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4388字 7图
预计阅读:10分钟
你好呀,这是5级学科增长教练陈法法写作第4个年头,第79篇原创。
最近连续写了《改变自己:X》2篇,老板娘读完说:“我都看吐了,陌生人又会怎么想?难怪阅读量越来越低。”我完听马上辩解,但她说的是事实,剩下的话到嘴边又咽了回去,只好默默用脚趾在瓷砖上抠出一套三室一厅,外带家具电器。
我觉得老板娘说得完全正确。大家并不关心我的生活感受,倒是可能对K12教育行业变化、学科运营增长、个人成长方法实践感兴趣,因为可能对你和身边人有启发。实事求是地说,我听到不中听的话,看到不符合预期的结果,即使嘴上不说心里还是拒绝相信。
明知事实,还拒绝接受,这是我长期想改变但经常做不到,甚至不惜自欺欺人的坏习惯。我很早读过《思考快与慢》书中提到的系统1、系统2概念,知道人类的思考模式通常由快思考和慢思考两部分组成,实际应用时却常常无法有效做到。靠本能直觉快速无意识思考判断的系统1是我日常工作生活的主角,而需要耗费心力、精力唤醒去有意识判断的系统2则常常沦为配角。
作者丹尼尔·卡尼曼通过大量科学实验发现,人在绝大多数场景都是不理性的,偏见与直觉(系统1)主导99%个人判断与决策。这两个概念颠覆了近100多年传统经济学认为人们是理性的假设,奠定了行为经济学派的理论基础。于是,丹尼尔·卡尼曼在2002年成为历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心理学家。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你也能发现大量有意无意应用《思考快与慢》中提到的套路。比如,有经验的商家或运营在618或双十一调整价格时,最早期是直接打折、降价、买赠,再加上限xx小时、限xx份。你对常见营销策略无感后,又调整成10元定金膨胀成100元,提前预定名额等玩法,但一定不会少了原价、现价对比这个要素。根据锚定效应,原价会影响消费者大脑对商品价格的判断,重新形成一个锚定值,让你既觉得占了便宜又快速掏钱。
又比如,李笑来老师说他当年在电脑城卖电脑,通常会在柜台上放2种鼠标垫。一种是知名品牌普通款,垫子面积小又丑又贵。第二种是杂牌潮流款,垫子面积大还好看,比品牌鼠标垫价格便宜100%。于是,几乎90%买家会选择第二种杂牌鼠标垫,其核心要素之一也是利用“锚定效应”。李笑来老师仅靠卖鼠标垫这一招,每月收入足以支付店铺租金,以至于后来他认为“这是用心理学欺负人。”
再比如,最近刷爆网络的中小学在线教育行业整顿事件,其中有一条规定:不允许使用原价199元(划线价)、现价9.9元的虚假宣传方法去诱导学生家长购买。从系统2(理性)的角度来说,国家早就把广告用词规范写进了《广告法》,但所有人并不关心这一点,更不关心真相背后的科学原理,只关心自身利益是否受损、情绪是否得到宣泄。
你可能以为大家真的不理性,或者既得利益者在背后兴风作浪蒙蔽了大家的双眼,比如线上线下教育从业者、风险投资者、买了教育股票的人、收割注意力为生的媒体人。你稍微思考一下,会发现真相远比这要复杂得多,也会发现像你在县城、乡镇的亲戚朋友家长根本不参与这场讨论。反倒是你很有可能在同事、朋友影响下参与话题讨论,还给出观点、立场,八卦一下又不会怀孕。
以上其实都是一些简单场景下的简单判断,不论判断决策好坏都不会造成太大精神或物质损失,就像我们会因为营销套路刺激购买一堆可能永远用不上的1-99元商品。不到0.01%的人,会像罗永浩一样不惜自扇耳光跟星巴克较真大中小杯叫法。于是,当我们遇到那些用一次少一次,错过很难重来且会造成巨大精神、物质损失的判断场景,也会被系统1的强大惯性影响,比如上哪所大学、和谁结婚、谁是朋友盟友敌人、选什么行业职业、创业选什么赛道等。
