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议乾坤】(52)“亢龍有悔”,悔之何来?
“亢龍有悔”一辞出自乾上,让我们也先看看传统易学是怎么解释的:
《象》的解释是:“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文言》的说法是:上九曰「亢龍有悔」何謂也?子曰:「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文言》又说:“亢龍有悔,窮之災也”;“亢龍有悔,與時偕極”;“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喪。其唯聖人乎?知進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其唯聖人乎!”
归纳上面这些解释,有以下几点:一是“盈不可久”;二是“貴而無位,高而無民”;三是“窮之災也”;四是“與時偕極”。
大体说来,以上的解释,除了“无位”这一条以外,基本上还是贴题的。卦体六爻,每一个爻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位”,每一个“位”上也一定有爻,位是爻的题中应有之义,位与爻是密不可分的,乾卦上爻也不例外,只不过在卦体上这是一个高位,高到不能再高,但不是什么“貴而無位,高而無民”,假如用人事做比拟,那么初爻是“君位”,而上爻则是“民位”,从“位”上看这个爻,它的势能最大,而承受的“压力”则几乎没有。
“亢龍有悔”的根本原因不在于“位”,而在于“时”,所谓“与时偕極”就是说乾卦发展到上爻已经走到了尽头,再也没有发展的余地了,所以我们把这个阶段说成是终结阶段,好比动物临近死亡,植物临近干枯,盛时已逝,难免有悔。当然这只是就乾卦而言,如果知道乾卦还有一个“翘尾巴”的问题,知道乾之终正是坤之始,那么也可以把这个爻比喻为“种子”,我们知道,种子是一个旧植株的结果,但在一定条件下,也会成为一个新植株的开始。
【杂议乾坤】(53)乾坤“二用”
所谓乾坤“二用”,系指乾卦在爻辞以外,另有一条“用九,見群龍無首,吉”;坤卦在爻辞以外,另有一条“用六,利永貞。”
乾坤“二用”,也可以说是一个千古之谜,因为经过无数人的探索,谁也说不清为什么乾坤比别的卦要多出“二用”,说它们是爻辞吧,显然不是;说它们是卦辞吧,当然更不是。一不是卦辞,二不是爻辞,那么多出这“二用”又是什么意思呢?
当我们掌握了乾坤的数构成之后,这个问题就不难解释了。所谓乾坤的数构成,就是乾坤成卦的特殊条件。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乾坤成卦,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每一个爻都包含着四个天数和五个地数;二是一个天数的量相当于一点二五个地数的量。假定天数与地数是方向正好相反的矢量,那么每一个爻的量就是零,整个卦的量也是零,所以我们也把乾坤卦说成是“零状态”或者是“悬浮状态”,这种状态不是绝对的虚无,而是各种作用力相互抵消,达到了一种完全均衡的状态。完全均衡的状态不等于就是绝对均衡的状态,因为这种状态的出现是有条件的,一旦条件改变,那么这种状态就会解体。
这种条件是如何改变的呢?一个是随着时间的变化,爻与爻之间会出现强弱的差别,比如乾二、五这两个爻位“利见大人”,随着强弱差别的出现,天数与地数的比值也会发生变化,具体说就是由一个天数的量相当于一点二五个地数的量变成了一个天数的量相当于一个半地数的量;再一个就是随着时间的变化,有一个潜藏着的天数“上岗”,替换下一个地数,我们知道,如果是每个爻都是四个天数和五个地数,那么整个卦也就是二十四个天数和三十个地数,显然是天数少用了一个。上面两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发生了变化,乾坤也就不再是乾坤,而这两个条件的变化又是绝对的。
为什么坤卦“用六,利永貞。”呢?原来坤卦正是在上面谈到的两个条件下出现的,在这样条件下出现的卦完全均衡,所以极适宜稳定,“利永贞”的意思就是适宜长时间保持稳定。
乾卦也是在上述两个条件下出现的,但在发展到上爻时那个潜藏着的天数就要“上岗”,如果是这个天数上岗,那么乾卦的上爻就变成五个天数和四个地数,在这种情况下,爻与爻之间的均衡局面将会破坏,虽然以后还会出现平衡卦,但完全均衡的卦再也不会出现,不论是怎样调节天数与地数的比值。
如此看来,“二用”不是说的爻,而是说的数,如果是地数“在岗”,那么这就是“用六”,如果是天数“上岗“,那么这就是“用九”。“用六”是乾坤存在的必要条件,“用九”是乾坤解体的必要条件。
【杂议乾坤】(54)“群龙无首”是一种什么状态?
