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扩展的以太网笔记**
---
**1. 简介**:
- 扩展以太网目的:覆盖更大的范围。
- 扩展方法:物理层、数据链路层。
---
**2. 在物理层扩展以太网**
**2.1 基础知识**:
- 以太网距离限制:例如,10BASE-T的最大距离为200米。
- 信号在远距离传输时衰减,影响CSMA/CD协议。
**2.2 传统扩展方法**:
- 使用转发器在物理层进行扩展。
- 在过去,两个网段之间用一个转发器连接。
- 限制:IEEE 802.3规定任意两个站点之间最多可以经过三个电缆网段。
**2.3 现代扩展方法**:
- 使用光纤及光纤调制解调器。
- 光纤调制解调器:电信号<->光信号转换。
- 优势:光纤时延小、带宽宽,可连接几公里外的集线器。
**2.4 多级星形结构的以太网**:
- 通过主干集线器连接多个10BASE-T以太网,形成大的以太网。
- 优势:
- 不同系的计算机进行跨系通信。
- 扩展地理范围。
---
**3. 多级集线器以太网的问题**
**3.1 碰撞域问题**:
- 独立以太网:每个以太网是一个独立的碰撞域。
- 扩展后以太网:碰撞域合并。
- 例如:三个系各有10 Mbit/s的带宽,合并后总带宽仍然是10 Mbit/s。
**3.2 以太网技术问题**:
- 不同系使用不同以太网技术时,使用集线器互连会受限于最低速率。
- 集线器不能缓存帧。
---
**结论**:扩展以太网提供了跨区域通信的能力,但也带来了碰撞域和技术限制问题。选择合适的扩展方法,考虑网络的实际需求和限制。
---
**学习技巧**:通过图解法对复杂的网络结构进行可视化可以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对于碰撞域和技术问题,可以通过实例或实际案例进行深入理解。
**笔记:3.4.2 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
---
**1. 数据链路层扩展方法**:
- 最初使用的是网桥(bridge),根据MAC帧的目的地址进行转发和过滤。
- 1990年,交换式集线器(switching hub)问世,淘汰了网桥。也称为以太网交换机或第二层交换机(L2 switch)。
**2. 以太网交换机的特性**:
- 是一个多接口的网桥,接口多。
- 与转发器、集线器不同,工作在数据链路层。
- 每个接口全双工,连接单台主机或另一个交换机。
- 具有并行性,能同时连通多对接口。
- 接口具有缓存能力,能在繁忙时缓存帧。
- 帧交换表是自学习算法建立的。
- 使用硬件转发,速度远超过软件转发的网桥。
- 性能优越、价格适中,导致集线器逐渐退出市场。
- 若连接10个用户,每用户独占带宽,总容量是10x单用户带宽。
- 支持多种速率的接口。
- 有些交换机采用直通(cut-through)方式,提高转发速度,但可能转发错误帧。
- 与建筑物结构化布线系统紧密关联。
---
**3. 以太网交换机与网桥比较**:
- 网桥在接收到帧时会进行地址查找并决定是否转发或过滤。
- 以太网交换机使用硬件进行转发,速度更快。
- 交换机是多接口的,而网桥只能一次分析和转发一个帧。
**4. 交换机的优势**:
- 可以提高以太网的总吞吐量。
- 对于共享式以太网,交换机可以提供每个用户独占的带宽。
- 设备插入后即可使用,不需要额外配置或改动。
- 支持多种接口速率,适应各种网络需求。
---
**5. 直通与存储转发方式**:
- 直通:接收和转发帧几乎是同时进行,不需要完全缓存帧。
- 存储转发:首先完全接收帧,检查后再转发。
- 直通转发速度快,但可能转发错误帧;存储转发转发速度慢,但能进行错误检查。
---
这些笔记精炼地总结了在数据链路层扩展以太网的内容,并突出了关键信息和概念。
以太网交换机通过自学习的过程来建立和更新其转发表,使得数据帧可以更有效地在网络中传输。以下是以太网交换机自学习的基本过程:
**基础理解**:
- 当一台计算机向另一台计算机发送数据帧时,该数据帧会包含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
- 以太网交换机通过分析这些帧来学习网络中的计算机在哪个接口上,从而更新其转发表。
**例子**:
1. 假设有一个以太网交换机,它连接了4台计算机,它们的MAC地址分别是A、B、C和D。开始时,交换机的转发表是空的。
2. 计算机A向计算机B发送数据帧。交换机首先检查其转发表,但因为表是空的,所以不知道向哪个接口转发。因此,它记录源地址A在接口1的信息,并向其他所有接口广播这个帧。
3. 只有计算机B会接收并处理这个帧,因为它是目标地址。其他计算机C和D会丢弃这个帧。
4. 当B回复A时,交换机再次查看其转发表,发现有关于A的条目,于是直接将帧从接口1转发给A。
5. 经过一段时间,交换机会学习到所有连接的计算机的位置,从而使数据帧的转发更加高效。
**注意事项**:
1. 转发表中的每个条目都有一个有效期。一旦超过这个期限,该条目将被删除,以保证转发表的准确性。
