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计体验工作坊这个想法源于春节前夕,最初的想法是在公司产品部内部形成我们自己的产品设计方法,并最终能形成标准化流程在集团内部推广,并运用到公司现有产品的迭代中。
从想法产生到最终设计落地,历时两个月,当然真正开始做这个事也就一个月的时间,期间还要兼顾公司产品的上线支持。
在团队内推动体验工作坊,源于公司线上产品问题较多,各部门配合流程较长,问题及需求反馈滞后等原因。
团队内部迫切需要一种能够快速获得产品有效问题,高效迭代的方式。
于是通过了解和学习,我们希望将“设计冲刺”的工作坊形式,运用到产品迭代需求中,于是最终产生此需求。
1.第一阶段:深入学习和了解工作坊(Workshop)的形式及流程
《设计冲刺》一书由 [美] 杰克·纳普 / [美] 约翰·泽拉茨基/ [美] 布拉登·科维茨等所著
设计冲刺可以说是一部自己动手的指南,引导你实施自己的设计冲刺,从而解决迫在眉睫的商业难题。
设计冲刺的主要流程分为五步,分别是:
一.描述问题,选出集中解决的着力点
二.在纸上列出所有备选方案
三.做出艰难的抉择,并将选中的方案转化为可测试的猜想
四.制作真实的原型
五.进行真人测试
2.第二阶段:当了解了工作坊的具体形式后,开始着手设计我们自己的工作坊(Workshop)
用户体验旅程
我将工作坊设计为六个环节
步骤1:用户访谈
以小组形式进行用户访谈:
1.熟悉用户借款流程
2.了解用户使用感受
3.发现用户使用时遇到的问题
步骤2:用户画像
用户画像
从五个维度建立用户画像,以确定产品用户群体
步骤3:体验地图
体验地图
1.把用户在与我们设计相关的场景中,可能发生的行为整理列出
2.根据之前的小组讨论,观察用户,用户访谈等等,我们获取了大量用户借款时遇到的问题和惊喜。
把所有问题和惊喜写在便利贴上。问题放在下方,惊喜放在上方。
3.将相应的问题和惊喜点,贴到对应的环节,注意当时的情绪
4.根据「问题」的感受等级情况,判断每个行为节点的情绪波动,并连线。
注意:此时要基于用户角色,问自己这个用户角色对这个问题的在意程度有多少?
当一个行为节点可能产生两个结果,比如高兴或不高兴,优先考虑不高兴的情况。
步骤4:解决痛点(痛点分析)
1.通过体验旅程的场景步骤,根据问题和情绪。筛选并找出用户痛点
2.根据用户痛点,提出解决方案,并对方案进行筛选。筛选方法从三个维度进行考量
新颖:是否有提出过类似的设计构想?如提出?为何没有使用此方案?
实用:这个设计真的能解决问题?是否有更优解决方案?
可行:现阶段资源是否可实现?实现难度?优先级别?
步骤5:故事版(原型设计)
原型草图
小组将设计原型草绘于纸上,并在小组内沟通。
步骤6:用户测试(故事版或原型讲演)
原型讲演
社会人要露脸。。。
以小组为单位对他们的设计进行演示,并接受其他小组的提问。考量他们设计的全面性以及普遍性。
最终将环节串联,输出成活动流程
3.第三阶段:内部测试可行性
先小范围测试整个流程设计的合理性,组织团队内部人员开展一次活动,并记录问题及冷场或偏离方向的情况。收集这些问题以便对流程进行修改。
4.第四阶段:调整修改
根据测试时的问题及突发状况完善流程设计,以及PPT优化,包含PPT美化,破冰游戏优化,主持人串词优化等。
破冰游戏
5.第五阶段:工作坊推动落地
以借款端产品为案例,引导组织一场工作坊活动,并最终输出设计一款产品。
成果讲演
6.第六阶段:成果梳理
工作坊结束后,根据工作坊中产生的问题和各小组输出的结果,整理汇总。并输出问题汇总表,同时提出解决方案或方向。
用户体验旅程
活动总结:
由于是第一次在团队内部设计工具和方法,难免有点青涩。而且由于没有经验,活动中遇到各种不可预知的问题。例如:方向偏离,团队陷入讨论与争执中无法输出结果,最终产品设计方向偏离等。
同时发现,从0到1设计产品和从1到1.5优化产品是完全不同。完全嵌套设计冲刺中对于产品设计的流程是不适用,曾一度怀疑此方法是否适用于产品迭代需求。最终通过实践发现还是适用的。
通过此次工作坊活动,重新认识和了解到产品设计和用户真实需求有时是不同步的,我们经常会以用户的身份去假定某个需求,并最终设计出来。却并未思考过也许这个需求可能是伪需求。导致最终设计的产品是我们自嗨形成的产物,最终发现是需求本身的问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而工作坊的形式虽然不能完全代表用户的真实情况,至少给我们的产品设计提出了全新的观察角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纠正我们形成自嗨的状态。
当然本次活动还有很多细节有点完善,此次只是针对活动流程进行一个描述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