上文谈到,坤卦“用六,利永贞”,那是说的坤卦地数用其全,而天数有一个被掩盖,在这样的条件下,坤卦六爻可以说是绝对均衡的,这种均衡的局面,极适宜保持长期的稳定。乾卦六爻发展到上爻时,会有一个天数“上岗”,这样就会是天数用其全,而地数有一个被掩盖,在这样的条件下,六爻均衡的局面就被打破,其结果就是出现“群龙无首”的状态。“群龙无首”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为什么易作者要说这种状态吉祥呢?这就是本文要探讨的一些问题。
要搞清“群龙无首”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首先需要知道谁是群龙之“首”。前面我们已经谈到,乾卦无论从静态来看还是从动态来看,初爻都是“首”,是开端,是“元”,没有它的发展也就不会有别的爻的出现,这个“首”的性质、地位与作用都是先天注定的,我们把它规定为“甲”,也叫“天元”。假如我们把这个爻比做“君”,那么其它爻就是这个“君”的“臣”;假如我们把这个爻规定为“父”,那么其它爻就是这个“父”的“子”,“天元”与其它爻的关系就是这样。
但是随着过程的展开,“天元”的地位与作用也会有变化,好比小鸡是由鸡蛋孵化而成的,没有鸡蛋,也就没有小鸡,但是一旦小鸡破壳而出,鸡蛋也就失去了生机与活力,变成了一个空壳,一个废弃物。乾初的爻辞是“潜龙,勿用”,这个“勿用”不是说它甚么作用也没有,而是在卦体均衡的条件下不需要发挥什么作用,要说“垂衣裳而天下治”,那么乾初就是一个无为而治的爻,如果要这个爻发挥作用,那么其结果一是由治变乱,二是自身由于发挥作用而变成了一个没有用的废弃物,具体说也就是失去了元首的地位与作用。
坤是乾的颠倒,坤卦的初爻为己,我们把己规定为“地元”。己为坤卦的开端,也可以认为是坤卦的首脑。在坤卦中,“天元”甲的地位与作用就已经发生变化了,当然也不是完全失去作用,坤卦辞“先迷後得主”,这个“主”就是指的坤上甲,可见在坤卦中,甲失去的只是开端的地位与作用,但还保留着“主”的地位与作用。顺便说一下,在其它六十二卦中,再没有一个以甲为开端的卦,只有解卦一个卦是以甲为初爻,但这个甲不是以开端的身份,而是以终结的身份出现的,据此可知,“群龙无首”的意思就是,自乾卦“用九”之后,所有的卦就不再是以甲为开端。
“群龙无首”就是不再以甲为开端,以甲为开端有什么不好吗?不再以甲为开端有什么好处吗?为什么易作者要说“见群龙无首,吉”呢?原来以甲为开端的乾卦没有什么不好,这看一看卦辞与爻辞就清楚了,乾卦的卦辞与爻辞中,虽然有“惕”、“厉”、“悔”等字,但没有“凶”字,也没有“征伐”、“舆尸”、“何校”、“泣血”等类令人恐怖的字辞。由此看来,甲作为乾卦的首脑并没有干什么坏事,当然己作为坤卦的首脑也没有干什么坏事。假如我们把乾坤比喻为一个社会的话,那么这个社会可以说是一个“大同世界”,一个理想的社会,这个社会,没有贫富与强弱的差别,没有压迫、剥削与战争,只有分工的不同,诚如《礼运篇》所言:“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难道还不是一个最完美的社会吗!创造这个社会的“天元”甲有什么过失呢?为什么一定要让它下台呢?