我们都是成年人,但不是年龄到了就是成年人。你经常听人说"我司只招成人”“做个成年人”,具体什么标准又很难一两句话说清。当然,我也说不清楚,但自驱自控、有结果、有贡献这3点大概率是你也认同的。再简化一下,就是你做一件具体的事,有量化的目标,达成目标的过程效率高,产出结果对个人和团队都有效。
很多人会认为,没吃过猪肉,还没看过猪跑吗?事实是你可能远远地看到一头猪从面前跑过去,但走进一看才发现它是一头披着猪皮的老虎。而我连续14年在制定并落实个人目标这事上栽跟头,最初还真就是没见过猪跑。
正如之前写的《改变自己:X》2篇总结,我职业生涯前10年做的都是简单重复且结果显而易见的工作。历任工厂公司没有每年制定新年目标、季度复盘的管理习惯,而我自然很难对这事有认知。北漂这4年,不论公司还是打工人年年月月必扛业绩目标,也会领导、同事、朋友分享制定拆解执行目标的方法经验,比如KPI、OGSM、OKR,我算是见过猪跑也吃了一点猪肉,但未走近研究它的真面目。
你所在的公司可能会以财年为单位,召开年度目标启动大会,然后按月、季组织复盘。我最近4年经历的公司都会这么做。每年元旦、春节,你可能也会在网上看到无数人公开立flag。事实上,我也会每天写时间日志去记录所思所行所感,再用周报、年终总结去复盘目标。
你以为既有公司年度目标,自己也写日志那么久,大概率会把工作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事实并非如此。最初在2018年1月8日写下年终总结《自我成长最重要的是什么?真实》,过了1500天后的2021春节假期才发现从未写新年目标和落实规划。
你也许会想,总结了去年目标,制定新年目标和落实规划,结果一定能变得更好吗?当然不可能。制定目标和落实规划的本质是对未来一年的预测性判断,更重要的是判断预测是否准确、科学。
你的猜测完全正确。年初到现在这半年,落实目标规划过程中得到的结果,以及日志、周报、业绩目标达成事实验证了:绝大多数目标都未完成。更要命的是,我对2021的目标判断不是建立在事实和逻辑之上,而是稀里糊涂的主观判断。
问题来了,怎样去判断、验证预期目标是不是建立在事实和逻辑之上呢?
在此之前,首先申明一点,成年人做事必须先知道它的收入前景,完了再考虑价值观,但绝不讨论价值观好坏高低偏好。比如,老师给学生作文打分、800块蓝色衣服比400块黑色衣服好看。
又比如,你的价值观是成长比金钱更重要,但也做不到吃不饱饭还卖命干活。你的价值观是成就客户,也得先分清楚哪个客户贡献价值多一些哪个贡献少一些。如果次序颠倒了,遇事先考虑价值观再做预测判断,那你就是不顾事实和逻辑。再比如,就算你考虑公司价值观,那个价值观也必须是全公司说到做到的共同价值观。
既然是价值观,不论你还是公司,不能短期内变来变去,必须当做一个长期且客观的限制条件。关于价值观的理解达成共识后,我拿你可能也感兴趣的加薪目标来举例。
你很容易想到谈加薪,肯定得量化自己给部门赚了多少钱或省了多少钱。但,有一些工作岗位的产出很难量化成具体数字,比如前台行政、教务财务、教研。所以,你大概率只有两种方法:第一种,被动等待领导看你苦劳或按照公司规定周期加薪;第二种,主动证明当下每一件事比以前赚了或省了多少,再加上同类型同规模同岗位的招聘市场报价进行谈判。
你肯定也懂的,这是很理想化的预测,现实是你做得比同事、同行都好出一大截,也未必能如愿。如果谈崩了,很有可能让你不得不考虑跳槽。然后,又是一系列麻烦事、意外接踵而来。
