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活到100岁

如何活到100岁 张遇升 北京协和医院博士 美国约翰hopsikin硕士

一、长寿的原因

25%由基因决定,75%日常生活方式决定

长寿四大基石“天天要活动,饮食有节制,日日有盼头,生活不孤单”

天天要活动:日常生活自然参与,不需要特别的设施和场地,家务、散步、爬楼梯、等车时蹲起,对老人,跑步游泳增强心肺、爆发力意义不大,只要是提供肌肉力量,改善关节柔韧性,提高平衡力。瑜伽和太极。柔韧和平衡。

饮食有节制:八分饱,数量和种类都是,以蔬菜和豆类为主,热量低不长肉,纤维素多不饿 少吃糖和盐,淀粉类食物会变成糖,少吃 蔬菜豆为主,蛋白主食辅,每天八分饱,不甜不咸好

二、日日有盼头,生活不孤单

1.有目标感更长寿:每天的目标是什么?找到生活的盼头

 1)回想生活里认为最重要的事情或者特别期盼的事情,写下来,每天看

 2)特别喜欢但好久没做的事情,可以重新捡起来

3)学习新东西,乐器,唱歌,跳舞,语言

2.学会排解孤独

1)参与主动娱乐,手脚并用且和别人互动,唱歌跳舞都是,看电视是被动

 2)走出房间,多和外面的人沟通交流,保持好奇心,多学多问

3)养宠物

三、不舒服和生病了怎么办

1.哪些症状出现要立即就医

中国致死率最高的三种病:脑血管病、心脏病和肿瘤 出现下列症状,可能是心梗,要立即就医。

2. 看病前的准备

病历医保卡身份证以前的检查结果 影像的片子,吃药的药品清单 影像就好要原片,不只是检查报告 资料很多的话,按时间顺序准备好夹子夹好 让医生省事,有时间思考疾病的问题 把想问医生的问题写下来

 3. 挂号的讲究 第一次看病,挂普通号就行,主要是做检查。很多常见病年轻的专家看也很不错,治疗过程已经很规范。专家忙得很,不如找个年轻医生踏踏实实多看一会,体验更好。 除非是老病号或者普通医生建议找专家确诊,不然不要一上来就挂专家号。 挂什么科,找服务台的护士咨询。 慢性病已经确诊,治疗方案也很明确了,最好找一个离家近的固定医生看,社区医院也可以。 便于医生了解你,提供精细化质量,针对性的方案。慢性病治疗难度不大,主要是医生了解病人,细心。

 4. 如何和医生有效沟通

 简洁回答医生问题,陈述事实不自己做判断。我胃里反酸,而不是我的得了胃溃疡。 没听明白的一定要提出来,可以礼貌的重复一遍医生的问话。 特殊的要求,比如希望用便宜的药,不喜欢创伤治疗,下次看病加号,都可以合理提出。

看完后,在本子上记下下次看病时间,且医生说的要点,以免忘记。 服药严格遵医嘱。很多病的治疗是有一定周期的。 去看病的时候,没有特殊原因,应相信医生而不是怀疑,相信的收益要远远大于风险。 平时有时间,认识一两个医生培养,培养感情,以便得到他的帮助。

 四、如何战胜慢性病

警惕两种不良心态,1是不把它当回事,觉得自己没症状就无所谓。2是太当回事,又没有正确方法,道听途说。应规范治疗,定期看医生。

1. 要发现而不是限制心态去对待慢病。 得了慢性病,会有很多限制,不要太关注于不能做的事情,而是多想想自己你能够做的事情。比如医生让少吃肉,多吃菜,可以尝试各种蔬菜,发现自己喜欢的品种。 医生让测血糖,给自己一个任务,去发现血糖变化的规律。

2. 以游戏心态应对 不断升级闯关。慢病过程长而无聊,很难坚持。 定一个目标,控制血糖减肥,和家人比赛做平板支撑。有了趣味性和竞争,容易坚持下来。

 3. 找到科学知识 不能道听途说。去哪里寻找正确的信息?微信微博文章要慎重。找正规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人民军医出版社。比如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的《协和医生答疑》。或者找正规医院的医生。这两个渠道的信息相对可靠。

