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无论贫富都不该错过

每个父母都想自己的孩子赢在“起跑线”。

于是父母争相给孩子报各种补课班,线上的、线下的、学科的、素质的,填满了孩子放学后和周末的所有时间,现在甚至低龄化到从幼儿园就开始了这种“军备竞赛”。

这种状态让父母疲惫不堪,让孩子喘不过气来,淹没了孩子美好的童年。

可是你却不知道,你拼的这些,都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那什么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呢?

由美国白宫“结束成绩差距”项目发起人、“3000万词汇倡议”负责人、芝加哥大学妇科与儿科教授达娜.萨斯金德根据30年研究成果编写的《父母的语言》中告诉了我们答案,这项研究结果已经发布引起了广泛关注,被5000本学术期刊转载。

01  早期语言环境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

斯金德教授30年研究成果显示:早期的语言环境才是影响孩子最终学习能力的关键,即,父母应该对孩子说多少话,应该怎样和孩子说话。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语言越多,语言能力会越好。

她们的研究报告显示脑力劳动者家庭的孩子和接受福利救济家庭的孩子,在三岁时累计听到词汇量的差距有3000万个单词的差距。3000万词汇差距会极大影响孩子在数学概念、读写能力、自我管理、执行力、批判性思维、创造力等方面的表现。

相信很多人跟我一样被这个研究结果震惊到了:原来早期语言环境对孩子的影响这么大,而且跟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和家庭经济条件关联不大。它不同于我们平时理解的阶层固化,越是学历高、经济条件好的家庭越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而越是学历低、经济条件不好的家庭就不能培养出优秀的孩子。

《父母的语言》书中提到了关于特里西娅的故事,她是只受过7年级的教育,一生只做着女仆的差事,艰难地养活了6个孩子。为了不让孩子受到外边世界的干扰,他们挤在一个没有电话和电视的大公寓里边。虽然她们生活的很艰难,但是始终不缺乏一些可以阅读的东西。她会以每本5分镍币的价格,买成麻袋的《生活与观察》和一些平装书。也会经常写信督促学校的老师提供孩子需要的东西,激发孩子的潜能。她告诉孩子:“阅读,就是另一个世界产生的地方。”她坚信没有什么可以阻碍她的孩子进步。孩子们深受她的影响。她的女儿波西亚.肯尼尔是“一盎司预防”创新项目的高级副总裁、教育照顾学习网的执行董事。她创办的早教中心现在被认为是国家标准的高质量学习中心。她一直致力于与家长们一起工作和设计早期教育方案。

作为农村孩子考上大学,又留在北京工作的我,非常希望这样的研究成果可以让更多父母知道,尤其是农村的父母们。他们不要因为受教育程度不高、经济条件不好,而放弃或忽视0-3岁孩子早期语言环境的提供,影响了孩子以后的发展。

无论贫穷富贵,每个父母都可以提供丰富的0-3岁语言环境,在大脑高速发展阶段最大化刺激大脑潜能发展,为孩子的智力及能力发展奠定基础,为孩子提供最坚实的“起跑线”。

02 “3T”原则法助力父母提供丰富有效的早期语言环境

《父母的语言》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如何帮助父母提供丰富有效的早期语言环境、最大化激发大脑潜能的工具,即“3T”原则法:

    共情关注(Tune in):共情关注你的孩子在做什么。

    充分沟通(Talk more):与孩子讨论时使用大量的描述性词语。

    轮流谈话(Take turns):和孩子轮流参与谈话。

第一个T“共情关注”。

它要求父母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在关注什么。等待时机成熟,父母再跟随孩子谈论它。换句话说,孩子关注什么,你就关注什么。

“共情关注”的核心目的就是父母的回应,可以概况为以下三个步骤:

1、观察;

2、理解;

3、行动。

相信很多父母跟我一样,跟孩子互动的过程中直接就行动了,而忽略了“共情关注”的前两个步骤:先观察和理解。

比如最近几天我家二宝下午上课回家进门后,总是要哭闹一阵子,我说教她、不让她哭,她反而哭的更凶了。后来我就不管她,让她自己哭够了。这样闹一顿,全家人情绪都不好了。我开始反思和分析如何避免这种状况。我发现每次她哭闹的原因是不同的,有时候是因为拉臭臭到尿不湿里了,很不舒服;有时候是因为中午吃的太少,饿的不舒服了;有时候是上午没带她出去玩,她下午还想在外边玩,不想回来。因为她还不具备语言能力,只能用哭闹的方式来表达她的需要和情绪。当自己先去观察、分析和理解孩子,再针对性解决问题时,我发现困扰我的哭闹行为越来越少了。

