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乐动课堂

           

图片发自App

          每次看到语文课堂上昏昏欲睡的孩子们,每次看到同学们拿着大本大本的习题集埋头苦干,每次看到同行辛苦的在知识点、易错点、得分点之间辛苦的奔波,心头都会涌起一种复杂的情感:那些文质兼美的文章,那些优雅高贵的灵魂,那些丰富多彩的情感,那些深沉浑厚的文化……这些美好都到哪里去了?那么美好的语文课,怎么变成了这个样子?摩挲着手里的语文教材,不禁深思,语文一节课能带给学生什么?一个语文教师的全部语文课能带给学生什么?我们作为教师,要带给学生什么?要从学生那里学得什么?我认为,我们需要重新解读教材,更要重新解读语文,努力做到与学生共生。

        执教近30年,我经历了语文教学的多次变革,也经历了语文教材的几次变迁,很有意思的是,每次变革,轮到我们这一批,都始终用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版本,俗称“人教版”,现在刚刚在全国推广及使用的叫“部编版”,也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版本。这么多年来,我使用过的语文教材,只此一个出版社,也算一种难解之缘。因此,对人教版的语文教材也就情有独钟。她的多次变化,让我边学边教边改,逐步发现她独特的视角、独具的魅力、独有的坚守。期间,对于阅读教学,我从最初的照搬教参、抄袭现成的教案、到开始摸索教学规律、到勇于打破故有的框架寻求具有自我个性的解读,可以说,每个阶段,她都伴随着我的成长,包容着我青涩岁月里的愚昧、鲁莽、粗野,也默默陪伴着我清醒之后的艰辛的摸索与突破,见证着我砥砺前行中的日益成长。

    “教材无非是例子。”叶圣陶先生如是说,面对语文教材,是简单的传授,还是立足于此,不断开发更新更丰富的教育资源?

        从这个思考上讲,要想上好语文课,每个语文教师的语文课,都应该注入语文教师的个性特色,使语文课遵循应有的规律,回归它本应有的味道。面对教材,语文教师应该有自己的选择和对策,避免千篇一律的照本宣科,这种选择,应该是自发的自觉的。做教师之初,我很把自己看做一个老师,拼命去赢得属于自己的师道尊严。经历的事情多了,读的书多了,才发现自己的渺小与卑微,才开始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学生,始终是一个学生,正如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所说“一辈子做教师,一辈子学做教师”一样,教师的学习也应该是伴随终身的。所以,一个语文教师,应该有自己的语文教学目标,这个目标,不能只是考试和分数,还更应该是通过你的语文课堂教学,你要传递给学生什么,从中,你与学生能获得什么样的成长。也就是说,除了眼前,你能通过你的语文课,给予学生未来的发展怎样的语文素养。

        与其说教育者应该去培养一个怎样的人,不如说教育者应该追求自己做一个怎样的人。

  一、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语文课堂,开始认真剖析自己以往的教训,语文课要求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几种能力,到底应该如何落地?应该如何在真正的语文素养与应试分数之间寻求一个最佳的平衡点,成了我语文教学努力突破的方向。纵观各教育家的论述,语文教学的制胜法宝无非是阅读与写作,如何进行阅读,怎样进行写作,我进行了一些尝试。

      “书籍是人类进步阶梯”曾经只是一句贴在墙上的标语,真正让书香浸润身心,却需要大量的实践。如果从根本上讲语文素养,我认为就是读出来的,写出来的,而不是听哪个老师讲出来的。要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就只能让他们自己操练起来,即读起来、写起来、讲起来,除此之外,别无它途。而几乎所有的老师们都知道,从初中开始,学语文就得和别的老师抢学生可怜的时间。所以,指望课业负担十分沉重的中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课外阅读是不现实的。因此,我把课外阅读变成课内阅读,我把做题训练的语文作业,变成阅读研究的写作实践。

        在对阅读课的课程资源的逐步探索和开发中,我尝试着把由一篇带一类的阅读形式引入课堂,让学生们在对纵横交错的作品品析鉴赏的过程中进行想象、联想,进而进行写作。初读鲁迅先生的作品《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对这位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学生理解肤浅,当时教材配读的推荐书目是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学生也是走马观花,难以深入学习。针对此种情况,我决定打破教学框架,把教材中即将学习的《藤野先生》提前领着学生一起学习、批注、交流,使得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人生志向有了初步的认识,继而,我大胆推进,先后把一些和鲁迅先生相关的作品推荐给学生:《风筝》、《阿长与<山海经>》《<呐喊>自序》、《故乡》、《社戏》、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友邦惊诧论》、《纪念刘和珍君》,以及郁达夫《怀鲁迅》、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等介绍给学生。 随后,我给了学生一个月的时间,让学生自我阅读、自我批注,要求同学们用自己的视角去捕捉鲁迅先生的身影,去走进他的作品,努力尝试去走近先生的内心,然后把它们写出来。我把这次阅读拓展定义为《鲁迅研究报告》。没有想到,学生们情绪高涨,有的查阅了大量历史背景资料,有的阅读了鲁迅先生的其他作品,有的和家长一起讨论,还有的翻阅了先生故乡的资料……学生所呈现出来的研究热情令我激动不已。随后,他们写出了自己研究的文章,虽然还稚嫩,但由此打开了学习语文的大门。阅读书籍,走向了阅读生活,学生的视野也开阔了许多,写作的素材也随着丰富起来。