作为成年人,我们明白加薪跳槽都是手段,重要的是明确自我市场价值。事实上,因为最近1、2年在线教育极其火爆,我们身边或多或少有一些朋友被字节跳动清北网校、猿辅导、作业帮等头部大厂以增长100%、200%年薪的方法挖走,说不心动那是骗小孩子的。于是,有点实力的你,那心里滋味更不必提了,里面好似住了一堆调皮捣蛋的小猫——百爪挠心。
我也不例外,即便不谈加薪跳槽,也想知道当下自己在市场上值多少钱。所以,利用2020春节假期简单研究招聘市场行情,第一次写下工作与个人目标结合的我的2021目标,还写下未来3-7年长期目标《陈法法:通往年薪100万的学科增长之路》。完成长短期目标制定与分解的那一刻,我感觉特别有成就感,觉得自己又迎来了新突破,心里美滋滋的想:没想到学科增长(好未来以外叫学科运营)这个新职业如此稀缺、如此值钱。
很快,我又被打脸了,因为预测的长期目标有致命问题。年薪100万的目标,相当于上图的极线,而我的2021目标里的当前年收入就相当于底线。先了解底线再追求极线当然是好事,但差距达到芝麻和西瓜之间的差异,显然就不符合事实和逻辑了。
事情的起因是我在找写文素材时偶然发现一篇知乎1万多赞的问答,叫《个人年收入100万,在国内具体是什么水平呢?》。
用一句话总结,假设你的岗位/职业年工资收入极线>100万,那么你的实力得在这群人中排名前万分之一,这个难度几乎等于你高考考上清华北大。具体数据是这样的。2019年全国总人口14亿,劳动人口8.9亿。2018年10月1日个税起征点从3500元调整为5000元后,个税缴纳人数下降到6512万人。也就是说,如果月薪≥5000,你已经在全国所有拿死工资的人中排名前4.5%。如果你年总收入≥100万,全中国加起来<80万。
很显然,我还是高估了未来3-7年能达到的目标,也就是极线。搞清楚了“极线”,接下来就是搞清楚“底线”。所以,我重新调研“学科运营”岗位最近几年能力要求和月薪数据进行分析对比。最后,又根据一份基于322401份北京薪资《2021北京市薪资水平报告》来验证所有行业的平均工资收入分布比例。做完这些后,我对当下、未来1年自己在市场上的售价就有一个量化数值范围可参考。
所以,我再一次重新优化2021我的目标数据、达成路径。事实上,你也看出来了,我其实不断在进行预测、验证、调整循环。
你可能觉得这样做也未必有结果。我情感上不愿意相信这一点,但也承认你说的是事实。即便如此,我还是想和你分享一下怎样制定目标、落实目标的方法心得。总的来说,我日常生活工作用的是吴军、李笑来老师分享的人生三板斧:
第一板斧:愿景-目标-道路。成年人工作10000小时是为了成长、精进、赚钱,不是简单重复,就需要有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愿景。光有方向不行,还得吃饭养家,所以必须有满足生活所必需的金钱目标,以及具体的实现道路。
第二板斧:即便遇到不中听的话,也试着找出其中的合理之处。我常用的是大脑时刻弹出元认知去检验所思所行所感——1、哦,我原来(正在)是这么想的?;2、嗯?我这么想难道是不对的吗?;3、啊,我应该这么想才对。还不能熟练运用的是丹尼尔·卡尼曼提出的系统1、系统2概念。
第三板斧:凡事做记录。每天持续写时间日志,以60分钟为单位记录所思所行所感,定期输出并复盘。
好啦,“改变自己”系列算是完结了。感谢你花宝贵的时间听我唠叨,希望对你有所启发。咱们下一篇内容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