原来甲失去开端的地位,就是因为它创造的这个社会太完美了,完美到了极至,完美到了无以复加,于是就变成了僵化,由大治变成了大乱。为什么完美到无以复加就是僵化呢?因为在均衡的条件下,诸爻的行为相应受到了限制,也难于实现自身的价值,这也好比平均主义可以抑制两极分化,但也会挫伤一部分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样;又好比饺子好吃,但总吃饺子人们也会腻歪一样。“群龙无首”就意味着将要出现龙腾虎跃的局面,所以易作者断为吉祥。
“群龙无首,吉”的意思就是避免僵化,重现生机,使贤者不隐于市,能者脱颖而出,优者胜,劣者汰,“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这难道不也是人们向往的一种局面吗?但是,要说这种局面是理想状态或最佳状态,也是值得商榷的,因为这种状态如不加节制,那么在一部分人富起来的同时,也会有另一部分人不可避免地陷于贫困,出现两极分化、弱肉强食以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将是一条痛苦的道路。
另外,“群龙无首”,只是说天元甲将失去作为开端的地位,并不是说每一个卦不再有首脑,六十四卦,每一个卦都有自己的首脑,那就是初爻,从这个意义上说,首脑或“首”的存在是绝对的,只不过有的卦为甲,有的卦为乙,有的为丙为丁等等,如果没有“首”,那么这就成了无政府主义,社会将变成一盘散沙,国将不国,家将不家。
“有首”与“无首”是两种状态,这两种状态相辅相成,是很难比较优劣的,如果非要比较优劣的话,那么我们可以说群龙有首的状态是最佳状态,而群龙无首的状态是“据乱世”,对一部分人讲可能是天堂,对另一部分人来讲可能是地狱。但前者是一种极特殊的状态,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状态,而后者则是一般的状态,或者说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状态。
【杂议乾坤】(55)“元、亨、利、贞”还是“元亨,利贞”?
“元、亨、利、贞”这四个字是乾卦的卦辞,对这四个字最古老也最权威的解释恐怕要数《文言》,《文言》曰:“元者,善之長也;亨者,嘉之會也;利者,義之和也;貞者,事之干也。君子體仁足以長人,嘉會足以合禮,利物足以和義,貞固足以干事。”所以一般又把这四个字叫做乾卦“四德”,也即乾卦的四种基本性质。这里我们不打算评议《文言》的这个解释的是非得失,只是谈谈乾卦的卦辞是断句为“元、亨、利、贞”合适,还是“元亨,利贞”合适。
一般说来,卦辞是对一个作为整体的卦的形态、性质、特征等等的概括,而爻辞则是对于卦的局部也就是爻的形态、性质、特征等等的概括。关于乾卦的形态,前面我们已经谈到是一个标准的球体,乾卦六爻是均衡的,当作过程,乾卦六爻的运行路线是一个“S”形,我们也叫“拐子”,而人们对乾卦六爻的观察、认识、叙述以及行动,也是这根“拐子”,这也就是“与时偕行”或者“天人合一”,当然,乾卦还包含着更多的内容,假定我们把这些内容做一个概括,那么用“元亨”与“利贞”就会显得最为合适。
关于“元”字,前面我们在23《乾元的性质》一文中有初步探讨,说明所谓的“乾元”就是乾卦的初爻,因为不论是按照天道还是按照人道,乾初都是开端,这个开端是无可争议的,没有这个开端,也就没有后面的事情,乾元有两个重要性质,一个是作为开端的绝对性,另一个是无限的包容性或包容的无限性。乾元虽然具有这样两个性质,但这种性质却需要体现在它展开的过程中,假定没有以后的展开过程,那么我们也就不能说明它就是开端,当然也不能说明它包容着什么。而过程能不能展开,那就看它与其它爻能不能通达,通达是乾元性质体现的必要条件,甚至也可以说是乾元的一个性质。但是这只限于乾卦以及其它某些卦,甲作为乾元在乾卦中是通达的,通达的原因在前面40《潜龙的潜能知多少?》等文中有述,但这不等于甲在任何卦中都是通达的,事实上到了坤卦,甲就被冷落或抛弃了(龍戰于野),在蒙卦中是“不有躬”,在需卦中,是“需于血,出自穴”,到了讼卦则是“食舊德”,这说明作为乾卦开端的甲,在其它卦中有的时候通达,有的时候不通达,这全看具体形势,所以“亨”可以看作是乾元甲的一个性质,但不是天元甲的性质,为了凸显乾元甲的性质,把元字与亨字连读是合适的。
