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词选:荼蘼与鶗鴂

在宋词里,有两个春尽的符号。一是荼蘼,一是鶗鴂。

荼蘼,也作酴釄,是一种花。到底宋朝的荼蘼长什么样子,现在已经不可探查。不仅因为语言的流变,一个词的所指会有所变异,更重要的是经过千百年的育养,园艺花卉的演进已经天翻地覆了。现在通常认为荼蘼是蔷薇的一种(或数种)。细细密密的小花,有单瓣,也有复瓣,以白色为主,也有少数品种是红色。带勾刺的茎与叶,可以爬满一整扇篱笆。

荼蘼的花期是农历的五、六月份,中原一带早已入夏,不见春天的背影。荼靡花开,成团成簇极是繁华;凋残时,地上落英无数,枝上焦瓣残蕊。无论花开花落,都非常容易让人生出感伤惜时情绪。因此在宋诗词里是伤春的主角花卉。

最有名的要算是王淇的《 春暮游小园》:

一从梅粉褪残妆,
涂抹新红上海棠。
开到荼蘼花事了,
丝丝天棘出莓墙。

其实“开到荼蘼花事了”这句虽然著名,却不准确。夏天有夏天的花,秋天有秋天的花,哪里有“春天的花开完一年的花事就都尽了”的道理。可能是王淇游的那个花园里只种了春花罢。

所以,倒是吴淑姬的《小重山》说“谢了荼蘼春事休”更讲道理:

谢了荼蘼春事休。
无多花片子,缀枝头。
庭槐影碎被风揉。
莺虽老,声尚带娇羞。
独自倚妆楼。
一川烟草浪,衬云浮。
不如归去下帘钩。
心儿小,难着许多愁。

鶗鴂,也作鹈鴂,是一种鸟。大多数的解释都说是杜鹃,但据辛弃疾考据,并不是,所以他在《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写“绿树听鹈鴂。更哪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把三种鸟并列在一起。

其实跟荼蘼一样,现代人很难说清在数千年历史里,“鶗鴂”或“鹈鴂”这两个字到底指称的是哪一种鸟。离骚有一句:

恐鹈鴂之先鸣兮
使百草为之不芳

据说,这种鸟在初夏时开始啼鸣,它一叫,说明春天过完了。屈子怕这鸟一叫,草都不香了。于是不管这鸟到底长什么样子,反正这两个字就成了春尽的符号。

有关“鶗鴂“,除了上面提到的稼轩那首《贺新郎》,最有名的应该是张先的《千秋岁》。毕竟当年琼瑶小说《心有千千结》为这首词做过一波大力推广:

数声鶗鴂,又报芳菲歇
惜春更把残红折
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
永丰柳,无人尽日花飞雪

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
天不老,情难绝
心若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夜过也,东窗未白孤灯灭

稼轩还有一首词《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把"荼蘼"和"鹈鴂"两个符号都用了:

莫折荼蘼,且留取、一分春色。
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
少日对花浑醉梦,而今醒眼看风月。
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

榆荚阵,菖蒲叶。
时节换,繁华歇。
算怎禁风雨,怎禁鹈鴂!
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栖者蜂和蝶。
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

满满的,都是春尽伤别的情绪。

你可能感兴趣的:(背词选:荼蘼与鶗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