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考上清华北大的学霸们,究竟是因为贫穷还是因为富裕?

最近,一篇由一个女孩写的感谢贫穷的文章受到了许多人的关注。这名女孩叫王心怡,是来自河北的一名高三生,她以总分707成绩考入北大,可她家却十分贫穷,生活的很拮据。家里妈妈体弱多病,一遇到感冒就恢复得很慢。姥姥已经患癌症去世,姥爷有高血压、哮喘生活不能自理,需要妈妈照顾。她还有两个弟弟,一个正读高三,一个才小学。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在外干零活的爸爸和田里的五亩地。

王心怡没有因为家里贫穷而自卑,却是用行动和成绩对待这一切。她主动承担家务,下地种粮拔草,放羊喂鸡。生活上,她的生活费是普通孩子的一半,每次吃饭大都吃白菜,很少吃荤菜。学习上,也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喜欢画画、唱歌、演讲、阅读外文书。

她觉得是贫困促使她努力学习,才有了今天的成绩。她在文章里写到:

感谢贫穷,让我领悟到真正的快乐与满足。感谢贫穷让我坚信教育与知识的力量。感谢贫穷,你赋予我生生不息的希望和永不低头的气量。

我倒觉得,或许贫穷只是她路上的一剂催化剂,真正催促她前行的是努力拼搏,遇挫不倒的品质,所以她才要感谢贫穷。

1.

那么寒门出贵子,到底是否影响未来的学业发展呢?

清华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在清华社科学院14级的学生里,入学之前曾到过境外的学生占43.9%,没有出过省的学生为零。相比之下,西部一所211大学,到过境外的学生只占2.3%,没有出过省的学生则有22.7%。

据《南方周末》报导,1978至1998年,来自农村的北大学子比例约占30%,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下滑,而根据2016年的数据,北京大学新生中来自农村的仅占16.3%。

这些数据都表示由于教育水平的相差悬殊,导致贫富差距加大,教育设施教育人才分布不均,最困难的一部分地区孩子上下学花费在路上的时间都几个小时。


2017年北京高考状元熊轩昂在被问到“是否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时说:“高考是阶层性的考试,农村地区越来越难考出来,我是中产家庭孩子,生在北京,在北京这种大城市能享受到的教育资源,决定了我在学习时能走很多捷径,能看到现在很多状元都是家里厉害,又有能力的人,所以有知识不一定能改变命运,但是没有知识一定改变不了命运。”

且不说他的政治理解和眼界,就谈阶级问题,随着贫富差距越来越大,阶级等级差距增加,阶级固化严重。

强调一下阶级固化,阶级固化指社会学把由于经济、政治、社会等多种原因而形成的,在社会的层次结构中处于不同地位的社会群体称为社会阶层。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的情况就称为阶层固化。---取自智库百科

一些富二代,蚁族,都是阶级固化的产物。熊轩昂说他受到好的教育,是中产阶级家庭,是因为他父亲是外交官。

越在阶级顶端的人就越能受到好的教育,未来的选择性就越多。

2.

既然这样,那么普通人及出身寒门的,怎么办?没有希望了吗?

阶级固化只是一方面,未来命运还取决于你学习能力、个人技能、沟通能力等等,这是需要考上大学之后慢慢积累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那些考上清华北大的学霸们,究竟是因为贫穷还是因为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