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关系》打卡第9天
2021.2.18 佳豫
Q3.3信念:想法的果实
佚名说:种下想法就得到行动,种下行动就得到习惯,种下习惯就得到人格,种下人格就得到命运。
这段话的意思是:一旦有一个想法在你心中酝酿,就会产生一连串的连锁反应,造成深远的影响,正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想法是信念的主要成分,阿诺•陪顿在他的著作《拥有一切》中说:一个普通人脑子里每天都有大约55000个想法,其中大多数是旧有的想法,许多想法从小候起就一直存在在我们的脑子里。
我们的脑袋就像一台永远录音的录音机,不断重复播放相同的想法。
如果把想法比喻成种子,那得到的果实就是信念。大脑中所有的念都会转变成现实,所以我们要善护念。
比如,小时候我们有一些不愉快的经历,父母可能会给出一些理由,但是,孩子眼中的世界并不大。
我们会很失望,然后就会产生一些想法来诠释自己所经历的事情。或许会觉得爸爸妈妈不爱我了;或许会衍生出另一个想法:没有人爱我了。
当我们一再失望,这些想法就会变成一种信念。会相信自己真的不可爱,没人爱,然后念头在脑海里一再的播放,几年之后可能就会认为这是事实。
小时候的创伤并不会随时间逝去,我们现在的每个自我局限的信念,都来自童年的创伤。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我们对自己和这个世界的限制性信念都不是真的,然而很多人仍然有这样的信念,但是,这些信念对他们并没有任何的帮助。
我们并不知道这些限制性信念的来源,也不知道这些限制性信念其实只是过客。
所以,找出我们心中常驻的这些限制性信念的源头,将会对我们很有帮助。
克里斯多夫•孟说:过去的事,虽然已被我们抛在身后,却如同魅影一般,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在进入一段新的亲密关系时,我们会把过去的旧痛、旧伤也一并带去。
小时候,我们会把没治愈的创伤埋在心底,以免感到痛苦。
疼痛和伤痕可能会当天褪去,但心灵的创伤却不会那么快痊愈。除了不想感到痛苦外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幼时的创伤难以承受,如果不把它除去,我们会觉得自己好像要死掉了。
我们都经历过令人心碎的痛,如果不处理他,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影响。
当自己是孩子的时候,可能对痛苦的抵抗力比较强,很快就忘了不愉快的事情。
多年之后,当我们再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就会重新感受到孩提时被打骂所造成的心灵创伤,就会再感受到一次心碎。
所以,我们会在心里开辟出一个储藏室,也就是潜意识,把我们所有的压抑和痛苦,都丢进去锁起来,然后忘记有过这回事。
潜意识和储藏室很像,都是用来收纳我们不想要,却又不知怎么处理的东西。但不同的地方是,潜意识可以无限的扩张,容纳越来越多的不愉快,让我们不用去面对痛苦。
但是,这样无限扩张的潜意识,会产生潜在的危险。
小时候为了避免伤痛,我们必须收起对父母亲的感情,离他们远远的,保持一个距离,而我们情感的创伤却一直阻挠在我们面前。
痛苦的经验,往往会让我们产生对自己和世界的一些限制性信念。
比如:认为父亲不爱我了。
父亲在我们心中是一个极具权威性的人物,我们可能会推论,所有男性权威人物都不会爱我。
会害怕老师、警察、医生、上司等等,恐惧让人无法自由的发挥自我。
会认为自己是个弱者,是个失败者。这样的限制性信念,往往会决定我们选择什么样的工作,交什么样的朋友,住在什么地方,以及许多其他的事情,包括开什么样的车……
虽然,单一的痛苦事件只是种子,但之后类似的经验,却会让自我局限的信念茁壮成长。
我们都依据对自己的想法而活,所有源自未愈伤口的信念,都是自我的局限。
如果你真心相信自己是个成功人,那么你的失败也会帮助你迈向成功之路;如果你相信自己是个失败者,那么再大的成功在你眼中看来也像是失败。
所以,过去的创伤如果没有愈合,我们就会对自己产生负面的想法。但是,如果我们用健康的方式把它处理好,我们的信念也会随之改变。
《亲密关系》可以让我们有机会重新面对,并治好旧伤,从而改变衍生自伤痛的错误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