上述内容也可以这样表述,我们知道,“亨”字无论是解为“嘉之會”,还是解为“通”,都有通达的意思,但爻与爻之间的通达不限于“元亨”,有许多爻不是“元”也能“亨”,如“光亨”、“心亨”等等,即便是“元亨”,而“元”还有天元、地元与人元之分,例如坤卦的“元亨”就是地元之亨,屯卦的“元亨”主要指人元之亨,假定我们把“亨”看成乾卦的一个独立的特有的性质,那么也就看不到乾卦“元亨”与其它卦在“亨”这个问题上的区别,这也是我们强调乾卦“元亨”二字不能分开的一个原因。
乾卦的元、亨二字不能分开,利和贞二字是否可以或应该分开呢?我们说也不行。虽然“利”字单独来讲确实可以解为“義之和”,“贞”字也可以解为“事之干”,但是作为乾卦状态、性质特别是特征的概括,也是不妥当的,“利”字与“贞”字在经文中是多次出现的,是否所有的“利”都可以解为“義之和”?所有的“贞”都可以解为“事之干”呢?显然是不可以的,据此我们断定,虽然乾卦确实有“和”有“干”等诸多内容,但这也不是乾卦的特性,唯有最具特性的东西,也才具有最普遍的意义。
那么什么是乾卦中最特殊也最具有普遍意义的东西呢?原来就是特定条件下的均衡,乾卦的这种均衡状态,最适宜保持卦体的稳定,所以“利贞”的意思,就是适宜稳定,“利”字可以解为“适宜”或“利于”,而“贞”字一般可以解为“正固”、“静止”或“稳定”。可见把“利”字与“贞”字分开也是不合适的。
【杂议乾坤】(56)“元亨,利贞”与“元亨,利牝马之贞”
“元亨,利贞”是乾卦的卦辞,“元亨,利牝马之贞”是坤卦卦辞中的一句,比较一下这两句卦辞的用法,可知乾卦卦辞的断句,应当是“元亨,利贞”,而不是“元、亨、利、贞”。
对坤卦这句卦辞的断句,历来是没有什么争议的,有争议的是解释。假定乾卦卦辞断句为“元、亨、利、贞”,那么我们要问,坤卦为什么不断为“元、亨、利、牝马之贞”呢?显然“利牝马之贞”为一句,而“元亨”为一句。既然坤卦的元字与亨字应当连读,那么乾卦的元字与亨字也应当连读;坤卦的“利牝马之贞”不能分开,那么乾卦的利字与贞字也不能分开。
表面看来,乾卦的卦辞读为“元、亨、利、贞”也罢,读为“元亨,利贞”也罢,这都无关紧要,其实不然,因为这关系到对乾坤卦性质和特征的把握。只有把握住乾坤卦的性质与特征,才能看出乾与坤的联系与区别。
【杂议乾坤】(57)为何乾卦“利贞”而坤卦“利牝马之贞”?
乾卦讲“元亨”,是说乾初是通达的,坤卦也讲“元亨”,是说坤初也是通达的,但是这两个卦的“元”是不一样的,非但不一样,而且是正相反对。如果不知道乾是倒过来的坤,坤是倒过来的乾,那么也就弄不清楚这两个“元”的关系,就会产生“坤初为乾初所变”的误解,这种误解在今天还有巨大影响。
乾卦讲“利贞”,那是因为六爻均衡,均衡就适宜稳定,这个道理是不用多说的,现在的问题是,坤卦六爻也是均衡的,从数的构成上看乾坤各爻没有任何区别,为什么乾卦讲“利贞”,而坤卦讲“利牝马之贞”呢?
我们还是先从数上说起,原来乾与坤的均衡,都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在五十五个天地之数中,有一个天数被掩盖,而这个被掩盖着的天数,就存在于乾卦上爻也即坤卦初爻的定位数当中。乾卦一旦“用九”,也就是这个天数复出,那么六爻均衡的局面就会打破,其情形将形同剥卦,就象是一个“大头翁”,我们知道,“大头翁”虽然平衡,但是不稳定,所以剥卦初爻的爻辞断语为“蔑貞,兇”,即轻蔑稳固,难免凶险。坤卦即将复出的天数存在于初爻,如果这个天数复出,那么卦体将形同复卦,复卦好比是个“不倒翁”,初爻的量越大,卦体越稳定。