在这里提醒行动派的爸爸妈妈们,请行动前,先观察孩子的行为、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再采取有效的行动,成为孩子喜欢的“共情关注”父母。

第二个T:充分交流。

它要求父母多跟孩子交流。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是双向的,它们不是大人主导的单向对话。双方交谈的内容,自然也是子女关注的内容。双向交流对于亲子关系的培育和孩子的大脑发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双向交流孩子关注的内容也是我们容易忽略的。很多时候我们总是采用最直接和粗暴的命令式语言沟通,比如:快去写作业、快来吃饭、关上手机、起床啦。这样的语言注定了没办法双向交流,更谈不上孩子感兴趣了。

试着改变策略把单向的命令式语言换成双向的启发式语言,比如:今天的作业完成的怎样啦?还有哪个伙伴要来吃饭吗?手机时间到了,关上手机,我们接下来进行什么游戏?起床时间到了,你要先穿上衣还是先穿裤子?

只是语言上微小的改变,就将沟通从单向变成双向,让你跟孩子之间可以进行更充分的交流和互动。

第三个T:轮流谈话。

它要求父母和孩子在交流时轮流参与谈话。它不仅是亲子交流的黄金准则,还是3T原则中最重要的一环,对于开发儿童的大脑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开放式的问题是实现“轮流谈话”进行一来一往亲子沟通的最佳实践方式。开放式的问题就是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比如“为什么”、“怎么办”等。

相信每个父母都注意到了,孩子是天生的开放式问题的能手。他总是不停地问这个为什么,那个为什么,打破砂锅问到底,很多时候我都会被问的无法回答,只能说:我们回家百度一下。相信每个父母都有类似被你的孩子问倒的经历。我们也可以向孩子学习,成为开放式问题的能手。

前段时间上二年级的大宝回家伤心的跟我说:“妈妈,这次我看拼音写词测试减掉了24分。”他自己和我们都知道他语文除了拼音以外其他的都很优秀,拼音是他的弱项。我抱了抱他,关心地问:“妈妈看到了你很伤心。你觉得这次为什么减掉这么多分呢?”他想了想说:“因为我拼的有点慢,没做完。而且还有几个没有拼出来。”我接着说:“你想想我们怎么避免下次再出现这样的问题呢?”他思考了一下说:“我要每天多读和多练习拼音,而且下次要做的快一点。”我说:“你的主义很不错,就这么行动吧。”等到下一次拼音写词测试时,他确实有了明显的进步,是为数不多的几个满分之一,回家很骄傲的告诉我们这个消息。

把开放式问题“为什么”“怎么办”问给孩子,给孩子提供独立思考找到答案的机会,这样的互动也会逐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3 “3T”原则法在家庭中的实践应用

“3T”原则法可以应用于父母跟孩子沟通交流的任何方面、任何时候。下面以阅读中使用3T原则作为实践应用的示例。

家庭中的亲子阅读模式往往一成不变:父母负责阅读,孩子扮演安静的听众。而“3000万词汇倡议”团队提出了使用“3T”原则法的:分享阅读。

“共情关注”:可以拿两本故事书请孩子选择讲哪一本或者由孩子自己选喜欢的书,由孩子来翻书,决定看哪一页以及在哪一页停留的时间,父母根据孩子翻书、手指内容和孩子的要求等讲述故事内容。

“充分交流”:针对书里孩子关注的内容,父母和孩子之间可以进行互动交流,可以结合孩子的兴趣延展书中内容,让故事跟孩子生活相关、更生动有趣,更能启发孩子的思考和互动。比如龟兔赛跑的故事,孩子可能感兴趣为什么乌龟不叫醒兔子?如果孩子是故事中的乌龟,他会怎么做?

“轮流谈话”:根据故事和孩子的兴趣,父母可以抛出一些开放式问题,比如故事引发的思考、对故事的感受、对故事的延伸和创编等,让孩子独立思考和总结自己的答案。比如大家熟悉的龟兔赛跑的故事,可以跟孩子探讨乌龟跑得慢为什么赢得了比赛?兔子跑得快为什么输了比赛?如果下一次乌龟和兔子再举行比赛,你认为谁会赢?为什么?

除了阅读中使用"3T"原则法,你可以尝试在任何跟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使用"3T"原则法,你会非常喜欢和享受跟孩子的高质量亲子语言盛宴的。

父母的每一个词汇、每一句话、每一次交谈和每一次互动为孩子提供的语言环境,这才是刺激孩子大脑发育的最好教育资源,它比任何昂贵的早教班都更加深远。

无论你的孩子处于哪个年龄阶段,都推荐你阅读《父母的语言》是实践“ 3T”原则法为孩子提供丰富有效语言环境,为他铸就真正人生“起跑线”,带给他无限潜能和幸福人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这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无论贫富都不该错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