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13 解读《布鲁克林有棵树》:万般困苦,也阻挡不了那份承担的勇气

解读《布鲁克林有棵树》:万般困苦,也阻挡不了那份承担的勇气

      原创作者:鲁健(笔名:静和)

跟静和探究情绪乐趣,遇见更好的自己!

今天咱们先将分享的话题放一放,想跟大家推荐一本书:美国作家贝蒂·史密斯的《布鲁克林有棵树》。

这本书,多次入选美国中学课本,是美国各大书店假期推荐必读图书,是纽约公共图书馆“世纪之书”,被评为亚马逊书店“20世纪最佳青少年读物”,是青少年必读的成长经典。

作者贝蒂·史密斯,是德国移民的女儿,1896年12月15日生于纽约市布鲁克林成长于纽约布鲁克林的威廉斯堡,在美国弗吉尼亚州东南城市威廉斯堡长大。父亲在她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她妈妈又改嫁给了一个名叫约翰·基奥的爱尔兰人。

她的经历与这部小说主人公弗兰西相似,早年也是靠自学完成了初步的知识积累。后来她进入大学学习新闻、戏剧、写作和文学。

《布鲁克林有棵树》是其最主要作品,曾被改编为电影、电视、音乐剧等多种形式,并曾获得过奥斯卡奖。

贝蒂·史密斯还是一位剧作家,一生写过多部独幕剧和完整的长篇戏剧,曾获洛克菲勒基金会和戏剧家协会基金会资助。

《布鲁克林有棵树》是一本关于生存的书,讲述了通过阅读如何让卑微的生命变得高贵,讲述了知识如何改变人的修为与命运,讲述了家庭的力量如何支撑孩子实现自己的梦想。

二十世纪初的纽约布鲁克林,是一片宁静的乐土,而在这里,一颗本应无忧无虑的幼小心灵:小说主人公弗兰西,却要被迫去面对艰辛的生活,体味成长过程中的无奈百味。

母亲偏爱她的弟弟,父亲深爱她却英年早逝,家境清贫,在学校饱受轻鄙……面对如此坎坷人生,她也曾苦闷、忧愁,却始终保持着那份尊严和知识改变命运的信念。人生的另一扇大门终于为她打开。

书中原文有这样的描写“是的,等我长大了,有了自己的房子,我不要豪华椅子,不要花边窗帘,也不要室内橡胶树。我只要这样的书桌,放在客厅里,还有白墙壁。每个星期六晚上有一本干净的绿色笔记本,一排闪亮的黄色铅笔,削好放在那里随时派上用场。还要金褐色的碗,里头总放着一朵花,或是一些叶子,或是一些浆果,还有书…书…书… ”

由此可见,书、阅读已经在一个只有11岁的小小心灵中扎下了怎样的根基。

书中弗兰西的外婆玛丽是一位聪慧和善的女性,她虽然一字不识,却知道一千多个民间故事传说,在书中呢她这样说道:因为"孩子得有想象力。想象力是无价的。孩子得有一个隐秘的世界,里头住着从来不存在的东西。她得相信,这很重要。她先得相信这些不属于人世的东西。这样一来,等世道艰难了。孩子就可以回去,住在想象里头。我都这一把年纪了,还觉得很有必要回顾圣徒的生活,回顾过去发生的各种神迹奇事。有了这些想象,以后日子不好过,也不会钻牛角尖困在日子里头。"

在成长小说中,往往被突出的是主人公在接受教育和完成各种考验的过程中,培养和发展对社会、道德、情感和自我的认知,逐渐发现或接受自我身份和生活现实,最终达到从少年到青年的转变。

然而,《布鲁克林有棵树》是个例外。面对生存的本能释放,弗兰西选择的是承担,而不是逃避。弗兰西当时还没有接受校园教育,她身上承担的气质来自于从德国移民到美国的父母,也来自于贫弱的社会环境。

平缓的节奏贯穿了小说始终,字里行间没有对现实的抱怨,没有不满和愤礴的气息,有的只是对于现实的乐观应对。弗兰西乃至整个家庭都在为生活得更富有而承担着来自于贫困生活的考验,他们坚信自己的能力足以承担他们的生活。

弗兰西承担了那个穷困时代不可避免的生活磨砺,幼小的年纪和坚韧的性格,让人读起来心涌感动。相对于现代主义文学剖析人物心理活动和精神世界,《布鲁克林有棵树》关注于小说人物的行为选择和行为方式,回归于人的本我和生命存在的客观本身。困境时代的生活该如何面对,该怎样生活,弗兰西已经给出了诠释,平平淡淡,坦然面对,没有虚妄,踏踏实实,执著追求自己的梦想。

这就是小说背后的价值观:面对万般困苦,我们毅然需要承担起自己所负责任的那份勇气。

今天分享的最后,我想用本书作者贝蒂·史密斯的一句话来结束:“活着,奋斗着,爱着我们的生活,爱着生活馈赠的一切悲欢,那就是一种实现。生活的充实常在,人人皆可获得。”

时时好运伴,喜乐又平安!咱们下期见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2021-11-13 解读《布鲁克林有棵树》:万般困苦,也阻挡不了那份承担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