  二、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

          有了这样的成功尝试,我开始将整本书的阅读引进课堂。我的具体做法是这样的:每周两节作文课就固定为阅读课,阅读内容立足教材提供的必读、选读书目,以及我给学生提供的古今中外名著等,以报纸杂志为辅。 共读和自由选择相结合,寒暑假指定给学生共读书目,阅读课学生从书目中选择自己喜欢的名著阅读。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每个学生读完一部书之后,一定要写一篇书评或读后感,实在写不出来,就写一则书籍推介写在日记本里,供老师阅读推荐。同时阅读和演讲相结合,每节语文课上,给学生十分钟左右的时间,学生轮流给大家介绍自己读过的书或者文章,内容就是学生以自己的书评为基础,站在讲台上给全班同学演讲,谈观感、谈人物、谈技法、谈故事都可以。学生们热情高涨,有些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搜集很多和阅读书目相关的资料,这其实已经变成了微课题研究。刚开始,很多学生不理解,认为太难,阅读量太大,我就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让孩子们意识到这种开放式学习的重要性。从海量阅读开始,到书评写作,到资料搜集整理,课件制作,到登台演讲,无不包含了我们希望学生们在我们的语文课上获得的所有的语文素养:听、说、读、写,而更为关键的是,所有这些,都是学生们在一种兴趣高昂的亢奋中主动自觉地去完成的。当孩子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之后,当他们在同伴的掌声中获得巨大的成功体验和幸福感的时候,每日一讲、每周一次的阅读课就变成了一种多么幸福的期待啊。

        当然,刚开始开展阅读课的时候,有个别学生和家长是有抵触情绪的,认为我这样做浪费时间,不讲习题会耽误考试。我就给家长讲读书的意义,并希望他们能有耐心等待孩子的变化。我相信,阅读的力量会从根本上解决孩子对待语文的态度,书籍的馨香会浸润孩子幼小的心灵,广阔的视野会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们的未来拥有无限的可能。

        阅读活动开展以来,教室里正悄然发生着变化,无论我何时进入班级,看到更多的是学生手捧书卷,沉迷在文字的海洋里,淡忘了周围的一切。

        一遍遍地浏览着孩子们交上来的阅读书目,我欣喜不已,王同学的《伟大也要有人懂------一起来读毛泽东》,董同学的《杀死一只知更鸟》,张同学的《巴黎圣母院》,李同学的《我们仨》,周同学的《三体》,李同学网购了《目送》,喜欢历史的常同学选择了《明朝那些事儿》…… 看到孩子们在随笔中写了更多更好的读书札记、读后感和书评,我兴奋异常。

        崔同学读完《平凡的世界,》迫不及待地给我发信息,写了下面这段话:《平凡的世界》包含着青春的激情、痛苦和失误,包含着劳动的汗水、人生的辛酸和这个复杂世界的冷暖体验。更重要的是,它包含了自己对生活从未淡薄的挚爱与深情。无论生活多么艰辛,但值得安慰的是,孙少平、孙少安、田晓霞们曾真诚而充满激情地在这个世界上生活过,竭尽全力地劳动过,并不记代价地将自己的血汗献给了那方热土。只能把永远艰辛的劳动看作是生命的必要;即使没有收获的指望,也心平气和地继续耕种。

        孩子们,读吧,阅读可以造就直抵心灵深处的裂变,可以让你脱胎换骨,浴火重生,一个新命的诞生可以影响之后久远的人生。

  三、经典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

          浸润孩子灵魂的,不仅有经典的书籍,还有我们身边丰富多彩的生活。于是,我还尝试着把很多经典的、具有教育意义的影视作品带进课堂。这两个学期来,要求学生和家长一起观看央视《开学第一课》,印度电影《摔跤吧,爸爸》,国产热片《战狼2》等一系列的作品。每次观影过后,都组织学生讨论,并进一步形成观后感和影评。我这样做的意图是,在开拓孩子们的视野,净化孩子们的灵魂,提升孩子们的精神境界的时候,一定不要忘记了让他们用语文的形式——即说或写的方式展示出来,寓教于乐。

        著名语文特级教师吴非先生说“天下还有比唤醒灵魂更伟大更令人激动的事业吗?”的确,语文学科真的会有非常神奇的力量,阅读对学生内心所起的作用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更不能靠几堂语文课可以完成。它应该是一种育人理念在日常教学中的踏踏实实的实践,努力让每一个学生在这份智慧火光的照耀下,灵魂日益丰润、高尚。如今,我依然坚守着语文的阵地,努力不断进行新的尝试,我逐步和学生在共同的阅读中形成默契,相信我们会坚守,正如我们相信生活的美好一样,我们愿意相信,在我们的共同努力下,语文课堂终将散发出恒久的魅力。

        也许,这些书最终并不能改变世界,但我相信,有更多的孩子沉浸书中,他们的人生会有所不同,这个世界也将因此会有所不同。

你可能感兴趣的:(“悦读”乐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