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荒少女”到“巨婴”,我该如何面对你,我的爸爸妈妈

春节期间,湖南卫视《我家那闺女》引发热议,多次上热搜的话题都指向了现代社会的家庭关系。尤其是傅园慧,一名优秀个性的游泳运动员,在这档节目里有了一个新的关键词——巨婴。

节目中,才23岁的傅园慧虽然还没有遭遇“催婚催生”这样的话题,但是在家中“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模式也受到了大家的潮水差评,她就像一个小公主般,吃的喝的全部都是父母给送到眼前,甚至在一次吃鸭脖的时候父亲还宠溺的把水送到了嘴边。事无巨细,爸爸妈妈忙得不亦乐乎,孩子接受的心安理得。

大家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纷纷疾呼,中国式“巨婴”如何担起振兴中华之重任?

就在“巨婴”频上热搜,国民激烈讨论的时候,傅园慧在最近的一期节目采访中终于说出了想对爸爸说的话:我在家里做这样一个有点像巨婴的宝宝,是因为我很珍惜有父母疼爱的时间,因为父母在一天天老去,当我真的成家立业了,有可能我会失去这种无微不至的关爱。所以我在家里自己会的也不太会做,就是躺着享受父母的爱。可是我也希望爸爸能把心态放好一点,其实我也已经长大了,我需要关心,但是不想要他太过度的担心,这样他很累,我也很烦。

这番真相表白让人听了泪目,也让人深思。“巨婴”现象从更深层次折射了现代家庭的亲子关系。

我该如何面对你,我的爸爸妈妈。

傅园慧的良苦用心藏在“坐享其成”里,这样父母忙忙碌碌的会觉得有存在感,被儿女需要着。可是,这种”隐藏”很多时候又会激发矛盾,父母没有办法那么好的掌握分寸和尺度,TA们会不自觉的把你从日常起居到精神追求一股脑的“承包”起来,让你无法忍受又无所适从,忍久了就是一场“口舌大战”。傅园慧就有一次在游泳馆接受采访时,爸爸在旁边不停的指点而情绪失控的大声质问“是你录还是我录?”这时的傅爸爸内心也一定很是懊恼委屈吧。

无独有偶,同为运动员的郭跃也遭遇到相同的烦恼。

郭爸爸对郭跃的照顾也绝对是无微不至,为了让郭跃能吃到热饭热菜,总是做一个菜就让女儿吃一个,十多年一家人居然从来没有坐下来一起吃过一顿饭。郭跃咳嗽一声郭爸爸就紧张无比,结果就是女儿连感冒都得偷偷的吃药。

郭爸爸在厨房洗碗池边有一块镜子,手里忙活着还不时的通过镜子观察郭跃吃饭的情况。

可是,如此细致的关爱却让郭跃感到无比沉重,以至于在节目中一度哽咽流泪,她说最大的愿望就是一家人能坐在一起吃顿饭。

老爸老妈啊,我们到底该如何相处啊?

2

每年春节假期,各种温情的公益广告在大小平台上滚动播放,渲染着浓浓的过年的氛围。

可是,如果问一句,回家过年有意思吗?年轻人的回答却是:嗯……也就还好吧。

要说年轻人在职场辛苦搏杀一年,春节又千辛万苦花着年终奖赶回家,结果发现也无非是在父母眼前玩手机而已。而且,远没有躺在自己的小房子里玩得痛快。在父母眼前玩总透着股做贼心虚的内疚,老人忙前忙后,跑上跑下,你好意思心安理得的在床上四仰八叉的玩手机到饭点才爬起来。可不关起房门在床上玩,在客厅沙发上更麻烦,一会爸爸过来说“你是不是平时也一直这么盯着手机”、一会儿妈妈又过来说“小心眼睛,好容易回趟家也不和妈妈聊聊天,你女朋友有着落没有,你打算跟手机过一辈子吗”。要是你家亲戚在多一点,一人飘过来说一句肯定立马让你疯掉。

那就不要玩手机呀!

好吧,不玩手机,可是干什么呢?干活,别说你不会,你就是会父母也不让你干。

和爸妈聊天,回来的那一两天把该聊的、该科普的都过了一遍了。接下来,真找不到话题了。《吐槽大会》李诞就玩笑般说过,刘国梁对他来说很重要,因为他跟他爸没话聊的时候就会聊一会刘国梁。本是个笑话,可是仔细想想,还真是条缓解尴尬的方法呢。

蔡康永也在《奇葩说》里说,他是父亲的老来子,回家陪父亲的时候也是没有什么共同话题的,需要说的事情说完后,父亲就看电视,他就在旁边陪着看书,因为平时做电视节目的他实在是不喜欢看电视。

节假日像一面放大镜,把亲子关系映照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父母也委屈,为了和孩子有话说,拼命跟随潮流,明明眼睛都花了,可还是戴着眼镜写微信,下载各种潮流表情发给孩子来告诉孩子“我懂你”;明明跑不动了,可为了和孩子多说几句话还要拼着老命陪孩子夜跑。

孩子做“巨婴”配合父母,父母追潮流紧跟孩子,大家都很累,可是值得吗?

3

我们能不能像英剧美剧中的家庭那样其乐融融的相处呢?

当然能!前提就是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要做自己!

