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好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不是好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

引自《人是如何学习的:大脑、心理、经验及学校》的第八章——教师的学习。它是约翰·D·布兰思福特(美国)等著,程可拉、孙亚玲、王旭卿合译,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的图书。

该章节主要分析了与教师学习相关的内容,主要研究阐述了一线教师的学习机会和学习机会的质量两个方面。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是书中谈到的“对教师有用的学习方式对学生也照样有用。”我十分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教师只有真正地“成为”一个学生,才能够真实地学生学习时的感受,才能实施适合于学生,能够真正帮助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如果教师只是自己沉浸于从文献中或者是从其他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中获得教学方法,改进教学方式的话,这样得到的结论是不会适用于实际教学的,因为没有立足于学生,只是自己感觉学生应该是这样学习的就凭着这种感觉进行研究如何改善教学。主观感觉是研究最大的弊端,所以教师在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更好的学习时,首先应该让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学生”。现在,在教育领域十分注重“以学生为中心”,我认为在这种教育大趋势下,教师应该把“以学生为中心”树立成“以自己成为学生为中心”,这样教师才能真正地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真正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本章作者还提到“工作坊”可以促进教师学习,但不同类型的工作坊起的作用不同。最近经常听到、看到“工作坊”这一概念,但我对它的了解还不够,所以借此查阅了一些资料。资料中提到,工作坊(Workshop)[1]一词最早出现在教育与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之中。刚开始工作坊只是心理工作坊作为“治病”的一种方式,后来逐渐在其他领域也有所应用。工作坊是目前越来越流行的一种自我提升的学习方式。一般形式是10-20名左右的小团体在主讲人的指导下共同探讨某个话题。

我认为工作坊这种小型便利的方式确实适合教师自我提升。与传统教育方式相比,工作坊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2]:1.探讨的话题往往更有针对性。2.组织形式更为灵活。3.费用较为低廉。所以可以推广普及这种方式。但是,应该注意推广的工作坊类型,我感觉传统的工作坊由于形式比较呆板,不能使教师角色带入,不能于与教师的需要产生共鸣,所以教师并不能在其中获得有用的东西,大部分是在浪费时间。所以应该推广新型有创意的工作坊,这样的工作坊要保证能够给教师提供共同创造、分享经验、共享资源、共同决策的机会,还应该拥有一个重要的环节——破冰游戏,这一环节可以有效地缓解成员之间的尴尬达到更好的合作。

目前的研究都是把学生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研究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学习方式、学习环境等等来探寻促进教学的方法。就像文中提到的“把教师作为研究课题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新的”同时这方面研究也比较少,但是我认为把教师作为研究课题在教育领域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教学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媒体)中包含着教师这一角色,甚至排在第一位,只有当教师更贴近学生,或者说当教师成为学生的时候,教师才会对自己的教学有深刻的认知,才能够提升教学水平。所以有关这方面的教师研究应该得到重视。

参考资料:

[1][2]工作坊.MBA智库·百科[EB/OL].https://wiki.mbalib.com/wiki/%E5%B7%A5%E4%BD%9C%E5%9D%8A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是好学生的教师不是好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