乾卦一方面是“利贞”,另一方面又是不可避免地“用九”,而“用九”的结果就是“见群龙无首”,只有“见群龙无首”才能打破僵局,呈现龙腾虎跃的生动局面,所以易作者断为吉祥。坤卦“用六”,那么就是“利永贞”,但是也不可避免地“用九”,其结果将是“安贞吉”,即安静地等待这一天,如果不是还有“大人”的出现,那么坤卦“用九”要比“用六”更稳定,所以是吉祥。当然,这只是从静态角度看,如果从动态角度看,乾初的“潜能”一旦发挥到达上爻己时,已经所剩无几,这点多余的能量,是不足到达庚的,但由于己在这时候又凭空冒出一个天数,这就使得己有能力通达各爻,这也就是坤卦也讲“元亨”的一个原因。正是因为己有着一个潜藏着的天数,所以我们把这个天数叫做开辟鸿蒙的“情种”,扭转乾坤的“精灵”,两间所余的“一卒”,一个能够扇起起全球风暴的“蝴蝶”。
现在我们还没有回答为什么坤卦“利牝马之贞”这个问题,这里涉及到周易的取象原则。我们知道,乾卦六爻取象于龙,这是没有争议的,那么为什么在坤卦中出现“牝马”这个象呢?原来取牝马为象,强调的就是它的孕育功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功能。坤卦六爻为阴,这可以视为“牝”,而存在于初爻内部的那个潜藏着的天数,就可以视为牝马腹中的胎儿,这种情况,还有什么比用“牝马”更为形象和贴切的呢?“利牝马之贞”就是坤卦的这种环境与条件,适宜“牝马”的孕育。牝马孕育,需要外界的安定,不是《彖》传说的什么“行地無疆”,当然更不是适宜牝马算卦或者给牝马算卦。
广义的乾坤是个绝对卦,不能设想在这个乾坤以外还有什么另外的乾坤,乾坤的变化是因内部矛盾而起,那个潜藏着的天数的复出,就是乾坤变化的“内因”之一,时间的变化,是这个内因变化的条件。
人们常说“龙马精神”,但什么是“龙马精神”却很难说清楚,按《中国成语大词典》解释:龙马,是指传说中的骏马。龙马精神,就是像龙马一样精神,形容健旺非凡。其实,真正的龙马精神是“生”,没有生,则乾坤或几于息矣。
从动态的角度看,单独的一个乾卦或者单独的一个坤卦,都只是一个完整过程的一半,两卦合一才是一个完整的周期。乾卦“利贞”,还因为它是“原筮卦”,是过程的前一半,是“正”、是“往”,所以也可以看作是“本”;坤卦是乾卦的颠倒,是“复筮卦”,是过程的后一半,是“反”、是“复”,所以也可以看作是“末”,本固则末兴,末固则伤本,这也是乾卦“利贞”,而坤卦只是“利牝马之贞”的一个原因。
【杂议乾坤】(58)周易的定位原则
周易的定位原则也是一个大原则,因为方位不明,六爻的先后顺序不明,那么其它一切都无从谈起。我们已经知道,六爻从空间角度看是三个同心、同径并且相互垂直的圆圈,每个爻的中心点就在这些圆圈的交汇处,这样六个爻就有了上下前后左右之分,但六个爻的先后顺序还是一个大问题,因为不对六爻区分出先后,也就不能从动态上掌握六爻之间的关系。
六爻定位的方法基本上有四种,第一种是区分上下前后左右,这种区分的依据,一方面固然是因为卦体上本来就存在上下前后左右,但另一方面也和观察的视角有关,所谓“立场”不同,观点也就不同,站在某一个角度上看到的“左”,换另一个角度就可能成了“右”,所以我们把这种定位方法,叫做外在的规定。
第二种是天干定位,比如规定某爻为甲,那么卦体上的这个爻就永远为甲,它既不因卦体处于什么状态而改变,也不因人们从什么角度观察而改变,所以我们把这种方法,叫做内在的规定。这种规定有一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天干不但能定位,也能把六爻区分出先后,变成一个顺序。但这个规定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位有六个,而天干有十个,要用天干定位,势必有的一个位要用两个天干。
第三种是天数与地数定位,天数与地数是不同质的两种数,用它们区分处于上下前后左右不同位置上的爻,无论如何也是区分不开的,只有再引进一个不同于天数与地数的数,而这个“不天不地”的数,同时又是个“亦天亦地”的数。有这三种数定位,要比天干定位更精确,因为它们也不因卦体处于什么状态而改变,也不因人们从什么角度观察而改变,所以这也是一种内在的规定。
第四种就是用东西南北来定位,用东西南北定位,符合人们的生活习惯,但也有一个观察的角度问题,北京从牡丹江看在南,而从南京看又在北,所以这种规定还是一种外在的规定。
