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算法》之三段:内控:跑好大脑的四人接力赛

控制点最初由美国心理学家朱利安·罗特提出,是人格心理学的一个概念。罗特认为,具有强大的内部控制点(相对于外部控制点)的个体会相信生活中发生的事件主要取决于他们自己的行为,并且认为每一个行为都有其后果,这些后果取决于他们是否要主动控制这个结果。

人生算法二段介绍了大脑的两套思维系统,并要求我们在二者之间自如切换,三段的学习则会更进一步地拆解大脑的认知,帮助我们在思考过程中建立内部控制点。控制点指的是在刺激和回应之间有一段延迟,关键就是我们如何利用这段延迟。比如有个ABC理论,一样的,B才是我们幸福和成长的关键节点。

认知的基本颗粒——认知飞轮,它由感知、认知、决策以及行动4个环节构成。但是这四个环节之间经常出现掉棒,比如有的人压根儿没有在恰当的时间节点(认知的“交棒时刻”)主动思考。

那怎么才能在正确的时机主动思考呢?提升思考率。思考率等于主动思考的次数占认知飞轮交棒次数的比例整体的思考效果=思考质量×思考率
有些人的思考质量很高,但是思考率却不够,在该停下来好好想一下的时刻,仓促行事,不过脑子,所以,尽管他们看起来很聪明,但整体的思考效果却不怎么样。有些人的思考质量未必出众,但是思考率很高,在关键节点三思而后行,整体的思考效果就非常好。

还有的人不能忍受不完整和不确定性,总想跳过“交棒时刻”,把认知飞轮这场接力赛快点儿跑完,他们随便得到一个解释就觉得自己把某事弄明白了,想赶紧蒙混过关。这样的要怎么提升思考率呢?需要在大脑里设立一个立项决策者的角色,也就是你脑海里的那位立项决策者不跳过、不逃避“交棒时刻”,主动思考。

所谓成长,就是你今天的最好是明天的基础,是充分利用上一个认知飞轮的经历和反馈,从错误中吸取教训,用相关经验提升能力。其关键在于你能把下一个认知飞轮的决策过程和上一个认知飞轮的结果分开,因为好的策未必带来好的结果,好的结果也可能是由错误的决策“撞”来的

反思
用列清单的方式停下来思考,列出每一项的好与坏,然后仔细找出原因,真的是这样吗,反过来想,不是这样吗?
整体的思考效果=思考质量×思考率
我们每天给身体洗澡,什么时候给大脑洗过澡?有的人究其一生,都是靠惯性在生活,宁愿用身体的苦来避免思考。
思考,思考思考的思考。给自己行动一个缓冲的时间,用科学的复盘迭代下一步的行动。说到底,思维方式才是决定人生高度的重要因素。
好奇感知、灰度认知、黑白决策、疯子行动。

你可能感兴趣的:(《人生算法》之三段:内控:跑好大脑的四人接力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