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点亮人生

云南/万吉星


近日,受邀参加“功夫作文”创始人非常老师关于阅读的专题讲座,听到《语感打通阅读与作文的任督二脉》这个名字,感觉特新奇,因此对这个针对中小学生举办的讲座竞也充满期盼。

讲座过程中,非常老师并没有太多的去讲阅读的理论和重要性,而是反复和观众互动,让学生们上台去朗诵一些名篇和诗词,再自己朗诵一遍让大家去对比和欣赏。听完讲座,彻底颠覆了我以前对阅读的理解,我原来一直认为阅读就是看书,不用出声。大声朗读那是小学生才干的事,成年人看书应该是默默地读。但那天听50多岁的非常老师在台上声情并茂地朗诵陆游的《钗头凤》、朗诵朱自清的《春》、朗诵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闭上眼睛,静静地听,第一次体会到了中国古诗词的魅力,走进了文学作品的意境中。

这就是朗诵的魅力,通过语感的停顿,音调的变化,让文字不再是单纯的文字,而成为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直击你灵魂的深处,让你的心灵产生共鸣。一部好的作品,不一定要有华丽的辞藻,但一定要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的文字,才会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

猛然回首,才发现学生时代的阅读完全是为了应付考试,虽然名篇名句倒背如流,也曾在书的空白处大篇幅地写下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却并不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领略文学作品的精髓,正所谓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学生时代读过太多鲁迅先生的作品,《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少年闰土》《孔乙己》等等,考试时,似乎只要在试卷上写道:“文中画线部分体现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人们麻木不仁心态的讽刺”这类的话,就可以得分了。全是为应付考试,我背过的鲁迅文章,都不懂的。我们其实一直在有意识地去顺应某种固定的模式去阅读、写作文、答问题,乃至思考人生,为的是获取分数和奖励。

阅读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著名评论家谢有顺曾这样回顾自己的人生:“最重要的是没有停止过阅读,即便是最烦恼无力时,你还是觉得阅读是一件重要的事,让自己始终保持思索和智者形象是非常重要的。”

但一直以来,我们却错误地认为,阅读就是看书,只要加大阅读量,就能对自己的写作产生积极的影响,结果在阅读了很长一段时间之后,才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单纯看大量的文章和书籍对自己的帮助并不是十分大,因为边看边忘,到后来还是一场空。

问题出在哪儿呢?细想下来,看书只是作为一个单纯的旁观者,而不是参与者,隔岸观火只能看热闹,看不出门道。真正对自己有用的是阅读而不是看书。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看书是用眼睛看,而阅读从字面上理解,“阅”即为用眼看,“读”即为用口朗诵,二者是有区别的。真正的阅读是要把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融入到书中,去分析去讨论去领会,让自己的思想和书本去摩擦去碰撞,才能产生出火花,才能真正内化于心,转化为自己的观点和理念。

个人粗浅地认为,真正有效的阅读,至少应该做到三点:一是精彩语句的摘抄,上小学时老师就教导我们“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二是重要篇章的注释,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三是读完整部作品后撰写读后感,把作者的思想融入到自己思考中,内化于心。阅读一篇好的作品至少要经历两到三次,第一次囫囵吞枣了解其大意。第二遍精读,领略其精妙。最后再融入自己的思考,让思想与作品去交流、交融、交锋,形成自己的理解,阅读才算真正完成。

阅读什么书对我们来说也很重要,面对浩如烟海的书山,如何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书来阅读,这个问题,评论家谢有顺的见地很独到:“现在我指导学生,都不赞成他们只读文学作品或文学理论书,反而鼓励他们要多读历史、思想或哲学著作。如果一个人没有思想,面对世界,或者面对一个问题,他的思维就没有穿透力,尤其是没有那种精神的穿透力,学问也自然做不好,做不深。”

如今,市井的喧嚣、红尘的纷扰,都日益渗入骨髓,变得难以从容诉说。唯有读书,这个几十年以来养成的习惯,却一直根深蒂固地在我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似一支蜡烛,点亮我的人生。


作者简介:万吉星,云南人,1976年生,云南省作协会员。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中国艺术报》《时代文学》《散文百家》《安徽文学》等数十家刊物发表文学作品100余篇。入选多个省市中学语文试卷和各种选刊、年度选本。某省级文学期刊副主编。本文转自[十点半文学]微信公众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阅读点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