其创作背景应该是周敦颐在任官期间游览某山峰的一座道观、三座佛寺后有感而作。全诗只有四句,意思很好理解,第一、第二句是写作者看到的道宫、梵刹景象以及一路上的自然风光,第三、第四句是写此地虽处尘世但仍可以依息、当时时政清平作者终未忍心辞官的态度。全诗主要表达了作者期盼归隐但不忍辞官的复杂心情,使读者也能进入诗文描述的那种意境,感同身受。

《游山上一道观三佛寺》

周敦颐虽身在仕途,但是心如闲云野鹤,特别钟情于山水田园之间,寄志于逍遥之中,这是他的一贯情操,也是他的一贯诗风,这在他的

《游山上一道观三佛寺》一诗中得到充分体现。

《游山上一道观三佛寺》

(十五)《读易象》

        书房兀坐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

《读易象》

       以上这首颇具惬意的《读易象》,就是出自周敦颐之笔,顾名思义,此诗是周敦颐在研读易象时有所感悟而作。全诗仅有四句,意思很好理解,第一、第二句是写作者休却劳务在书房研读易象而此时的天气和景色又非常好的景象,第三、第四句是写作者读书之后感悟千年时光并不久远、而今就在眼前浮动的意境。全诗仅寥寥数字,却描写出了作者宏大的意境,特别是“谁道二千年远事,而今只在眼前头”两句,似乎就能使人穿越时空回到千年以前与作者进行交流,这种精神上的美,也只有周敦颐才能写出来。

《读易象》

       周敦颐在日理万机之际,仍旧手不释卷、钻研道学,所以最早成为理学的开山鼻祖,他也是我国古代“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知行合一的楷模,所以他历来都受文人士子们的尊崇。

《读易象》

(十六)《江上别石郎中》

       落叶蝉声古渡头,渡头人拥欲行舟。别离情似长江水,远亦随公日夜流。

《江上别石郎中》

       以上这首情谊深长的《江上别石郎中》,就是出自周敦颐之笔,此诗应该是周敦颐在长江边上送别一位石姓郎中时所作。《江上别石郎中》全诗仅四句,但是句句皆是情义深切,第一、第二句是写作者在一个充满落叶、蝉声的季节在长江边上某个古渡口送别友人时看到渡口人群拥挤的场面,第三第四句是写作者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有如长江水一样、二人的情谊亦随着友人的远去而远流。全诗寥寥数字,就把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给呈现出来,特别是最后两句的意境,与唐代诗人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中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一句的意境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江上别石郎中》

       周敦颐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同时又是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其作品的经典之处,就在于其能阐释宇宙玄机、洞悉人心人性,使后人能够从中汲取到智慧和力量,所以周敦颐及其作品都是崇高的,也是不朽的,其研究价值必与山河并寿、日月同辉。

《江上别石郎中》

作者:周业锋

你可能感兴趣的:(濂溪清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