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9.《卡片笔记写作法》阅读笔记—第三章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第三步记卡片盒笔记3告别死记硬背的学习

由于大脑容量的局限性,我们不能把所有事情都记住,试图记住所有东西就会导致分不清重点,也意味着和什么都没记住是相同的效果。

这时,选择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如果我们再次学习某件事情和第一次学习花费的时间精力是一样的,那就说明我们的思想并没有进步。

记卡片盒文献笔记,借助外部系统,或者说第二大脑,这只是帮助我们记住东西的第一步。

此处再回顾一下什么是文献笔记。文献笔记就是把看到的观点用自己的语言来记录下来(记住不是照搬原文),然后标明出处。

文献卡片是需要归档的,为了避免收藏即冷藏,我们需要把文献笔记转化为

把想法转移到外部记忆中,我们就能放心的忘记它了。

为什么要告别死记硬背的学习?

记者所罗门·舍列舍夫斯基(Lurija,1987)是心理学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能够记住几乎所有的事情,

因为超强的记忆力,他在开会时根本不需要手写任何笔记,他的上级怀疑他对工作不上心。

可事实上,舍列舍夫斯基能够一字不差地复述这次会议上说过的每一句话,甚至曾经开过的会议上说过的每一句话。

心理学家亚历山大·罗曼诺维奇·卢里亚(Aleksandr Romanovich Luria)后来用各种方法对舍列舍夫斯基进行了测试,却发现一般人的记忆力局限在他身上都不存在。但也很明显,这种优势是以巨大的代价换来的:虽然舍列舍夫斯基能记住很多东西,但他很难忘记任何事情。(本段摘自原文)

因为他总是能记住大量细枝末节,反而把重要的事情掩盖了,他无法理解事实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也无法进行抽象的思考。

由此作者指出,对于学术思考和写作来说,一个人能记住一切,反而是沉重的负担。

而普通人的遗忘是什么,不是记忆的丧失,而是自主记忆的长期记忆之间有一道屏风。心理学家称这种机制为主动抑制(MacLeod,2007)。

也就是说,我们和舍列舍夫斯基的区别在于,我们会主动抑制记忆,导致记忆躲藏起来,不能有效快速提取,他不能主动抑制记忆,能有效快速提取,但是却会被大量多余的不想关信息所干扰。

我们平时所说的死记硬背,以提高“存储强度”为目标,强调记住孤立的事实,而不强调建立联系,试图通过强化和巩固大脑中的信息进行记忆。

那不能死记硬背的话,正确的学习方法是什么?答案就是建立有意义的联系。

刻意建立联系,给要记住的信息赋予一定含义,并以有意义的方式与已有知识相连,组成相互支持,互为线索的网络。这就是记忆高手的诀窍。

对于学术写作来说,书目和其他参考资料等抽象信息可以放在外部存储,大脑则用来存储和处理有意义和价值的信息。

学习和写作一样,重点在于理解。我们能够学会我们理解的东西。

巴瑞·S.斯泰因(Barry S.Stein)等人在研究了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初的各项研究后,总结道:“最近几项研究都支持这样一个假设,如果一个人用某种方法掌握一条信息后,他能以更独特的方式把记忆中的这条信息阐述出来,那么这种方式就能增强他对该信息的记忆。”(Stein et al.,1984)

以教代学,最好的科学家往往也是最好的老师。费曼主张以学生对之前所学知识的实际理解为连接点来促进学习(Feynman,1963)。

记笔记,并将其整理到卡片盒中,只不过是为了理解某件事情背后蕴含着的更广泛的意义。卡片盒迫使我们提出许多阐述性的问题:它意味着什么?它与某事有什么联系?它与某事有什么区别?它与什么相似?卡片盒没有按主题分类,这是积极建立笔记之间联系的前提条件。只要联系是有意义的,不同的笔记之间也可以建立联系。在我们的学习机构里,大多时候知识是以模块化的形式出现的,一般都是按主题、学科分开,不同知识之间相互隔绝。而卡片盒则迫使我们做完全相反的事情,去阐述,去理解,去联系,从而去认真学习。通过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学会在学习机构里学不会的那些知识。(本段摘自原文)

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太多的秩序会阻碍学习(Carey,2014)。相反,我们知道,刻意制造变化和对比可以促进学习。与按主题分类相比,详细阐释笔记的异同点,不仅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类能力,建立合理的分类方式。(原文)

总结:

理解信息而不是死记硬背。

以教代学有助于理解。

打乱重组,突破领域界限,刻意制造变化和对比比按顺序按主题更容易理解。因为这样会让我们自己主动去建立事物之间的关联,而不是按照前人的思想。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19.《卡片笔记写作法》阅读笔记—第三章成功写作的六个步骤第三步记卡片盒笔记3告别死记硬背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