此外周易中还有一些定位方法,比如用“天”表示上,用“地”、“渊”、“足”、“趾”等表示下,这种方法我们可以叫它“象定位”,它们也同第一种和第四种一样,属于一种外在的规定。
【杂议乾坤】(59)乾坤定位
上文我们初步探讨了周易的定位原则,指出周易的定位基本上有四种两类,两类是指内在的定位与外在的定位,内在的定位作为一种规定,与人们的视角无关;外在的定位则与视角有关。
外在的定位明见于经文,经文中不仅有上下前后左右等字,也有东西南北等字,这种方法比较方便,但是不可靠,因为随着视角的变化,前后左右的实际内容会变化,东西南北也会“易位”。比如说城里的马路上写着“行人靠右走”,你如果说行人都靠右走,那留着左边干啥?这就是一个笑话。如果是一个人自东向西走,那么右就是指的北;如果是自西向东,那么右就是指的南,可见单说一个右字,是区分不出南北的。
内在的定位就是给每一个爻“命名”,这就象是给每一个夸克命名一样,一旦这个爻被打上了标志,这也就象是过去给囚犯脸上烙上个印记一样,走到哪里也改不了。天干也明见于经文,但很少有人把它们同定位联系起来。天地数定位是最可靠的定位,但这个方法相当隐晦,不细辨察很难找出来,笔者是从河图上找到的。
周易的定位源于乾坤,所以乾坤卦的定位也就是周易的定位。前面我们在20《乾卦六爻的定位》一文中,初步探讨了乾卦六爻的定位问题,指出卦体六爻分上下前后左右,而下爻为初,前爻为二,右爻为三,后爻为四,左爻为五,上爻为上,换成天干也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在26《坤卦六爻的纳甲》一文中我们又谈到,坤卦是乾卦的颠倒,坤初即是乾上,所以坤初为己,坤卦六爻按照顺序纳入天干就是己庚辛壬癸甲,其中乙和癸、丙和壬、丁和辛、戊和庚是同一个爻位,但却分别代表着不同的时间。乾不离坤,坤不离乾,单独来看乾或坤,虽然是过程,但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两卦合一,才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一个完整的周期。兹列乾坤定位图如下:
说明:“○”表示天数定位;“●”表示地数定位;“⊙”表示天数与地数轮流定位。
【杂议乾坤】(60)八卦能用于定位吗?
前面我们探讨了乾坤以及周易的定位原则,指出周易的定位方法基本上有两类四种,两类是指内在的定位与外在的定位,四种是区分上下前后左右;区分东西南北;使用天干定位;使用天数与地数定位。这些定位方法,我们还可以统称为“六爻定位”,六爻定位的基本依据就是客观世界原本上只有六个位(只能分为六个位),多了没有地方安置,少了是为残缺。一个卦为什么只有六个爻呢?这是由位决定的,位是爻的题中应有之义,不存在没有位的爻,也不存在没有爻的位,在某种意义上说,爻就是位,位也就是爻。由于人们的“立场”不同,视角不同,位也常常发生变易,但位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消灭,这好比是铁打的营盘,流动的不过是兵而已。
传统易学留给我们许多定位方法,比如五行定位:金西、木东、水北、火南、土中;再比如天干定位:甲乙东、丙丁南、庚辛西、壬癸北、戊己中等,当然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还属八卦定位。
所谓八卦定位,就是用三爻卦(也称经卦)来表示方位。世传八卦主要有两种,一种叫先天八卦(伏羲八卦),再一种叫后天八卦(文王八卦),按照先天八卦的定位方法,乾为南,坤为北,离为东,坎为西,兑为西南,震为东北,巽为西南,艮为西北;按照后天八卦的定位方法,则是震为东,兑为西,离为南,坎为北,巽为东南,坤为西南,乾为西北,艮为东北。
上述定位方法,有的见于易传,几千年来,人们苦苦求索这些定位方法的依据与联系,但至今也没有一个令人满意的说法。比如说,按照先天八卦,乾为南,那么六爻卦的乾就应当是“南方的南方”,六爻卦的坤就应当是“北方的北方”。如果说“南方的南方”、“北方的北方”勉强还可以叫句话的话,那么既济卦是上坎下离,按照先天八卦,它的方位就应当是上西下东,那么到底是东还是西呢,还是根本不是东西?