 

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国妈妈带着孩子在美国读书,整理房子的时候忙得焦头烂额,可是孩子却在旁边无动于衷的做自己的事情,于是,一旁的美国房产经纪人看到后就直接说:“Be the parent!”,直译过来就是“做父母”。

房产经纪的话正好说出了欧美家庭成员的相处之道。在他们眼中,父母和孩子各司其职就好,说白了就是“做自己”。父母不排斥自己的责任,这份责任中包括指导和恰当的训导,一味包揽过分保护则不应该;孩子也应该在能力范围内回馈家庭帮助父母,这样既可以加强作为家庭成员的归属感,也为其今后步入社会所需要的责任感打基础。混乱或取代彼此责任,会让孩子感到困惑,更谈不上具有幸福感。

“做父母”,就是孩子做得不好的时候要求TA,而不是大包大揽越俎代庖;就是孩子不明事理的时候教导TA,而不是不问是非一味呵护;就是该放手的时候就放开手,而不是把孩子当成永远长不大的小鸡或是一盆只能在温室里绽放的花朵。

凡事过犹不及。亲情哪里需要勉强来迁就呢?

不用扮“巨婴”来让父母有存在感,不用违被内心意愿来表现对父母的顺从。和父母相处更应该坦诚相待,父母虽然年纪大了,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了。但是TA们对你的爱不会变,爱的表达形式有很多种,只要你肯推心置腹的跟TA们说你需要的爱的方式,TA们一定会开心的配合你。父母最无助的往往是明明感觉到你的厌倦了可是又不知道该如何去迁就你适应你,结果种种努力下来在TA们已是尽了全力,可在你却是“食之无味”。

4.

《奇葩说》有一期话题是“在外面过得不好要不要告诉父母”。正方二辩席瑞深有感触的说了自己的经历,他的妈妈从他上初中开始就匿名在他的qq群里默默的关注他的所有动态,等他上了大学,妈妈又节衣缩食的不时给他发红包,席瑞勤工俭学赚到钱后也给妈妈发红包,可是母子两个都不约而同的默默的选择不点开这些红包。原本可以很温馨的点开红包并顺势问问对方过得好不好,可是没有了日常的嘘寒问暖,红包又能传递出几分关心和情意呢?结果是席瑞在外面遇到什么困难不跟妈妈说,妈妈生病住院也不跟席瑞说。事后得知真相的席瑞说:原本我懂事的维系着亲情,现在才明白亲情最不需要的就是这样的懂事。

是啊,人生艰难,作为过来人的父母怎么会不知道,你越是不说TA们越是会脑补悲惨的画面,而且在TA们需要你的时候也会因此而刻意隐瞒。

什么都不说的懂事并没有带来想象中温暖的亲情,反而给母子间筑起了一座冷漠的高墙。

为人子女,报喜,也要报忧。真实的你,才是能让父母踏实、安心。

5

在央视《朗读者》第三期节目中, “中国谍战小说之父”麦家朗读的一封从未公开发表过的信件,被称为《朗读者》开播来最重磅的一枚催泪弹,《致信儿子》也被赞誉为“2017最美家书”。

麦家之所以选择给儿子写这封信,是因为怕说多了儿子会烦,所以写一封信悄悄放进他的行李箱里,这样会比较安心。

为人子女者,有一天也会成为父母,亲情的表达或许会有不妥,但是千万不要让表达变得小心翼翼。

麦家在节目中也谈到了父子之间曾经的一段黑暗相处的经历。

麦家说:

“我的儿子青春期特别作、特别叛逆。”麦家直言,高中开始,儿子把自己封闭了起来,三年全部待在家,每天打游戏、上网、聊天、恶作剧。

麦家对这样的儿子已经失望到了极点,但是庆幸的是,这个时候他没有一味的责备儿子,他回忆起自己的青少年时期,发现曾经他也这样叛逆过,他无奈的告诉自己这或许是遗传吧。于是,他不再抱怨责骂,而是默默的陪伴,他给自己这样打气:没有一个人永远会造反下去,唯有忍耐!

终于,儿子成功的走出了自己的叛逆期,踏上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终于,我们也有幸看到了这样一封真挚感人的书信:

世界很大,却是大同小异。也许最不同的是你,你从此没有了免费的厨师、采购员、保洁员、闹钟、司机、心理医生。

你的父母变成了一封信、一部手机、一份思念,今后一切你都要自己操心操劳,饿了要自己下厨,乏累了要自己放松,流泪了要自己擦干,生病了要自己去寻医生。

这一下,你是那么的不一样,你成了自己的父亲、母亲、长辈。这一天,是那么的神奇,仿佛你一下就长大了。 但这,只是仿佛,不是真实。

请容我最后饶舌一句,刚才我说的似乎都是战略性的东西,让书带你回家,让书安你的心,让书练你的翅膀,这也许就是战术吧。

爱你的父亲

2016.8.21

好好和孩子相处,像麦家那样有同理心和耐心,用欣赏的眼光来看待孩子,和他们平等沟通;

好好和父母相处,懂事不是什么都不说,懂事不是装作自己什么都不会,恰好相反,有话就要好好说。

坦诚,才是家庭亲子关系和谐的不二法门!

你可能感兴趣的:(“洪荒少女”到“巨婴”,我该如何面对你,我的爸爸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