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考语文题笑话频出
高中语文考试是专门训练学生猜测出题人心思的一种活动,语文教学离增加文学修养很远。
二、高中理科课程背离学科本身属性
物理这种和数学工具结合紧密的学科,差不多变相为披着物理外衣的数学技巧训练,化学这种本来在科学领域中和数学物理结合很紧密的学科在高中变成了批了化学外衣的死记硬背。只有数学科目的学习和数学本身有点像,就是一种智力测验。
三、各国都有应试教育,只是形式不同
1、 日本、韩国的应试教育压力不比中国小,模式和中国类似。
2、 美国大学入学考试需要很多材料:平均成绩+课外活动简历+导师报告+两封推荐信
四、美国应试教育的逐步变化
1、在50年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只看平均成绩和SAT分数
2、平民出身的孩子通过应试训练赢得了分数上的优势,贵族子弟成绩没有这么高
3、 常青藤盟校是贵族学校,开设的目的主要为了培养社会精英,为了避免很多名额被占据,才提出了额外标准,以区分普通家庭的孩子和贵族家庭的孩子,主要体现在丰富的课外活动和牛人的推荐信。
4、 常青藤盟校这个规则只在初期起作用,后来平民学子也可以搞到这些材料
5、 常青藤盟校继续搞出一些特殊规则,比如特招学生,和学校资源委员会的孩子可以高概率录取。捐款超过100万美元的人就可以列入学校资源委员会名单。
6、 常青藤盟校由校友供养,校友为自己的孩子提供更优质的教育环境。
五、什么是真贵族?
1、 贵族精神包含了崇尚勇敢,光明磊落,尊重女性同情弱者,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 富不等于贵,为富不仁的人不是贵族。
3、 杨振宁在普林斯顿工作时带着儿子杨光诺散步,遇到爱因斯坦还合过影。
4、 玻尔的两个孩子从小和爸爸的研究生们一起玩,这3位研究生一位将来是诺贝尔物理奖得住,一位将来是美国氢弹之父,一位写的物理学讲义现在世界各大学还都当经典教科书用。
5、 在这样的环境下,贵族阶层精英不断,玻尔的小儿子1975年获得诺贝尔奖。
六、印象派的诞生给人启发
1、19世纪60年代印象派属绘画中的非主流派别
2、 巴黎主流绘画要经历:4年巴黎高等美术学院的学习和淘汰,争取进入皇家内阁美术部的名单,争取进入巴黎美术展览会,争取让自己的画挂在与视线平齐的位置。几万画家竞争几百个位置,异常激烈。
3、 印象派与当时主流画派的最大区别就是构图模糊,选题出自生活
4、 莫奈建议几位印象派画家,不要参加巴黎画展,自己搞单独的小型印象派画展。
5、 塞尚、莫奈的印象派绘画经历了100年的发展成为主流画派的一支。
七、在顶尖学府的压力大,难毕业
1、 进入哈佛的,SAT成绩最差的学生,分数都比美国美国最差的学校最顶级的学生SAT成绩好。
2、 在哈佛,入校成绩最低的学生最后只有15%拿到学位,这些水准的学生去了美国最差的学校最终拿到学位的比例是55%,同样一批学生经历4年,顺利毕业的比例相差40%。
3、 如果你超常发挥进入了高于你自身水平的环境,通常要面临长久巨大的压力。
八、相对剥夺理论
1、 社会学家 Samuel STouffer 对50万名美军的研究发现,待遇和晋升率最好的空军,对空军部门的满意度远低于待遇最低的宪兵对宪兵部门的态度。
2、 空军有52%的人会晋升,于是大部分都处于晋升和未晋升的焦虑、嫉妒心态中。
3、 宪兵有21%的人会晋升,大部分都没有晋升机会,所以大家心里不攀比。
4、 北欧高福利国家自杀率高,南欧经济衰落国家生活条件差,但自杀率低,也可以用相对剥夺理论解释。