八卦的真正意义在于它们是球形卦体上的八个部位,是相临着的三个爻共有的“国门”,是数的“交换平台”、“编组站”或“枢纽”。八卦不能用于定位,也不能用于取象,如果用于定位或取象,势必造成一片混乱。
五行定位、传统上的天干定位以及八卦定位,共同的地方是把一个立体空间变成了一个平面,这样即便是多出了一个“中”或西南、西北之类,但却少了上、下,如果在定位中没有上与下,那么就连易传的“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卑高以陳,貴賤位矣”都没有办法解释。或曰乾为上,坤为下,这等于把一个平面竖起来,上与下虽然有了,但东西南北又找不着了,据此我们说这些定位方法是不合情理的定位,是有缺欠的定位,只有六爻定位,才是“全方位”的定位,科学的定位。
【杂议乾坤】(61)均衡是前提
探讨乾坤卦有一个前提,这就是均衡,均衡是乾坤卦的一个特殊性所在,是衡量其它卦“正”与“不正”的一个标准,也是周易卦爻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即便不从数上考虑,也应知道乾卦六爻是均等的,我们不能说哪个爻大,哪个爻小。乾卦六爻都均等,同样坤卦六爻也均等。如果从数的构成上考虑,那么乾与坤各爻都均等,因为它们的数结构都一样,都是四个天数与五个地数,因此我们才得出构成乾坤的各爻都是“非阴非阳”和“亦阴亦阳”的结论;得出“乾坤一体”的结论,乾并不表示“天”,坤也不表示“地”,至少不是完全说的天、地,如果非要说是天、地,那么这也是一种天地未分、阴阳未判的“混沌”状态。
乾坤各爻均等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如果把爻看成是“物质”,那么这些物质的质量是一样的;看成是“空间”,那么这些空间的大小是一样的;看成时间,那么每个爻的时间都相同;看成运动,那么速度则是匀速;看成是“国”、“邑”、“城”,那么这些国、邑、城也一样,没有大与小的区别;如果是“人”,那么这些人也一律平等。
如此说来,乾坤各爻就没有什么差别了吗?不是的,乾坤各爻的差别主要有三点,一个是方位,一个是时间,即处于过程的什么阶段,再一个是运动方向。
六爻均等而方位不同,处于不同的方位之间的爻还必须是一个统一体,而统一体的概念意味着爻与爻之间还有一种相互依赖和相互转化的关系,那么这样的统一体一定是一个球体,正方体也是六面均等,但不能周流,要做到“周流六虚”,六爻必须共有一个“中心”,这个“中心”也就是球心,而处于球面上的六个爻也就分别构成了三个封闭的“圆圈”,所以六爻的“中心”不是哪一个爻,六爻构成的“圆圈”也不是一个“圆圈”。
六爻分处于三个“圆圈”的交汇点,这样六爻也就分成了上、中、下三个层次,分成了相对与相临这样两种关系,出现了两个“跷跷板”,相对的两个爻的连线通过球心,这样也就有了三个彼此相互垂直的“轴”。
如果不考虑时间,那么六爻就是先天的、并列的,不能说谁先谁后,谁产生了谁;六爻共守一个“中心”,向心力与离心力均等,相临的爻与爻之间的引力与斥力也均等。乾坤卦是个绝对卦,不能设想在“这个”乾坤以外,还有别的乾坤,正如不能设想在我们这个宇宙以外还有另外的宇宙一样,所以乾坤卦的作用力主要表现为向心力与离心力以及诸爻之间的斥力与引力,乾坤卦不存在什么外力,因此也就没有重心,如果说有,那么也是中心与重心合一,因此乾坤卦又是处在悬浮状态。
如果把六爻看做是一个统一的运动过程,那么爻与爻之间便有了先与后的差别,有了开端、中间与终结;有了主动与被动的差别;有了能量的积聚、传递与转换;有了运动的方向、速度等问题;有了推动、拉动、涡旋等不同的运动形式;有了往、返与反、复;有了通畅与梗阻;有了连接、转折与断裂……一句话,爻与爻之间的关系也便由先天的、并列的性质变成了后天的包容的性质,爻的运行轨道也便由“十字路口”变成了“单线运行”,就乾坤两卦而言,其运行轨迹,也就成了一个呈螺旋形上升的“拐子”,一种“三旋”运动。如下图:
【杂议乾坤】(62)乾卦是先天的,也是后天的
上文谈到,如果不考虑时间因素,那么乾卦六爻就是先天的。先天的意思就是爻与爻没有时间上的差别,没有谁先谁后,没有谁终谁始,没有运动,没有生机,当然也就没有谁产生了谁的问题,它们原本就是这样,至于为什么就是这样,这是一个不可致诘的问题。老子把这种状态叫“象帝之先”,我们把这种状态就叫“客观形势”。
对于一个爻来讲,客观形势就是客观上早就存在着的形势,这个客观形势是不以这个爻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中国有句俗语叫“子不嫌母丑”,母丑与不丑与子没有关系,母丑不能怪子,子的本事再大,也不能使母由丑变美,当然,使用美容术除外。