2. 交换机的自学习特性使得网络配置非常简单,不需要人工设置。
3. 但在有冗余链接的网络中,自学习可能导致数据帧在网络中形成环路,造成资源浪费。为解决这个问题,IEEE 802.1D标准引入了生成树协议(STP),确保数据帧不会在网络中形成环路。
**背景**: 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技术限制,局域网通常使用总线式结构,而不是星形结构。但随着技术的发展,星形结构的以太网交换机变得更加可靠和便宜,逐渐取代了总线式结构。
**总线式与星形结构的差异**:
1. 总线式以太网使用CSMA/CD协议,在半双工模式下工作,容易发生数据碰撞。
2. 星形结构的以太网交换机不使用共享总线,因此不会发生碰撞。它们在全双工模式下工作,不需要使用CSMA/CD协议。
3. 尽管星形结构的以太网不使用CSMA/CD协议,但由于其帧结构与原始的以太网相同,所以仍称其为以太网。
**结论**: 技术进步使得星形结构的以太网交换机变得更加流行,但它仍然继承了原始以太网的基本特性。
**3.4.3 虚拟局域网 (VLAN)**
**定义与原理**
- **定义**:根据IEEE 802.1Q标准,虚拟局域网 (VLAN) 定义为由一些局域网网段组成,与物理位置无关的逻辑组。这些网段有某些共同的需求。每个VLAN的帧都有一个明确的标识符,表示发送此帧的计算机属于哪个VLAN。
- **特点**:VLAN并不是一种新型局域网,而是局域网提供的服务。
**图3-27的网络拓扑分析**:
- 展示了利用四个以太网交换机的网络。其中,10台计算机被分布在三个楼层,形成了三个局域网:LAN₁, LAN₂, LAN₃。
- 但这10个用户按工作组划分为三个VLAN:VLAN₁, VLAN₂, VLAN₃。
- VLAN中的计算机可以位于不同的局域网,不必位于同一层楼。
**VLAN的工作方式**:
- 以太网交换机可以方便地将这10台计算机划分为三个VLAN。
- 在同一VLAN上的站点可以接收来自同一VLAN上其他成员的广播。
- VLAN限制了接收广播信息的计算机数量,从而避免了广播风暴导致的网络性能下降。
- 由于VLAN是基于逻辑的,用户和网络资源可以轻松地重新组合,以从不同的服务器或数据库访问所需资源。
**以太网交换机的种类**:
- 具有第三层特性的第二层交换机
- 多层交换机
**802.1Q标准与VLAN标记**:
- 1988年,IEEE批准了802.3ac标准,定义了以太网帧格式的扩展,以支持VLAN。
- VLAN协议允许在以太网帧格式中插入一个4字节的VLAN标记。
- 802.1Q帧是带有VLAN标记的帧。
- VLAN标记插入在以太网MAC帧的源地址字段和类型字段之间。
- 前两个字节始终设置为0x8100,称为IEEE 802.1Q标记类型。
- 在后面的两个字节中,前3位是用户优先级字段;紧接的一位是规范格式指示符(CFI);最后12位是VLAN标识符(VID)。
**总结**:
VLAN技术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将物理网络内的用户划分为不同的逻辑工作组,每个工作组内的成员可以分布在物理网络的任何位置。利用VLAN可以更好地管理广播域,提高网络的效率和安全性。
**扩展以太网的重点:**
1. **定义和原理**:扩展以太网允许网络跨越更大的地理区域,超出了传统以太网的限制。
2. **组件与设备**:重点包括桥接器、交换机、路由器等,它们可以连接多个以太网段并增加网络的总体带宽和范围。
3. **帧格式**:尤其是802.1Q VLAN标记,它在原始的以太网帧中插入了额外的信息,以支持虚拟局域网功能。
4. **VLAN技术**:允许物理网络内的用户划分为逻辑工作组。
5. **广播域管理**:VLAN技术的一个主要用途是限制广播流量的范围,提高网络效率。
**难点:**
1. **理解VLAN工作原理**:如何逻辑地划分网络、如何在物理结构上实现等。
2. **交换机和桥接器的工作方式**:它们如何学习MAC地址,如何根据这些地址进行转发等。
3. **802.1Q标记的细节**:需要了解其结构和如何对帧进行标记以表示不同的VLAN。
**易错点:**
1. **混淆桥接器、交换机和路由器的功能**:虽然它们都是连接设备,但它们的工作原理和用途有所不同。
2. **VLAN配置错误**:可能会导致网络段隔离或广播风暴。
3. **理解广播域与碰撞域的差异**:在扩展以太网中,这两个概念经常被混淆。
**技巧:**
1. **分层理解**:将网络分为不同的层次(如物理、数据链路和网络层),然后分别理解每一层的组件和功能。
2. **使用网络图**:可视化网络结构可以帮助理解设备之间的连接和数据流。
3. **实践操作**:通过实际配置和测试VLAN和其他网络设备,可以加深对其工作原理的理解。
4. **持续学习和更新**:网络技术不断发展,定期更新知识和技能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