4 两个管理工具 慢性病重在自我管理 5. 预防胜过治疗 定期体检

 五、如何应对重大疾病

1. 如何选择一家合适的医院

权衡医院的水平、方便程度、费用来决定。以肿瘤为例,优先选择当地最大的三甲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大多数的肿瘤、心血管和神经系统疾病,这些医院水平意见很不错,就医方便,医保覆盖,综合性价比最高。如果有条件,可以去全国有名的医院。可以参考复旦大学医学研究生所评选的中国最佳医院排名,比较权威,每年更新,且对每个专科进行详细比较。 注意,千万不能在网上搜一个病,然后看哪个医院有这个病就选哪个医院。碰到在网上做广告的医院要特别小心。 如果经济宽裕或有商业保险,可以去私立的好医院,质量和公立医院不相上下,且环境好很多。比如和睦家,明德医院,上海的国际医疗中心。

 2. 如何选择好医生

从公开渠道综合选择,

1是医院官网,会介绍医生的特长和方向。

2是好大夫在西安网站评价,特别留意患者的亲身就医体验,仔细看看患者就医过程发生了什么,医生如何处理的,患者的结果和反馈,对什么满意或不满意,从中看出医生的能力,这些很难造假。 选择有博士学位,有海外学习经历,35-50岁之间的医生。前两个因素说明其学术水平相对较高,太年轻的临床经验不够,太老的知识更新不及时,特别是西医,因为现在医学发展很快。 选医生的时候要慢,一旦选了就要信任医生,不要轻易更换。长期熟悉病情的医生比陌生医生更优势,且治疗方案也都是长期的。 如何判断医生是否值得信任? 他应该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能够对治疗选择讲出道理。问问医生,为什么要推荐这个治疗方案,看他能否说出令人信服的道理。 他能够从患者而不是从自身或医院角度考虑问题。“基于你现在的情况,我的建议是什么,因为什么”,这就是好医生。

3. 了解循证思维,不被经验误导 病人常常是经验主义,听见谁看见谁试了什么有效,就觉得自己也应该有效。谁谁做了什么,很有效,我是不是也该去做?这就是典型的经验主义。 医生用的是循证思维,就是遵循证据来下结论,遵循医学研究积累的证据。即把所有的质量先当做无效的,除非能够通过医学研究证明它有效,才推荐给患者使用。为什么协和医院医生开的药很少?因为协和的循证观念很强,没有证据证明有效的药都不会用,所以治疗非常精准。只用有效果的药,这才是好医生。 所以,当医生的推荐和自己理解不一致,可能是两种思维的差异。

 4. 多咨询不同医生 医生也有局限性,现代医学分工很细,专科医生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不一定能够全面看待问题,对自己的专业领域太自信。比如肿瘤,外科医生建议手术,在咨询一下内科或放射科医生。如果最后大家意见一致,那这种方案风险会很小,如果不一致,就要把各个方案的原因记下来,再找一个信任的医生讨论,决策。

 5. 提前和家人沟通好 不管有没有得病,可以提前把重要的事情、希望、偏好记下来告诉家人。 比如,得病后我希望知道真实病情、希望参与治疗选择的讨论、对中医、西医、手术、住院、化疗、放疗等偏好、哪些医疗操作是我不想接受的、最后的生命阶段希望如何度过等。 提前买一些补充医疗保险,比如重疾险,老年人可以求助一下大病互助平台。

 六 保健品

 1. 绝大多数保健品拿不出有效的证据证明其有疗效。保健品不能治病,不能当药吃。浪费钱是小事,反而会耽误时间,延误治疗最佳时机。如果有人推荐保健品,反问他:这是药还是食物?如果是药,有没有经过临床试验? 你看亲朋好友吃保健品,病都好了,这是经验主义。但医学上,要遵从循证角度看,要确认目前是否有研究能够证明该保健品有效。

2. 吃保健品要节制,不能过量,要有选择。虽然保健品毒副作用比药品小很多,但也不能不按剂量随便吃。连食物都要有节制,何况保健品。

3. 如何选择保健品 不同人不同体质不同疾病要选择不同的保健品。

 4. 水是最好的保健品。每人每天2升水。可以喝柠檬片或绿茶,柠檬含有维生素C,绿茶的茶多酚都有益健康。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活到10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