反过来说,子丑与不丑却是与母有关系的,俗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瓜不能得豆,种豆不能得瓜,除非是基因发生了突变。
对于一个爻来讲,不运动是不运动,要运动它就必须顾及客观形势,这好比儿子要经商,他就需考虑老子给他准备了多少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又好比女儿要当歌星,那么她就需看父母给了她一个什么样的嗓子。任何爻都不是在绝对的虚空中运动,而是在披荆斩棘中进行,只有杀出一条“血路”,才能找到合适的位置,实现自身的价值。一当某个爻的自身价值得以实现,那么它也就改变了原来的客观形势。
乾初“潜龙,勿用”,“勿用”是因为乾卦的客观形势本来是均衡的、稳定的,没有需要“纠偏”的问题,不是说这个爻什么作用也没有。乾初的作用主要有两个,一个是“蓄势”,即储备下足以出行的口粮与盘缠;二是“爆发”,没有初爻的爆发,也就不能抵达二爻;没有初爻的抵达与接济,二爻也就不能成为“大人”。初爻的爆发、接济、支援,是二爻成为“大人”的原因;二爻成为“大人”,又是初爻爆发、接济、支援的结果。同理,三、四、五、上各爻也是这样,这就构成了一个因果链条,在乾卦六爻这个链条上,除了初爻是原始的原因、上爻是最终的结果以外,其它每个爻既是原因,又是结果,对前一个爻而言是结果,对后一个爻而言就又成了原因。
单独的一个乾卦其终始是绝对的,当着乾上变为坤初之后,这一切就又反了过来,乾之终变成了坤之始,而坤卦假定发展到上爻,那么也会变成乾之始。“原始反终”,这样也就没有了绝对的终始。在这种情况下,乾卦六爻的运动与发展,可以看成是坤卦得以产生的原因,坤卦可以看成是乾卦六爻运动与发展的结果。假定坤卦六爻这个链条没有中途断裂,那么它也会成为乾卦得以产生的原因。
当作原因的爻或卦,它们是先天的,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当作结果的爻或卦就是后天的,通过主观上的努力,是可以有选择、有取舍,在一定范围或条件下是可以随着主观意志而改变的,甚至是能够预见的。唯物主义并不是一般的否认预见性,只是否认不顾客观形势,不掌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所谓“预测”,一切科学与实践的根本目的就在于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在尊重客观形势的前提下,在掌握了事物之间内在或必然的联系的条件下,“先知”也就没有什么奇怪了。
【杂议乾坤】(63)坤卦为何“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
要弄清坤卦为什么要讲“利西南得朋,東北喪朋”,必须明确坤卦六爻当中,哪个爻为西?哪个爻为南?哪个爻为东?哪个爻为北?而要辨别东西南北,又需联系“得朋”、“丧朋”。
“得朋”是比较容易理解的,得到朋友,得到资助什么的,而“丧朋”就是失去朋友,失去资助。不大好理解的是这位“朋友”是谁?为什么它要眷顾西南,冷落东北?
原来这位“朋友”不是别人,它就是“至哉”的坤元也即初爻己。坤卦讲“元亨”,是说这个爻是通达的,通达的原因是从乾初甲“喷发”到上爻己时,它的能量并没有消耗殆尽,还多余出那么一点点,这也可以叫“翘尾巴”或“蓄势”,随后便是反弹,再加上这时候有一个潜藏着的天数的复出,这就使得坤初己较比其它爻多了一些优势,也能够通达。但是坤元的通达是有限的,这个限度就在坤卦的四爻上,坤四辞为“括囊,無咎無譽”,“括囊”就是束紧口袋,换句话说也就是断绝了与外界的交往。这也就是说,坤卦的“元亨”到三爻为止,四爻才是真正的静止。如此看来,能得到坤初资助与接济的也就是坤二与坤三,而坤四、坤五与坤初没有接济关系,由此我们断定,所谓西、南,就是坤卦的二爻与三爻;所谓东、北,就是坤卦的四爻与五爻。
坤卦六爻按其顺序纳入天干是己庚辛壬癸甲,由此我们也可知道,庚为西,辛为南,壬为东,癸为北。又由于庚与戊是同一个爻位,辛与丁、壬与丙、癸与乙也分别是同一个爻位,所以戊也是西,丁也是南,丙也是东,乙也是北。
东南西北的规定虽然是一种外在的规定,但在辨别其它卦的方位和解释经文上也有重要意义。比如说明夷卦三讲“明夷于南狩,得其大首”,明夷卦只有两个阳爻,单从这句话我们就可以断定,两个阳爻中必定有一个为“南”。再比如升卦讲“用見大人”,又讲“南征吉”,升卦也只有两个阳爻,“用見大人”必然是用其中的一个,而“南征吉”一定是阴爻当中有一个在南。蹇卦讲“利西南,不利東北”,解卦只讲“利西南”,如果不首先解决方位问题,这些卦辞的意义,是没有办法弄清的。