九、学习的过程永远是艰苦的
1、 学习知识,尤其是科学知识永远不会轻松
2、 如果你感觉轻松,那别人学会这些也没有门槛,你依然没有持续的优势
3、 科学知识由概念搭建,逻辑相连
4、 《卓老板聊科技》只把最易懂的,最有意思的观点从一个领域筛选出来,实际每个领域的科学知识都是少部分有趣,大多数枯燥艰涩难懂。
十、面对竞争压力
1、 选择去小池塘做大鱼也很不错
2、 注重自身学习习惯,和锻炼注意力集中的能力
3、 让一切自然发生。
第七课
双缝实验
1、 光通过双缝后,会在每个缝隙上形成一个新的光源,重新向外传播
2、 干涉条纹的出现是因为相增的波相遇,相减的波相遇,有干涉条纹出现说明传播的物质是波
3、 波会产生干涉的行为不是很好理解,因为人们天生的容易把它的传播理解成扔小球或者射子弹。如果是那样,干涉条纹将不复存在,只会存在两道亮条纹。
4、 如果像双缝发射的是电子、质子、中子、一样会产生干涉条纹。这引发了人们对物质存在性的思考。
5、 所有物体都是质子中子电子这样的微粒构成的,我们看着的时候,质子中子电子是一个样子,等我们不看他们的时候,他们又是另一个样子,那么宏观物体也应该有这个属性,物质是客观存在的吗?
物理学家们如何对待观测对运动行为的影响
1、 谈论任何事情时我都要告诉你,我是用什么设备,在什么方法下看到他是什么样的。
2、 不存在“某个东西究竟是什么样”这个概念,只存在“你在什么手段下观察到它是什么样子”这个概念。
3、 接受观测对物质运动的影响,尤其是观测微小物体时,那种巨大的影响。
量子理论的解释
1、 量子理论可以解释微观物体,也一样可以解释子弹射击双缝这样的宏观现象,只是因为产生的条纹间距比任何设备可以测量的最小单位还小很多,所以宏观上看是平滑的曲线。
2、 对微观物体测量,位置和速度是一对非常基础的单位,但想要同时测准他们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
3、 测量物体的位置需要用光射到被测物体,然后接受反射回来的光来判断,而光子的能量和光子的波长成反比,一旦用波长很短的光射到被测物体,虽然返回的位置信息很准确,但被测物体会被撞飞,于是关于他速度的信息就丢失了。
4、 测量物体位置,物体的尺寸必须要远大于光的波长,才能确定位置,否则只能确定物体在一个波长的范围内,但具体位置细节就不知道了。
5、 量子理论测量的尺寸是牛顿力学测量尺寸的10亿分之一,这里又验证了第一期我们说的每一代理论在测量精度上提升10亿倍的规律
微小的粒子在我们不观察它时到底怎么运动?
1、1927年的索尔维会议,爱因斯坦和玻尔第一次针对微观物质存在的哲学观点发生辩论,爱因斯坦认为所有事件的发生都是有规律的,只是我们不知道而已;玻尔认为所有事件的发生都只能用几率描述,当我们不观测它时,不能认为它有客观存在的状态。
2、1930年的索维尔会议,爱因斯坦和玻尔的争论升级,爱因斯坦用“光子盒”这个思维实验考验玻尔的理论,结果被玻尔用广义相对论中的红移理论破解,爱因斯坦失败。
3、1935年爱因斯坦提出了EPR悖论,这又是一个思维实验,这次玻尔也没有破解,两人在世界观上的分歧谁也无法说服谁。
4、 在两人都过世后的1969年,有人第一次把这个思维实验现实化的做出来了。初步结果支持玻尔的结论。
5、 1982年法国奥赛理论与应用光学研究所做的验证性实验彻底证明了玻尔的胜利,爱因斯坦的失败,此后实验精度逐渐提升,准确度达到30个标准差,更保证了正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