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大秋朝第四期作业——景物描写【故乡的风景】/【风景】,作业发起人故乡记忆。
我是一个在北京出生、长大的人,小时候曾跟着父母在大西北生活过数年,后来我们全家又都回到了北京。因此,北京就是我的故乡。
要说北京还是有些名胜古迹、壮丽景观的,庄严的天安门广场,故宫里的典藏珍宝,颐和园的皇家园林,八达岭长城的雄浑壮观,南锣、后海一带的胡同风光等等,无一不吸引着成千上万的人前往观光游览。
有句话说,越是熟悉的地方,越是看不出风景来(这句话你不用去查出处,因为这是我说的),所以,这故乡的风景,我是真的写不出来。
但作业不能不交,那我就写写远方的风景吧,写写我记忆中的黄山之旅。
大学毕业前夕,该实习了。我们班里的学生根据毕业论文的方向被分成了几个小组,由专业老师带队,奔赴不同的地方去实习。我所在的小组一行五位同学加上两位老师去了安徽省的合肥。在某工厂的实习结束后,老师就带着我们游览了黄山。
这应该算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旅游。至今,关于实习的内容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可接下来的黄山之行却在我心中留下了最美好的印象。
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文学家徐霞客在游览黄山之后曾说:“薄海内外之名山,无如徽之黄山。登黄山,天下无山,观止矣!”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出处,由此可见黄山的美,冠盖群山。
我们登黄山的那天,天空下起了大雨。一早,我们穿上雨衣,打上雨伞,就冒雨出发了。一路上,我们迈着轻盈的脚步,边走还边大声唱着歌,年轻的心在飞扬。
很快,我们就走到了黄山脚下,抬头仰望,一片云山雾海映入眼帘。“自古黄山云成海”,黄山是云雾之乡,其瑰丽多姿的“云海”以美、胜、奇、幻享誉古今,而雨中的黄山雾色更浓,也别有一番景致——近看,苍松翠柏青翠欲滴,远望,云深不知归处。
当年还没有缆车,登山全靠自己的一双腿,顺着石阶一步一步地往上走。记不清向上走了多久,我们看到了标志性的黄山景观——迎客松。只见它扎根于岩石之下,树干破石而出,高高地挺立在悬崖边上,一侧的枝桠伸出,如人伸出一只臂膀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我想这就是它取名“迎客松”的由来吧。
继续向上攀登,雨不知什么时候已经停了。我们边走边看,奇松、怪石、云海尽收眼底。当年没有那么多游人,也没有手机,无需时时躲避让路,更不用时时想着拍照,完全是用眼去观赏、用心去感受大自然的旖旎风光(当然,老师带着相机,我们也用镜头捕捉了不少美景,留下了我们青春洋溢的身影)。
你看,对面飞来一块巨石,仿佛摇摇欲坠,却屹立不倒,正是那“飞来石”;抓耳挠腮的“猴子观海”惟妙惟肖;妙笔生花、仙人指路、骆驼峰、一线天、百步云梯......一步一景,变幻莫测,令人目不暇接。
越往上走,山势渐高渐陡,风在耳边呼啸,云在身畔缭绕。不知爬了多久,我们来到了闻名天下的黄山第一险“鲫鱼背”。这是一道连接两山之间的天桥,路面像鲫鱼背一样,又窄又滑,两面悬空,深不见底,据说高达1800米。当时真是小心翼翼、胆战心惊,双眼紧盯着脚下,根本不敢往下看。
过了鲫鱼背,终于登上了天都峰。站在这里,好似在云端,想象着伸手就能摘下一朵白云,“顶天立地”的豪情壮志油然而生。极目远眺,高高的莲花峰状若盛放的莲花,在苍茫的云海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缥缈的云雾好似一层轻纱,令一切看上去神秘又迷人。
为了看日出,我们在光明顶上住了一夜。可惜,因为阴雨天气,没能看到日出,我们不得不遗憾地告别了黄山。
即便如此,记忆中的黄山之旅依然在我心中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尽管因年代久远,某些具体景观已不甚清晰,可这么多年以来,黄山依旧是我心中最美的那座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